D Wang, LK Townsend, GJ DesOrmeaux et al. GDF15 promotes weight loss by enhancing energy expenditure in muscle. Nature (2023) DOI: 10.1038/s41586-023-06249-4
D Wang, EA Day, LK Townsend et al. GDF15: emerging biology and 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for obesity and cardiometabolic disease. Nat Rev Endocrinol (2021) DOI: 10.1038/s41574-021-00529-7
1978 年時,年僅四歲的一隻名為 Titus 的山地大猩猩(mountain gorilla)居住在東非的 Virunga 山脈,經歷了一系列不可思議的悲劇。牠的父親和兄弟被偷獵者殺害,隨著牠的部落重新組合,加上雄性大猩猩爭奪主導地位,另一隻大猩猩殺害了牠的妹妹。牠的母親和姐姐逃離了危險的情況,將牠留在新的社會秩序中照料自己。雖然之前有研究顯示,靈長類動在年幼時若經歷許多逆境,往往會活得較短,但是在 Titus 身上卻有不同的結果。牠不只與部落中剩下的成員建立了新的聯繫,最後還繁衍出比任何其他已知大猩猩更多的後代,在 2009 年去世時享年 35 歲,這對大猩猩來說是相當長壽的。
從很多跨領域的研究裡知道,早期生活逆境(early-life adversity, ELA)是許多物種的主要選擇壓力,且會影響健康和壽命。今年有一篇研究是根據保育組織 Dian Fossey Gorilla Fund (DFGF) 研究人員收集的數十年數據,分析了 DFGF 在 Rwanda 火山國家公園的 253 隻山地大猩猩的 55 年記錄,探討六種假定的 ELA 來源對生存的影響。
這六個大猩猩個逆境為:
1. 喪失父親 (paternal loss)
2. 喪失母親 (maternal loss)
3. 群體成員的幼猩被殺 (infanticide of a group member)
4. 群體的不穩定 (group instability)
5. 缺乏同齡的猩猩 (few age-mates)
6. 兄弟姐妹互相競爭 (a competing sibling)
從經歷了六個逆境的 Titus 身上可以看見,大猩猩有從早年逆境中重新振作的罕見能力。不論年幼的山地大猩猩的生活有多麼痛苦,如果這些靈長類動物能夠成年(在這項研究中定義為六歲),它們的壽命與其他大猩猩一樣長。事實上,像 Titus 這樣經歷了六種或全部逆境因素的大猩猩往往比同齡的猩猩活得更久,也許這是因為克服如此多逆境需要特別強壯、健康的動物。
她在坦尚尼亞的時候拜訪了 Dr. Louis Leakey,聊到了 Jane Goodall 在那關於黑猩猩的工作。之後她到剛果的時候,認識了野生動物攝影師,並加入他們找尋大猩猩和為牠們攝影的行列,然後 Dian 就決定要研究這些大猩猩。從非洲回來之後,她發表了很多她在非洲所見所聞的文章和照片,這些文章引起了 Dr. Louis Leakey 的注意,便問她要不要去非洲做長期的大猩猩研究計畫。
於是,她在 1966 年時回到非洲,在剛果的 Kabara meadow 研究大猩猩。1967 年時,因為剛果國內的政治因素離開,也因為境內危險,她轉到盧安達的 Volcanoes National Park 做研究,並在那裡建立 Karisoke Research Center。雖然她已經做了那麼多,但心底還是渴望一個學位,於是 1970 年的時候,她到劍橋的 Darwin College 的念博士,拜在 Dr. Robert Hinde 的門下,他也是 Jane Goodall 的指導教授,之後於 1974 年畢業,期間他在劍橋和非洲之前來回。她在非洲做研究的同時,意識到大猩猩的生存危機,雖然牠們不是獵人的目標,但常常掉入設給水牛和羚羊的陷阱裡。這期間,她和盜獵者起衝突,之後於 1985 年在非洲被殺害,兇手至今未知。
RE Morrison, W Eckardt, F Colchero et al. Social groups buffer maternal loss in mountain gorillas. eLife (2021) DOI: 10.7554/eLife.62939
