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腸道菌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腸道菌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1月25日 星期六

喝咖啡,不只是提神!還能改善腸道菌相

我們都知道咖啡能提神醒腦,但你知道嗎?喝咖啡除了能讓你精神抖擻外,還能對你的腸道健康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根據一項大型研究,咖啡能改變腸道菌相,促進腸道健康。

咖啡如何影響腸道菌?


哈佛大學的研究團隊分析了英美兩國共超過 22,867 位個體的醫療和飲食資料,以及全球共 54,198 位個體的資料,從其糞便檢體中分析其腸道菌落,比較了有喝咖啡和沒喝咖啡之間的差別。他們發現經常喝咖啡的人腸道中的一種特定細菌——解糖勞森桿菌(Lawsonibacter asaccharolyticus)的數量明顯較多。這種細菌被認為與許多健康益處有關,包括降低發炎反應、減少大腸癌風險和改善心血管健康。

研究人員將研究對象分為三個組別:

  • 不喝咖啡組: 每天最多只喝 20 克咖啡,或是一個月少於三杯。
  • 中度咖啡組: 每天喝 21-599 克咖啡,或是一天少於三杯。
  • 重度咖啡組: 每天喝超過 600 克咖啡,或是一天喝超過 3 杯咖啡。

註:濾掛咖啡(drip coffee)比例大多為 1:17,以一杯星巴克的 Grande (16 oz, 473 ml)來說,一杯 Grande 咖啡為約 27.8 g。

結果發現,咖啡會改變腸道菌生態,喝咖啡組的 L. asaccharolyticus, Massilioclostridium coli 和 Clostridium 12CBH8 較多,尤其是解糖勞森桿菌最為顯著,在喝咖啡的族群中最為普遍。

結果顯示,重度咖啡組的解糖勞森桿菌數量是完全不喝咖啡組的 4.5-8 倍。而中度咖啡組的解糖勞森桿菌數量也顯著增加,但與重度咖啡組的差異並不大。這表明,只要每天喝適量咖啡,就能有效增加腸道中的解糖勞森桿菌數量。

另外,血液分析顯示有八種咖啡代謝物,包括咖啡因(caffeine)、奎寧酸(quinic acid)和葫蘆巴鹼(trigonelline)和喝咖啡多寡有正向相關,其中奎寧酸和葫蘆巴鹼也和解糖勞森桿菌有關,帶有較多解糖勞森桿菌的人,血中奎寧酸濃度也較高。

他們也做了體外實驗,就是把正常咖啡和無咖啡因的咖啡加到解糖勞森桿菌,結果兩者都可以促進該菌生長,表示影響菌落生長的不是咖啡因,而是咖啡中的其他物質。

咖啡中的哪些成分影響腸道菌?


研究發現,咖啡中的奎寧酸和葫蘆巴鹼與解糖勞森桿菌的增殖密切相關。這些物質不僅存在於咖啡中,也是一種稱為益生元(pre-biotics)的膳食纖維,能夠促進腸道有益菌的生長。



解糖勞森桿菌對健康的好處


解糖勞森桿菌是一種重要的腸道益生菌,它能產生丁酸鹽(butyrate),這種短鏈脂肪酸具有以下益處:

  • 抗發炎: 減少腸道炎症,有助於維持腸道健康。
  • 預防大腸癌: 丁酸鹽能抑制大腸癌細胞的生長。
  • 改善心血管健康: 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 促進大腦健康:幫助睡眠

除此之外,它可能也跟代謝咖啡中的多酚(polyphenols)有關,包括奎寧酸、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和類黃酮(flavonoid)中的兒茶素(catechin),而奎寧酸和綠原酸都是對腸道菌有益的益生元(prebiotics),這些都可以改善腸道菌落生態或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不喝咖啡的人怎麼辦?


如果你不喝咖啡,也可以從其他食物中獲取類似益處。例如:
  • 富含多酚的水果:野櫻莓(Aronia berries)、藍莓、蘋果、梨子等皆富含綠原酸。
  • 發酵食品:例如優格,有助於增加腸道菌多樣性。

結論


適量的咖啡有益腸道益生菌的生長,如果你是愛喝咖啡的人,這是個喝咖啡的正當理由!😆



☕️ 如果你喜歡這篇內容,歡迎賞一杯咖啡。😊

合作邀約: nonproscience@gmail.com
📍文稿:科普文、公司文、產業文等等
📍諮詢:實驗設計、加拿大研究所、生科產業



Articles:

Impact of coffee on the gut: Does it promote 'good' bacteria?

