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30日 星期三

Ketamine 抗憂鬱的可能機制

抗憂鬱藥(antidepressant)一直以來有個缺點,就是藥效作用很慢,至少要一個禮拜以上才會產生效果,而且有約 30% 的患者對常用的抗憂鬱藥,也就是 SSRIs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沒反應,因此近期對於 SSRIs 到底有沒有用起了很多問號和不少爭議。

相關文章:抗憂鬱藥真的沒效嗎?

相較於 SSRIs,ketamine (K他命)的作用很快,因此近年來有不少研究是關於怎麼用 ketamine 來治療重度憂鬱症(major depression disorder, MDD)。

Ketamine 在 1960 年代便已出現,最初是當鎮定劑使用,現在則是用來麻醉動物。由於 SSRIs 作用很慢而且需要持續施藥,病人需要幾週至上月才會對 SSRIs 產生反應,但重度憂鬱症的人可能等不到藥物反應就自殺了。相對的,Ketamine 的作用則很快,只要幾個小時就能改善心情,而且一劑藥就可以維持一週,不過它的副作用就是會上癮和產生 dissociative effect (感覺和周遭環境和自身脫離),所以目前很多用 ketamine 做研究,希望能找出它的作用機制,然後研發出和它作用相同但沒有副作用的藥物,只是到目前都還無法確定 ketamine 是如何作用的。

相關文章:K他命在治療憂鬱症上的突破

目前認為 ketamine 的機制是抑制神經傳導物質接受器 NMDAR (antagonist),之前有篇研究引起很大的關注,那篇研究發現 ketamine 的抗憂鬱效果不在於它本身,而是它的其中一個代謝物 -- (2S,6S;2R,6R)-HNK,而這個代謝物是作用在另一個神經傳導接受器 AMPAR 上面[註],最重要的是它沒有上癮的副作用。之前有研究顯示,在老鼠實驗中,(2R,6R)-HNK 的抗憂鬱作用需要激活 mTORC1 kinase,而 mTORC1 signalling pathway 控制著許多神經細胞內的活動,例如脂肪生成、葡萄糖代謝、mRNA 轉譯和蛋白質生成。

註:NMDAR 和 AMPAR 皆是神經元細胞(neurons)上的受體,和海馬迴的記憶功能有關。


Figure / mTORC1 signalling pathway. (A) When mTORC1 is inactive, 4E-BP binds to eIF4E and subsequently inhibits mRNA translation. (B) When mTORC1 is active, it phosphorylates 4E-BP. Phosphorylated 4E-BP dissociates from eIF4E and allows formation of eIF4F complex, which subsequently recruits ribosomes for mRNA translation and protein synthesis.

這期的 Nature 有篇研究是關於 ketamine 作用的機制,加拿大的研究團隊發現 eIFs (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s) 中的 4E-BPs (4E-binding proteins) 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主要是影響 mTORC1 控制的蛋白質生成。哺乳類動物有三個 4E-BPs 基因,在老鼠腦部,4E-BP1 和 4E-BP2 表現在其 PFC (prefrontal cortex) 和海馬迴(hippocampus, HPC),海馬迴的神經元細胞只表現 4E-BP2,而在 PFC,4E-BP1 和 4E-BP2 接表現在 excitatory (CAMK2α+) 和 inhibitory (GAD67+, GABAergic) neurons。

當老鼠神經元細胞裡的 4E-BPs 基因被拿掉後,ketamine 無法在腦部細胞發揮抗憂鬱效用,因為 ketamine 的抗憂鬱作用在 excitatory neurons 裡是透過 4E-BP2,在 inhibitory neurons 裡是透過 4E-BP1 和 4E-BP2。憂鬱症的老鼠實驗是把老鼠放進沒有落腳處的水裡逼迫牠們游泳(forced swim test, FST),然後觀察他們的求生意志,有憂鬱症狀況的老鼠會較快放棄游泳求生,呈現不動的狀態(immobility)。