RE Morrison, W Eckardt, TS Stoinski et al. Cumulative early-life adversity does not predict reduced adult longevity in wild gorillas. Current Biology (2023) DOI: 10.1016/j.cub.2023.04.051
J Bielecki, SKD Nielsen, G Nachman & A Garm. Associative learning in the box jellyfish Tripedalia cystophora. Current Biology (2023) DOI: 10.1016/j.cub.2023.08.056
SJ Nicholls, SE Nissen, C Fleming et al. Muvalaplin, an oral small molecule inhibitor of lipoprotein(a) formation: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2023) DOI: 10.1001/jama.2023.16503 CDC | Lipoprotein (a)
Meta 這幾個研究的目標群體都不一樣,每個群體約 23,000 使用者,時間挑在 2020 年九月底到十二月底,美國大選期間的那三個月。研究結果也於最近發表在 Science 和 Nature,目前共有四篇,其中三篇研究都在某方面改變使用者看到的內容。
降低政治文的轉發不會影響政治立場
第一篇刊在 Science 上的研究是讓美國臉書使用者在三個月內,其動態牆不會出現轉發內容,以降低他們看到政治新聞,以及內容來源不可靠的文章的機率。他們發現,移除轉發內容顯著減少了使用者接觸的政治新聞數量,包括內容來源不可信的 po 文,減少了總點擊數和反應數,也減少了黨派新聞的點擊數。不過,與預期相反,移除所有轉發內容並沒有影響他們的政治立場或減少觀點的兩極化。
依時序出現的動態牆降低用戶的使用意願
第二篇也是刊在 Science,是將臉書和 IG 使用者的動態牆改成依時間序出現,而不是原本的演算法,結果使用者在這些平台上的時間和活動顯著減少。除此之外,依時間序排列的動態牆也影響了使用者接觸的內容,他們在這兩個平台上看到的政治和內容來源不可靠的 po 文增加了,在臉書上看到的含辱罵、毀謗字句的內容減少了,而非同溫層的的內容則增加了。雖然在這三個月的研究期間,使用者在平台上的體驗有顯著的改變,但按時間順序排列的動態牆並沒有改變議題兩極化、情感兩極化,以及政治上的態度。
降低同溫層並沒有改變使用者行為
第三篇刊在 Nautre,是降低臉書使用者看到同溫層 po 文的三分之一,以增加他們接觸來非同溫層的內容,但最後的問卷結果顯示,這些改變並沒有影響使用者的行為,在各種議題上,包括移民、新冠疫情的限制,以及種族議題上,他們和其他人一樣,還是相信他們想相信的媒體,以及自身的信仰,會投票的還是會投,不投的還是不投。也就是說,雖然在社交媒體上同溫層的內容很常見,但減少這種現象並未相應地減少信仰或態度上的極化。
雖然這四篇研究顯示,改變使用者看見的內容並沒有影響到他們的態度,Dartmouth College 的政治學家 Brendan Nyhan 認為,這並不表示社群平台沒有負面影響,而是告訴我們改變餵給使用者內容並不是解法,我們應該要找出是什麼造成使用者極端的態度,才知道怎麼對症下藥。英國 University of Bristol 的心理學家 Stephan Lewandowsky 則表示他對這個結果有點意外,因為這是說就算你餵給使用者不同的資訊,並不會看到立即效果,要改變人們的態度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
AM Guess, N Malhotra, J Pan et al. Reshares on social media amplify political news but do not detectably affect beliefs or opinions. Science (2023) DOI: 10.1126/science.add8424
AM Guess, N Malhotra, J Pan et al. How do social media feed algorithms affect attitudes and behaviour in an election campaign? Science (2023) DOI: 10.1126/science.abp9364