Cleveland Clinic | The Health Benefits and Side Effects of Butyrate


Publications:

P Manghi, A Bhosle, K Wang et al. Coffee consumption is associated with intestinal Lawsonibacter asaccharolyticus abundance and prevalence across multiple cohorts. Nat Microbiol (2024) DOI: 10.1038/s41564-024-01858-9














2024年5月3日 星期五

從牛到人類:腸道菌祖先的交流之路

大家應該都知道,植物有細胞壁,細胞壁主要由纖維素(cellulose)和多醣(polysaccharide)組成,富含大量了熱量,這也是為什麼草食性動物不用吃肉也可以,因為牠們可以從細胞壁獲得能量。細胞壁雖然卡路里很高,但很難被消化,草食性動物之所以可以消化纖維素,是因為牠們的腸胃道裡有分解纖維素的腸胃道菌落。

人類能不能消化纖維素?


人類體內的酶可以分解一些簡單的碳水化合物,但無法分解植物細胞壁的纖維素,需要靠腸道菌的幫忙。

1984 年有一個關於人類到底能不能消化纖維素的研究,他們讓十位健康個體吃下標記有 14C 同位素的纖維素,然後連續七天每天收集其大便和呼吸樣本,檢測其中的 14C 同位素含量,結果發現有 57% 在糞便中,16% 在呼出來的二氧化碳中,總共 73%,剩下的 27% 可能就是被身體吸收了,也就是說消失的這些 14C 纖維素在腸胃道被腸道菌分解後被吸收了,而呼出來的二氧化碳有部分很可能是腸道菌代謝纖維素的結果。

人類從牛身上獲得分解纖維素的腸道菌


不過,我們體內的這些可以分解纖維素的腸道菌是哪來的呢?

根據最近發表在 Science 的論文,很可能是幾千年前剛開始馴化動物時,從牛或其他反芻動物身上得到的,這些反芻動物的腸道菌在進入人體住下來後,就進化成人類特有的菌種,不過在人類社會都市化後,某些族群體內的這些腸道菌就變少了,有些人認爲是速食和包裝零食造成的,加工食物改變了腸道菌落,而這個改變長期來說,可能會對健康有負面影響。

以色列 Ben-Gurion University of the Negev 的研究團隊之前在人類的腸胃道內,發現牛腸胃道菌的基因 cttA,是分解纖維素的纖維素體(cellulosome)中一個負責抓住纖維素的蛋白,最先在瘤胃球菌 Ruminococcus flavefaciens 中被發現。

他們想知道為什麼 cttA 會出現在人體裡,於是試著找其他帶有 cttA 基因的微生物,或是其他可以分解維生素的維生素體基因,他們掃了近五千個牛腸道菌的 DNA 檢體,以及九萬多個人類的腸道菌 DNA,包括一千到兩千年前,美國西南邊和墨西哥的人類糞便,看看裡面有沒有分解纖維素的細菌,同時也比較了現代採集狩獵族群,農村族群,以及工業化國家的人類糞便。

在分析比較維生素體後,他們發現人類有三個帶有維生素體的腸道菌和牛的腸道菌很像,像到你以為牛是人類的祖先,阿不是,是牛的腸道菌是人類腸道菌的祖先,啊應該是人類得到了牛腸道菌的祖先。




人類體內的瘤胃球菌多寡隨著飲食改變而有所變化


這三個腸道菌種皆屬於瘤胃球菌(Ruminococcus),包括 Ruminococcus primaciens, Ruminococcus hominiciens 和 Ruminococcus ruminiciens,都會產生可分解纖維素的纖維素體。這三種很廣泛地出現在古代人類、狩獵採集族群和農村族群的腸胃道中,但卻較少出現在工業化的社會之中。超過 40% 的古代人類檢體,以及五個現代採集狩獵者和農村居民者的檢體中,都有一個(20%)帶有Ruminococcus,但在丹麥、瑞士、美國和中國這些工業化的國家裡,二十個人中不到一個有 Ruminococcus,並且這些人中帶有的 Ruminococcus 也只有單一菌種,數量也較少,也就是說這些人吃下去的纖維素可能比較難被分解。