Forced Swim Test (FST): "The forced swim test is a rodent behavioral test used for evaluation of antidepressant drugs, antidepressant efficacy of new compounds, and experimental manipulations that are aimed at rendering or preventing depressive-like states. Mice are placed in an inescapable transparent tank that is filled with water and their escape related mobility behavior is measured." (A Can et al, J Vis Exp 2012)


Figure / Mouse forced swim test (Danish 3R-Center)

正常的老鼠,在打了 ketamine 後放進水裡一個小時後,不動的比例是 67.9%。他們也試了 (2R,6R)-HNK,效果和 ketamine 差不多,不動的比例是 61.1%。另外,ketamine 的效力可以維持多天,老鼠在打了高劑量的 ketamine 六天後,在游泳實驗裡,仍可以降低 80.6% 的不動比例。失去 4E-BP1 或 4E-BP2 基因的老鼠,在游泳實驗裡,即便打了高劑量的 ketamine 或 (2R,6R)-HNK,不動的比例也沒有降低,跟只打生理食鹽水的比例一樣,而其海馬迴裡可被 ketamine 激發的 excitatory neuromission 也被抑制。

他們也做 cell-specific deletion,也就是只有特定的神經細胞裡的 4E-BPs 基因被刪除,他們試驗了兩種細胞:excitatory neurons 和 inhibitory neurons。當 excitatory neurons 的 4E-BPs 基因被刪除後,ketamine 和其代謝物 (2R,6R)-HNK 便失去了抗憂鬱的效用,顯示在 ketamine 的作用中4E-BPs 是必要的。有趣的是當 inhibitory neurons 裡的 4E-BP2 基因被刪除的話,也會降低游泳實驗時老鼠不動的比例。他們也發現,當老鼠的 inhibitory neurons 缺少 4E-BP2 的時候,他們的 GABAergic synaptic transmission 增加了。而事實上 GABAergic neurons 也被認為和憂鬱症有關,神經傳導物質 GABA (gamma aminobutyric scid)有鎮定的效用。

【 題外話 】之前 UBC 的實驗室就有位博士生是研究用 ketamine 治療 MDD,用的老鼠株是 Wister Kyoto (WKY),每次他把 Kyoto 唸成 ki-o-to 的時候都很想糾正他是 kyo-to,不是 ki-o-to。XD



Articles:

TN / How Does Ketamine Combat Depression?


Paper:

A Aguilar-Valles et al, Antidepressant actions of ketamine engage cell-specific translation via eIF4E. Nature (2020)











2020年12月28日 星期一

萬用流感疫苗的第一期臨床試驗

目前大家大概都知道的,流感疫苗每年都要施打,因為流感病毒突變的很快,每年都需要預測明年可能的突變,然後製作疫苗,但因為是預測,所以疫苗的效力不穩定,預測準的話就效力比較高,不準就效力較低。

流感病毒的表面有兩個醣蛋白(glycoprotein):hemagglutinins (HA) 和 neuraminidase (NA)。流感病毒株的 H, N -- 例如西班牙流感 H1N1,便是指這兩個蛋白。流感病毒依其 H, N 分成三種:Influenza A, B, C。其中 Influenza A 又分為兩組:group 1 包括有 H1, H2, H5, H6, H8, H9, H11-13, H16,group 2 裡有 H3, H4, H7, H10, H14 和 H15。HA 蛋白是流感進入細胞的媒介,和細胞表面的 sialic acid 結合後得以進入細胞,因此目前的疫苗主要是針對 HA 做預測,目的是希望人體能夠產生對抗 HA 的抗體。


Figure / Influenza virus infection (US CDC)

HA 蛋白分為兩個部分,上面的 head domain 是基因突變較頻繁的部分,頂端是 receptor binding site,也就是 antigenic site,和細胞表面 sialic acid 結合的部位,是目前疫苗針對的標靶,但因為變化頻繁,針對 HA head 的疫苗便有 specificity,疫苗需要混合很多不同病毒株涵蓋率才會高。HA 下面的部分是 stalk domain,相較起來突變較不頻繁。也就是說,如果疫苗是針對下面的 stalk domain 的話,就可以一次針對多個病毒株,也許就不用每年都更新疫苗了。