B Nyhan, J Settle, E Thorson et al. Like-minded sources on Facebook are prevalent but not polarizing. Nature (2023) DOI: 10.1038/s41586-023-06297-w
S González-Bailón, D Lazer, P Barberá et al. Asymmetric ideological segregation in exposure to political news on Facebook. Science (2023) DOI: 10.1126/science.ade7138
在深度睡眠期間,動脈緩慢擴張和收縮,但當老鼠轉入 REM 睡眠時,這些振盪會變小,而動脈則慢慢擴張。進入 REM 睡眠期後,動脈會保持擴張,然後睡眠週期結束時快速收縮到入睡前的大小,這樣的收縮也發生在我們睡眠中的短暫清醒期間。這些與睡眠週期有關的動脈擴張和收縮會影響腦血管周圍運送液體和分子的通道,這些通道會隨著血管的變化而變寬和變窄,解釋了為什麼腦中垃圾的清除在睡眠和清醒狀態下會有所不同。
L Bojarskaite, A Vallet, DM Bjørnstad et al. Sleep cycle-dependent vascular dynamics in male mice and the predicted effects on perivascular cerebrospinal fluid flow and solute transport. Nat Commun (2023) doi: 10.1038/s41467-023-36643-5
最近,聖路易華盛頓大學(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的研究團隊則是用超音波去誘發冬眠狀態,這是第一個非侵入性且安全的方式。他們用超音波去刺激腦部的下視丘視前區(hypothalamus preoptic area, POA),一個控制體溫和代謝的地方,使小鼠進入了冬眠的狀態。
超音波刺激可以系統性的抑制代謝和能量產生,在刺激了老鼠下視丘視前區的神經細胞後,老鼠的體溫會持續約一小時下降約 3C,維持在 33C 左右,心跳下降約 47%。除此之外,牠們的代謝模式也從使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為能量,轉變成只使用脂肪為能量來源,這是冬眠的主要特徵,可以在室溫下就觀察到。隨著超音波的壓力和持續時間增加,體溫降低和新陳代謝減慢的程度也增加,這稱為超音波誘導的低溫和低代謝(ultrasound-induced hypothermia and hypometabolism, UIH)。
Y Yang, J Yuan, RL Field et al. Induction of a torpor-like hypothermic and hypometabolic state in rodents by ultrasound. Nat Metab (2023) DOI: 10.1038/s42255-023-00804-z
A Wada-Katsumata, E Hatano & C Schal. Gustatory polymorphism mediates a new adaptive courtship strategy. Proc Biol Sci. (2023) DOI: 10.1098/rspb.2022.2337
A Wada-Katsumata, E Hatano, S McPherson et al. Rapid evolution of an adaptive taste polymorphism disrupts courtship behaviour. Commun Biol (2022) DOI: 10.1038/s42003-022-03415-8
A Wada-Katsumata, J Silverman & C Schal. Changes in taste neurons support the emergence of an adaptive behaviour in
cockroaches. Science (2013) DOI: 10.1126/science.1234854
最近由 UCSF 和舊金山 VA Medical Center 研究團隊合作發表在 JAMA Neurology 的一項研究顯示,土壤和地下水中常見的化學溶劑三氯乙烯(trichloroethylene, TCE)會增加罹患帕金森氏症的風險。全球有越來越多人患有帕金森氏症,病例於過去 25 年間翻倍,但約有 90% 的帕金森氏症並非因為遺傳,這個研究證明了三氯乙烯與帕金森氏症之間的強烈關係。