另外,他們也發現這些 Ruminococcus 喜歡的環境也不同,顯示了它們對環境的適應性。R. hominiciens 主要出現在人類和猿類(great apes)身上,很可能是源自反芻動物的腸胃道,然後在動物馴化的過程中轉移到人類身上,並因為人類的飲食習慣出現了適應性,它們主要是分解單子葉植物(monocots)的纖維,包括米、小麥和玉米這些人類的主食。R. primaciens 則是以古代人類和非人類的靈長類為主,主要是分解昆蟲骨骼中的幾丁質(chitin),靈長類的飲食中的一種。

由於病菌透過動物傳染到人類身上也不是什麼意外的事,作者認為可能是在一萬年前,馴化牛後不久的時候,農夫在處理牛糞時得到了一些牛帶有的細菌,其中意外喜獲腸道菌,這些反芻用的腸道菌在人類體內定居後,就漸漸適應了環境和變得多樣化,有些細菌從其他細菌那得到了可以分解複合澱粉的基因,因而獲得了分解玉米和小麥的能力。而工業化社會中,人類腸胃道內的瘤胃球菌之所以變少,很可能也是其適應性的結果,人類的飲食裡纖維素變少了,因此這些腸道菌所需的生長環境也漸漸消失了。



Articles:
Science | Some of our key gut microbes likely came from cows—and we’re losing them


Papers:

S Morais, S Winkler, A Zorea et al. Cryptic diversity of cellulose-degrading gut bacteria in industrialized humans. Science (2024) DOI: 10.1126/science.adj9223










2023年1月1日 星期日

腸道菌,讓你愛上運動。

將來有可能來一顆益生菌,就讓你愛上運動嗎?

為什麼有些人天生就熱愛運動,有些人體育課只想坐在樹下乘涼?

最近,賓州大學的一篇研究稍稍解開了這個謎團。研究團隊試圖想要找出是什麼原因造成熱愛運動和熱愛耍廢的差別,有沒有可能把懶人變成高活動力的人?他們找來一大群基因背景不同的實驗鼠讓牠們跑跑步機和轉輪,看牠們能跑多久、跑多遠和跑多快,然後分析各種參數,包括基因、腸道菌、血液裡的代謝物等等,想知道是什麼讓某些老鼠可以跑的又遠又持久。

可能大多數的人會以為是基因,基因讓鼠懶。

不過,他們發現,基因和跑步表現沒太大關係,但是和腸道菌有關,而且抗生素會把他們的跑步表現降低至近一半。被給了抗生素的老鼠,不但跑步量變少了,而且還比較快累。沒用抗生素的老鼠每小時最多可以跑到 1500 公尺,跑到兩千多公尺才累爆;用了抗生素的老鼠則每小時最多只能跑個五百公尺,跑個一千多公尺就倒了。無菌鼠(germ-free mice, 連腸道菌都沒有)的表現和用了抗生素的老鼠差不多,也是跑一下就累了。但是,如果給無菌鼠(GF mice)一些運動鼠的腸道菌,他們也會可以跑得又快又持久。再更近一步用單種細菌株試驗,發現腸道菌中的真桿菌 Eubacterium rectale 和糞球菌 Coprococcus eutactus 效果最好。

為什麼這兩種菌可以讓老鼠跑得又快又持久呢?他們分析後發現,這兩種菌會產生一種叫脂肪酸醯胺(fatty acid amides)的代謝物,脂肪酸醯胺會經由脊神經發送訊息到大腦,刺激神經細胞上的大麻素受體(endocannabinoid receptors) CB1 receptor,同時也會抑制會降解多巴胺的酵素,進而使大腦的多巴胺上升。活化後的 CB1 受體也會讓老鼠在運動時,大腦腹側紋狀體(ventral striatum)內的多巴胺(dopamine)增加。



研究團隊發現,被餵了抗生素的老鼠,其腦部的多巴胺有下降的情形,但當他們給吃了抗生素的老鼠一些脂肪酸醯胺後,老鼠們運動時大腦內多巴胺就急速上升了。由於紋狀體適負責腦內反饋和動機網絡的,作者們認為多巴胺的上升會讓老鼠更想跑步,然後就越跑越有勁。

至於這兩種腸道菌在人類身上是否有同樣效果呢?目前還需要更近一步的研究,也許未來有一天,當你想運動但又提不起勁的時候,來一顆綜合益生菌就可以讓你活力充滿。XD










2020年8月15日 星期六

減重手術讓你變成瘦子的腸道菌

大家看新冠病毒看膩了嗎?之前看到關於用腸道菌變瘦的文章,突然想起念研究所時看到的一篇研究,當時看的時候覺得好新奇,還跟我爸媽聊了這個研究,一直想分享,結果一直忘,現在想起來分享一下好了。