相關文章:萬用流感疫苗的可能性


Figure / Influenza HA structure (KVR et al, JCI 2018)

不過,如果要針對 stalk domain 製作疫苗,有幾點需要考慮:

1. 因為它不是 antigenic site,不確定針對此部位的抗體是否能抑制流感病毒進入細胞?
2. 大多數人體內因為長期接受流感病毒或疫苗,體內已有針對 HA head domain 的免疫反應,所以就算打了針對 stalk domain 的疫苗,體內針對 head domain 的免疫反應會迅速作用,可能會因此讓針對 stalk domain 的疫苗無法發揮作用。
3. 那如果疫苗只有 stalk domain 而不包含 head domain 的話呢?目前為此,一些研究團隊實驗的結果是 head domain 本身很不穩定。

Mount Sinai 醫學院的 Krammer 和其同事想到的辦法是做成 HA chimeras (cHAs),就是把 H1 strain 的 stalk domain 和禽流感 H5 及 H8 的 head domain 連在一起,變成一個人體沒接觸過、新的抗原,這樣就不會引起原本針對 HA head domain 的免疫反應,使人體可以產生對抗 stalk domain 的免疫反應。

他們之前的老鼠實驗顯示,當多次把不同的 cHAs (不同的 head,但都是 H1 的 stalk)打入老鼠體內,可以老鼠產生抗 stalk 的抗體。之後他們用 H1N1 去感染被施打 cHA 疫苗的老鼠,這些老鼠的存活率和體重都比控制組(只打 BSA)的老鼠好。cHA 疫苗用的是 H1 stalk,可以保護老鼠於 H1N1 在預期之內,重要的是產生的 anti-stalk 抗體是否能夠對抗其他流感病毒株的感染。於是,他們用 H5N1 和 H6N1 去感染之打了 cHA 疫苗的老鼠,同樣顯示老鼠體內的 anti-stalk 抗體具有 cross-reactivity,對老鼠有保護作用。不過,當他們用 group 2 的 H3N2 去試驗,卻沒有明顯的保護作用,顯示帶有 H1 stalk 的 cHA 產生的抗體侷限在同樣是 group 1 的流感病毒株。

chimeric HA (cHA) 疫苗的臨床試驗目前還在第一期臨床安全測試,試驗分為兩組,接受疫苗的為 66 位十八到 39 歲的健康個體,其中有十五人接受的是 placebo。在比較兩組在施打疫苗後的抗體後。結果顯示接受 HA chimeras 的那組產生了大量的 anti-stalk 抗體。他們用 ELISA 測試產生的抗體 cross-reactivity,結果顯示抗體對 group 1 裡的 H2, H8, H9 和 H18 皆有反應,但是對 group 2 裡的 H3 沒反應,跟之前老鼠實驗的結果一致。之後,研究人員把這些人的血清打到老鼠體內,再給老鼠感染流感病毒,觀察牠們的免疫反應,結果顯示接受施打疫苗後的血清對老鼠有保護作用,但抑制病毒的效果沒預期的好。

總之,這個疫苗在第一階段的臨床安全試驗裡顯示可以使免疫系統產生大量抗體,並且可以辨識主要幾個 group 1 裡的病毒株,不過效果如何還需之後二三期的臨床試驗才知道。


Articles:

US CDC / Understanding Influenza (Flu) Infection: An Influenza Virus Binds to a Respiratory Tract Cell

Science / Innovative universal flu vaccine shows promise in first clinical test (Dec 2020)


Papers:
R Nachbagauer et al, A chimeric hemagglutinin-based universal influenza virus vaccine approach induces broad and long-lasting immunity in a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I trial. Nature Medicine (2020)

KV Reeth, The post-2009 influenza pandemic era: time to revisit antibody immunodominance. JCI (2018)

R Nachbagauer et al, A chimeric haemagglutinin-based influenza split virion vaccine adjuvanted with AS03 induces protective stalk-reactive antibodies in mice. Nature Vaccines (2016)

F Krammer et al, Chimeric Hemagglutinin Influenza Virus Vaccine Constructs Elicit Broadly Protective Stalk-Specific Antibodies. JVI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