SM Goldman, FM Weaver, KT Stroupe et al. Risk of Parkinson Disease Among Service Members at Marine Corps Base Camp Lejeune. JAMA Neurol (2023) DOI: 10.1001/jamaneurol.2023.1168
1802 年的秋天,距離他去世尚有25年的時間,貝多芬寫信給他的兄弟,悲痛地描述自己漸漸喪失聽力的情況,懇求他們在他死後請求他的醫生描述他的疾病。自那時以來,醫學傳記作家提出了許多假設,包括許多遺傳性疾病。此前曾有從貝多芬頭髮或頭骨碎片提取 DNA 的嘗試,但都沒有成功。隨著過技術的進步,如今研究人員得以從保存的貝多芬頭髮成功提取出 DNA,探究貝多芬的病因。
不過呢,這個研究的分析不只找到貝多芬可能的死因,還找出了家族中的外遇事件呢!(八卦貌)在對貝多芬父系祖先的五位現代成員的 Y 染色體序列進行分析時,發現了在貝多芬的先祖 Aert (Arnold) van Beethoven (1535-1609) 和貝多芬之間的這幾代,至少有一代曾經有人紅杏出牆過。作者們表示,之所以意外是因為歐洲在那四百年間,很少有外遇發生,機率大概是每代 1% - 2%。雖然有貝多芬的傳記寫道,Johann van Beethoven 可能不是貝多芬的生父,但作者們表示分析結果無法證此事是否屬實,因為他們無法確定是哪一代有過外遇。
2015 年的時候,分子神經科學家 Tomás Ryan 正在 MIT 利根川進(1987 諾貝爾生醫獎得主)的實驗室當鴨,發現茴香黴素(anisomycin),一種蛋白質合成抑制劑,可以通過干擾海馬迴(hippocampus)中新的突觸連接來阻礙記憶的形成。當你在學新東西,或當你在記憶新東西的時候,某些神經元會被啟動,這時候記憶會被記錄在這些神經元中,稱為記憶痕跡(memory engram)。當你睡眠不足、很疲倦的時候,可能會想不起這些你學過的東西,但學習的記憶並沒有消失,仍然存在這些神經元中。科學家們發現,如果刺激這些在學習時活化的神經元,就可以召回記憶。
1. M. Zhivagui, A. Hoda, N. Valenzuela et al. DNA damage and somatic mutations in mammalian cells after irradiation with a nail polish dryer. Nat Commun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3-35876-8
2. A Słabicka-Jakubczyk, M Lewandowski, P Pastuszak et al. Influence of UV nail lamps radiation on human keratinocytes viability. Sci Rep (2023) DOI: >10.1038/s41598-023-49814-7
一直以來,老化都被認為是因為基因改變造成的,而這改變主要是基因突變,基因因爲突變而無法表現,進而造成細胞組織和器官的衰竭。不過,近幾年開始,有越來越多研究顯示,事情牟那泥甘單。有學者發現,有些突變率很高的人類和老鼠變並沒有很早就出現老化的現象,而很多老化的細胞又幾乎沒有突變,表示突變並不是造成老化的原因,於是有些人就開始懷疑起其他的原因。在一堆可能的原因中,有一個便是表觀遺傳變化(epigenetic changes),也就是之前很受著注目的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當 DNA 或是組蛋白(histones)被標記,例如 methylation 或 acetylation,就會影響基因的表現。在 1990s 年代末至 2000s 年代初,哈佛大學的 David Sinclair 實驗室發現在酵母菌或人類身上,老化都會伴隨著表觀遺傳變化,但都無法確認兩者之間的關係,直到今年這篇研究。
Sinclair 和他的研究團隊們認為生物會老化是因為不停地喪失表觀遺傳標記(epigenetic markers),在細胞不停地修復 DNA 的過程中,這些標記被降解了。為了測試這個理論是不是對的,他們基因改造了老鼠,使切割 DNA 的酵素表現可以被泰莫西芬(tamoxifen)控制,他們稱這株老鼠為 ICE (inducible changes to the epigenome)。當 ICE 老鼠被給予泰莫西芬的時候,就會啟動酵素,使它切割染色體,造成大量的斷口(DSB, doouble strand break),模擬細胞每天可能會遭遇的事,例如被陽光照射或是化學物質對 DNA 造成的損害,然後這些斷口又被細胞內的自然機制修復,在不斷的切割修復後,隨之而來的就是 DNA methylation 被改變了,他們認爲這就是是造成老化的主因。