瘦子和胖子的腸道菌落有什麼不同嗎?醫療性的減肥方法之一是做胃繞道手術(roux-en-Y gastric bypass, RYGB),通常用來治療嚴重的肥胖症,手術後可以減掉 65% ~ 75% 的體重,而且是長期的,為什麼呢?是因為手術改變了生理上的代謝,改變了賀爾蒙的表現,還有什麼其他可能的原因呢?其中一個被想到的是腸道菌,手術是否會改變腸道菌的生態?2013 年發表在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的這篇是老鼠實驗,他們幫老鼠做了胃繞道手術後,研究牠的腸道菌變化。

這篇研究裡面用的老鼠株是被餵了高脂食物後就會肥胖的易胖鼠,被分成三組做實驗。

1. RYGB + HFD (high-fat diet)
胃繞道手術兩週後吃高脂食物,但是術後三週內,老鼠體重下降 29%,而且體重維持到實驗結束還是這麼低。他們發現手術後老鼠雖的肥肉雖然減少了,但是瘦肉還存在,重要的是牠們的脂肪肝程度和肝臟的三酸甘油酯(triglyceride)都比第二組的 SHAM 老鼠還要低。

2. SHAM + HFD
假裝有動手術但只是開個刀,手術兩到三個禮拜後就恢復原本的體重了,之後再吃了兩個禮拜的高脂食物後就胖惹 27%。

3. WMS = SHAM + restricted food
假裝有動手術但只是開個刀,但是一直被控制飲食,希望維持跟 RYGB 老鼠一樣的體重,發現要少吃 25% 熱量的食物才能維持跟 RYGB 老鼠一樣苗條的身材。這組的脂肪肝和三酸甘油酯都和 RYGB 老鼠一樣低,但這是因為牠們節制飲食才達到的成果,RYGB 老鼠則是一樣大吃大喝還是一樣瘦。



為什麼 RYGB 老鼠大吃大喝還能維持苗條的身材?他們發現雖然 RYGB 老鼠大吃大喝,但大部分的熱量都被大出來了,所以真的吃進去了熱量是其他兩組的一半而已。另外,RYGB 老鼠的血糖也正常,跟有控制飲食的 WMS 老鼠一樣。

胃繞道手術對腸道菌生態有影響嗎?他們分析了手術前的糞便和手術後三個月內每週的糞便,看看腸道菌生態有什麼改變,結果發現手術後一週就出現了變化,這個變化持續了幾週,然後在五個禮拜後趨於穩定,SHAM 和 WMS 這兩組老鼠的腸道菌則是沒什麼變化。RYGB 老鼠手術後體內的 Bacteroidetes, Proteobacteria (Escherichia) 和 Verrucomicrobia (Akkermansia) 迅速增加,且這種增加是長期性的,Firmicutes 裡面以 Clostridiales 為主。SHAM 的腸道菌落則沒有什麼變化,Firmicute 裡面是以 Lactobacillales 和 Erysipelotrichales 為主。



RYGB 的好處跟腸道菌生態有關嗎?他們把把 RYGB, SHAM 和 WMS 老鼠的腸道菌移植到瘦的無菌鼠(germ-free)體內,看看有什麼變化。結果發現無菌鼠在移植了 RYGB 的腸道菌兩週後,體重降低了 5%,沒移植腸道菌或移植了 SHAM 腸道菌的老鼠則體重沒有變化,不過移植了 SHAM 或 WMS 腸道菌的老鼠需要節食,體重才能維持跟沒移植的老鼠一樣。另外,雖然移植了 SHAM 腸道菌的老鼠在體重上沒太大變化,但體脂肪比沒做腸道菌移植的老鼠多了很多。

做過胃繞道手術老鼠的腸道菌在減重上有某種程度的貢獻,那在人類身上呢?2015 年發表在 Cell Metabolism 的研究分析了手術九年後的腸道菌變化。這篇研究的對象除了做胃繞道手術的之外,還有做垂直胃束帶隔間手術的(vertical banded gastroplasty, VBG),他們分析了 RYGB, VBG 和嚴重肥胖但沒做手術(OBS, obesity)的 BMI、腸道菌落,還有把腸道菌移植到無菌鼠體內後的影響。

分析發現 RYGB 手術後的腸道菌落和 VBG 和 OBS 差很多,但是 VBG 和 OBS 之間卻無太大差別。和老鼠一樣,RYGB 術後的腸道菌落中,gammaproteobacteria 比 OBS 要高,但是 Clostridium 比較低。當把腸道菌移植到無菌數體內後,接受 RYGB 人類腸道菌的老鼠的體脂在移植兩週後比接受 OBS 的少 43%,接受 VBG 腸道菌移植的則少 26%,這期間這三組老鼠的體重和飲食都一樣,不過接受 RYGB 老鼠的瘦肉平均增加率比其他兩組都高,RQ (respiration quotient, aka respiratory ration) 也比較低,顯示牠們的代謝是以消耗脂肪為主。

RQ = CO2 released / O2 absorbed

以上看來,腸繞道手術後形成的腸道菌落會改變代謝機制,增加熱量的消耗,進而造成脂肪降低。不過,移植腸道菌造成的減重是否是長期的,從這兩篇研究中看不出來,之前有研究顯示用移植腸道菌使其被移植者的腸道菌落改變是短暫的,想用腸道菌減肥可能需要長期的移植。另外,這兩篇都是用老鼠,在人類身上是否有相同效果並不知道。

相關文章:腸道菌也許可以用來治療氣喘和過敏

「腸道菌並不是你吃進去後就會順利在你體內住下來了,很多情況是過幾天後它們就消失了,所以需要每天吃。」



Papers:

AP Liou et al, Conserved Shifts in the Gut Microbiota Due to Gastric Bypass Reduce Host Weight and Adiposity.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13)

V Tremaroli et al, Roux-en-Y Gastric Bypass and Vertical Banded Gastroplasty Induce Long-Term Changes on the Human Gut Microbiome Contributing to Fat Mass Regulation. Cell Metabolism (2015)










2019年6月14日 星期五

鬧血荒怎麼辦?把血液全部變成 O 型血!

血型的不同在於它們表面帶有不同的抗原(antigen)和抗體,血型 A 型的紅血球表面帶有 Type A antigen 和抗體 anti-B,B 型的人帶有 Type B antigen 和抗體 anti-A,AB 型的則帶有 A, B 兩種抗原但是不帶有抗體,O 型的人則不帶有抗原,但是帶有 anti-A 和 anti-B 兩種抗體。


Figure / Blood Groups and Red Cell Antigens - Chapter 5 The ABO blood group

抗原和其對應的抗體相結合,例如抗原 Type A antigen 和抗體 anti-A 結合的話就會引發免疫反應造成溶血(hemolysis),所以不同血型的人不能互相輸血,但是 AB 型的人可以接受所有人的血,因為他不帶有抗體,而 O 型可以捐血給所有人,因為它不帶有 A, B antigens 。

如果血庫缺少某種血或需要某種血怎麼辦?要是可以把所有的血全部變成 O 型血就好了,這樣不管需要哪種血都可以輸 O 型血。

UBC 的研究團隊在這篇研究中,發現人類的腸道菌中有兩種酵素可以把紅血球上的 Type A antigen 移除使它變成 O 型。紅血球表面的抗原,其實就是不同的醣連結 (carbohydrate chains),A 型的比 O 型的多帶了個 GalNAc (N-acetylgalactosamine),B 型的則是多帶惹 galactose。

他們掃了上萬個腸道菌基因,發現腸道菌 Flavonifractor plautii 的兩個酵素 N-acetylgalactosamine deacetylase (GalNAc deacetylase) 和 α-galactosidases (GalNase),這兩個酵素合作的話,可以有效去除紅血球上的 Type A antigen,也就是把某部分的醣切掉,使它變成成 O 型紅血球上較短的醣連結。同理,也可以把 B 型紅血球表面的抗原去除,使它變成 O 型。


Figure / Blood Types and Carbohydrate Chemistry

UBC 團隊目前只試惹 A 型血,因為它比較普遍。不過,真的要用於輸血之前,要先有確認所有的 A 型紅血球都有被轉換成 O 型才行。


Article:

Science News / Type A blood converted to universal donor blood with help from bacterial enzymes (June 2019)


Paper:

P Rahfeld et al, An enzymatic pathway in the human gut microbiome that converts A to universal O type blood. Nature Microbiology (2019)