平常老鼠的壽命大概兩年半,相較於要兩年左右才老化的老鼠,ICE 老鼠在六個月之後就出現老化現象,包括掉毛和掉色,表示他們的理論是對,控制老化的是這些標記。剛開始在 DNA 被切割的時候,表觀遺傳因子會停下調節基因表現的工作去幫助修復,然後再回到原來的工作崗位,但時間久了以後,Sinclair 他們發現這些因子被大量的切割分心了,它們修復了 DNA 後並沒有回去,於是這些用來調節表現的標記就漸漸消失了,例如很多原本標記 DNA 的 methyl group 不見了。
這個臨床是採雙盲,在 21 天的試驗裡,32 位參與者服用利普能,34 位則是服用安慰劑。結束之後讓他們田自我評量的問卷,然後做一些學習、執行和決定等等的測試,看藥物是否對這些方面有影響。他們發現在記憶力和注意力方面,還有大部分的情緒功能上,並沒有顯著的影響。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立普能組的 reinforcement learning 比安慰劑組要低,也就是說他們從行動和環境中學習的能力降低了。研究團隊給試驗者兩種刺激,讓他們選要刺激 A 或刺激 B。選擇 A 的人在五次機會中會有四次得到獎勵,但是選擇 B 的人五次中只有一次會得到獎勵,多試幾次後,試驗者就會學到選擇 A 比較容易中獎。實驗結果發現,立普能組學到「哪種選擇會比較常中獎」的能力降低了。另外,在問卷的回應中,服用立普能的參與者表示他們在啪啪啪的時候,很難達到高潮,這也是另一個常見的副作用。
劍橋大學的教授,同時也是研究作者 Barbara Sahakian 表示,SSRIs 的抗憂鬱作用是拿掉沮喪憂鬱的情緒,讓人不再感到痛苦,但不幸的是它同時也拿掉愉悅的情緒,讓人失去快樂的感覺。
目前的 mRNA 疫苗是用脂質奈米微粒(lipid nanoparticles)運送 mRNA 進入細胞,但是這會引起免疫反應。德州大學阿德森癌症中心(University of Texas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的研究團隊研發了一種產生胞外體(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的技術,可以用來運送 mRNA。
裡面好幾個沒聽過,孤狗了一下後發現:
The Game Theorists, SSundee, MrBeast Gamming, Fortnite -- 遊戲
SSSniperWolf, Ryan Trahan, MrBeast, Dude Perfect -- 網紅 YouTubers
Sunday Night Live -- 夜夜秀之類的節目吧
NFL, NBC Sports, NBA, ESPN -- 大家都知道的體育頻道
Marvel Entertainment - 你知道的,就是一堆超人的那個。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上發燒最多次數的影片竟然是 SpaceX 的 Starlink Mission!
最多觀看次數的前一百名頻道以音樂頻道和短影片為主,HYBE LABELS 和 Big Hit Labels 是防彈少年團 BTS 的經紀公司,Big Hit Labels 之後改名為 HYBE LABELS。
FFUNTV 和 Fortnite Fun TV 好像是同一個,也是個網紅 YouTubers,都是不到五分鐘的沒對話短影片,但是訂閱數有近一千四百萬。CHANDAN ART ACADEMY 同樣是網紅 YouTuber 的樣子,也都是不到五分鐘的短影片,以畫畫為主,不知道是哪國人,影片的名字都看不懂。之前聽幾位 YouTubers 說官方近兩年在推長影片,短影片看起來是表叫消退。
Bizarrap 是音樂頻道,裡面都是他製作的歌。Adele 和 BLACK PINK 就不用說了,是說我看了這個資料庫後才發現,BLACK PINK 這麼紅,BTS 紅成這樣已經夠讓我驚呆了。
看看最多觀看次數的影片前一百名,光是 BTS 和 BLACK PINK 就佔了超過一半,韓團紅成這樣真是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