2019年2月16日 星期六

你對牛奶過敏嗎?也許可以來個腸道菌移植治療

你是屬於會對牛奶過敏的人嗎?最近有研究顯示,腸道菌移植可能可以使你不再對牛奶過敏。

之前有研究顯示,對牛奶過敏(cow's milk allergic, CMA)的小孩的腸道菌落和不會對牛奶過敏的有些不同,也顯示某些腸道菌似乎可以降低對食物過敏的風險,於是科學家們想試試不會過敏的小孩的腸道菌是否可以使身體不再對牛奶裡的乳球蛋白 β-lactoglobulin (BLG) 產生免疫反應。

他們把八位幼童的腸道菌移植到在無菌空間生長的老鼠體內,移植的方法是把處理過的糞便經由食道直接灌到老鼠胃部 --intragastric gavage。這些無菌老鼠(germ-free mice, GF mice)是敏感體質,會對 BLG 和 cholera toxin 產生過敏反應,除了體溫會下降外,身體也會製造 BLG 的抗體 IgE 和 IgG1。八位幼兒中有四位是健康沒過敏的和四位 CMA 過敏兒,CMA 幼兒有吃 hydorlyzed casein 治療過敏情況,健康幼兒則吃標準牛奶基底的配方奶。

無菌老鼠分為三 組,一組是完全沒接受腸道菌移植的 GF mice,一組是接受健康幼兒糞便移植的,和一組接受 CMA 過敏兒移植的。腸道菌移植 42 天之後,他們給老鼠 BLG,然後觀察是否出現過敏反應。結果顯示未接受腸胃道菌移植的和接受 CMA 腸道菌的出現了過敏反應,包括體溫下降和血液裡有大量的 BLG-specific IgE 和 IgG,而接受健康幼兒腸道菌的老鼠則沒有出現這些反應,他們也試了喝母奶的健康兒和 CMA 過敏兒的腸道菌,移植健康幼兒腸道菌的老鼠同樣沒出現 BLG 的過敏反應,但是移植 CMA 腸道菌的老鼠有過敏反應,表示牛奶或是母奶並不是造成過敏的原因。

所以,到底健康幼兒和過敏兒的腸道菌落有什麼不同呢?科學家們分析了這些幼兒的便便,看看到底哪裡不同,結果發現兩者之間有 58 種菌的菌量不同。另外,他們除了分析有哪些菌在健康兒體中比較多,哪些在 CMA 體中比較多外,同時也分析了老鼠的糞便,然後和幼兒的做比對。結果顯示接受健康幼兒腸胃道移植的老鼠,糞便裡富含 Clostridia 家族下面的一種菌 Lachnospiraceae,這種菌之前被認為可以保護宿主身體不對食物過敏。

接著,他們採集了老鼠腸胃道的表皮細胞(ileal epithelium)做分析,發現接受健康幼兒腸道菌的老鼠會表現不一樣的基因,有幾個基因的表現比接受 CMA 的老鼠高,顯示腸道菌會影響宿主的基因表現和免疫系統。他們再用基因表現量的差異做區分去比較這些老鼠的腸道菌,結果顯示接受健康兒腸道菌移植的老鼠體內富含的幾種菌落皆屬於 Lachnospiraceae,並且是以 Anaerostipes caccae 為主。

之後,他們想確認 A. caccae 是否為影響基因表現和避免過敏的主要因素,於是把這株細菌移植到無菌老鼠裡,結果出現了相同的變化,例如表現量上升的基因和接受健康幼兒的腸道菌移植的老鼠的是一樣的,而且這些老鼠對 BLG 也沒產生過敏反應,顯示 A. caccae 在保護幼兒不對牛奶過敏上佔有很大因素。



Article:

Mindzilla / Gut Microbes from Healthy Infants Block Milk Allergy Development in Mice (Jan 2019)


Paper:

T Feehley et al, Healthy infants harbor intestinal bacteria that protect against food allergy. Nature Medicine (2019)









2019年1月18日 星期五

腸道菌洩露的你的年紀

腸道菌(gut microbiome)近來也算是個熱門的話題,不少人研究,而且它也好像和很多疾病有關,例如憂鬱症,也好像可以用來治療疾病。不過,目前為止我們對它的了解還很少,我們到底要有哪些菌才是正常的呢?為什麼了解它這麼難?

最近這篇研究顯示,腸道菌會隨著年齡變化,因此可以透過它得知一個人的年齡。美國馬里蘭州的一家 AI 新創公司 InSilico Medicine 分析了從 ENA 和 SRA 資料庫裡的資料,從中挑出 1165 位健康人類、共 3600 個的腸道菌檢體,其中三分之一的年齡層為 20-39 歲,三分之一為 40-59 歲,最後三分之一為 60-90 歲,大多為歐洲人。

他們首先利用 machine learning 去訓練程式學習,讓它從 90% 收集來的檢體中去分析 95 種腸道菌,哪些菌是從哪個年齡層來的,然後再用從那 90% 檢體中得來的資訊去預測剩下未分析的 10% 檢體是哪個年齡的,看準確度有多少。結果顯示城市預測的準確度在 3.94 年以內,他們用來分析的那 95 種菌中,只有 39 種可以用來預測年齡。

作者們發現,有的菌種會隨著年紀越年長越多,例如 Eubacterium hallii, Lactococcus lactis, P. aeruginosa;有的菌則會隨的年齡遞減,例如 Bacteroides vulgatus,一種被認為會導致潰瘍性結腸炎的細菌,另外 C. jejuni 也是。

這個研究很有趣,不過我覺得樣本數不夠多,而且怎樣才算健康的腸道菌?地區性又是怎樣?歐美人的三十幾歲時的腸道菌落和亞洲人的三十幾歲比較又是如何?另外,飲食習慣也可能改變腸道內的菌種,例如抗生素的使用,或是飲酒習慣等等,有喝酒的健康人和沒喝酒的健康人,他們的腸道菌落一樣嗎?

另外,這篇文章中提到 American Gut Project,立刻孤狗惹一下是什麼,原來是 UCSD 醫學院的幾個教授合作的公民科學(citizen science)計畫,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基本上就是線上申請說要加入,費用 $99 鎂,他會寄給你一個 kit 讓你採集你的糞便和口腔細胞,填寫問卷(飲食習慣、生活習慣和並使等等)後寄回去,他們就會分析你的腸道菌有哪些,而且會把結果給你,包括 raw data。這個計畫在 2012 年開始,2017 年年底的時候已有超過一萬多人參與,他的姐妹計畫是歐洲的 British Gut,總共募到兩千五百萬鎂以上。

American Gut Project 的資料經過分析後顯示了幾個有趣的點,每週吃的蔬菜種類越多的人,腸道菌的種類越多樣化。另外,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不論國家、年齡或是性別等等,他們的腸道菌落種類都很相似,有幾種菌只出現在憂鬱症患者身上。

題外話,幾年前看過一篇研究是講說胖的人和瘦的人的腸道菌落不太一樣,他們把瘦老鼠的腸道菌移植到胖老鼠體內後,胖老鼠就瘦惹 5%,而胖老鼠在做過縮胃手術後,牠的腸道菌落種類就變得和瘦老鼠相似惹,覺得這超有趣的,哪天有時間再把這篇研究找出來,順便看看是否有新進展好了。



Articles:

Science / The bacteria in your gut may reveal your true age (Jan 2019)

UCSD/ Big Data from World’s Largest Citizen Science Microbiome Project Serves Food for Thought (May 2018)


Papers:

F Galkin et al, Human microbiome aging clocks based on deep learning and tandem of permutation feature importance and accumulated local effects. bioRxiv (2018)

D McDonald et al, American Gut: an Open Platform for Citizen Science Microbiome Research. mSystems (2018)









2016年4月6日 星期三

腸道菌也能用來改善中風造成的傷害

腸道菌(gut microbiota)近年越來越受到重視,也被發現會影響很多疾病,沒想到也包括中風。中風有兩種,一種是出血性中風,另一種是缺氧性中風(ischemia stroke)。缺氧性中風是因為血管組塞造成氧氣和養分(主要是葡萄糖 glucose)無法進入腦細胞,這會使得腦細胞死亡,導致部分身體功能失常,例如失憶或肌肉麻痺等等,目前的治療方式是動手術或是使用 tPA 去溶解血塊。

那中風和 microbiota 有什麼關係呢?研究顯示有些腸胃道細菌控制著免疫系統的淋巴細胞,包括其中的 regulatory T (T-reg) 和 γδ T cells,這兩種 T 細胞都有參與 cerebral ischemic injury (小腦缺氧性傷害)。γδ T 主要在器官的表面活動(epithelium),包括小腸的表面,γδ T cells 會釋出 IL-17 (之後文內稱之為 IL-17+ γδ T cells),加深缺氧所造成的傷害。相較於 γδ T cells,T-reg 則是產生保護作用(neuroprotection),它會釋出抗發炎的 IL-10,減輕缺氧後的發炎現象(post-ischemic inflammation),因為 T-reg 並不會進入腦部,所以它的保護作用可能是透過免疫系統,而非直接作用在腦細胞上。

Weill Cornell Medical College 的研究團隊發表在 Nature Medicine 的結果顯示,利用抗生素可以改變腸道菌的生態,進而產生中風後的保護作用,使腦部受傷區塊(infract area/volume)變小。他們用了兩種老鼠,一種是對抗生素敏感的 AC-Sens (指體內腸道菌會被抗生素殺死),一種是抗抗生素的 AC-Res (指抗生素無法殺死的),兩種老鼠在食用抗生素兩週後被施以中風手術 [註1],結果 AC-Sens 老鼠腦部的受創面積比 AC-Res 老鼠少了 60%。為了確定受傷區塊減少是因為腸道菌的變化而引起的,他們萃取了 AC-Sens 和 AC-Res 老鼠的糞便,然後餵給其他老鼠,同樣在食用了兩週後施以中風手術看看有沒有同樣效果,結果發現食用 AC-Sens 老鼠糞便的受傷區塊比食用 AC-Res 老鼠糞便的少了 54%。他們也檢視了腸道菌的生態,AC-Sens 和食用 AC-Sens 糞便的老鼠,他們的腸道菌落都和 AC-Res 有所不同。

之後他們又看了抗生素對免疫細胞的影響,小腸含有大量的 T cells,尤其是 γδ T cells,結果發現食用抗生素後的 AC-Sens 老鼠在兩週後,小腸內的 T-reg cells 增加,但是 IL-17+ γδ T 卻減少了。不過這個現象只發生在小腸,在大腸、淋巴結和脾臟都沒有變化。在時間軸上,腸道菌落在食用抗生素三天後就發生變化,然後一週後到兩週後就不再有太大變化,表示食用抗生素一週後腸道菌生態就固定了,而在 infract volumes, T-reg 和 IL-17+ γδ T cells 上則是兩週後才有明顯變化,這時也可以觀察到保護作用(neuroprotection)。而無法生產 IL-17 的老鼠,不管是 AC-Sens 還是 AC-Res,中風手術後的 infract volumes 則差不多大小。為了確認 T-reg 是否會抑制 IL-17+ γδ T cells,又因為 T-reg 會釋放出 IL-10,所以他們測試了無法製造 IL-10 的老鼠,發現缺少 IL-10 的老鼠在中風手術後沒有出現保護作用,表示 IL-10 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最後他們發現腸道菌會影響免疫細胞分化(differentiation)成 T-reg 還是 γδ T cells,AC-Sens 老鼠比較多分化成 T-reg,而 AC-Res 則比較多分化成 γδ T cells。

這個研究顯示,在中風後 γδ T cells 會從小腸移動到腦部(只到腦膜 meninges)[註2],然後釋放出 IL-17 造成趨化素(chemokine)增加,吸引其他免疫細胞(例如 neutrophils)進入腦中加重發炎(neuroinflammation)現象。而利用抗生素引發的腸道菌生態失衡(microbial dysbiosis)會促進細胞分化成 T-reg,而 T-reg 會釋放出 IL-10 抑制細胞分化成 IL-17+ γδ T cells,因而減輕發炎現象,形成保護作用(neuroprotection)。那抗生素對腸道菌生態產生什麼改變呢?他們發現 Clostridiaceae 和 Bacteroidetes 家族的 S24-7 spp. 減少,而 Proteobacteria 增加,neuroprotection 現象的發生是因為 Clostridiaceae 和 S24-7 spp. 減少,還是因為 Proteobacteria 增加目前還不清楚,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


註1:利用手術阻塞動脈,使腦部造成缺氧現象,手術名稱為 MCAO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註2:資料顯示中風病患體內的 IL-17 增加



Paper:

C Benakis et al, Commensal microbiota affects ischemic stroke outcome by regulating intestinal γδ T cells. Nature Medicine (2016)









2015年6月1日 星期一

一直喝母乳不見得比較好?

最近這幾年人類腸道菌生態(gut microbiome)越來越受到關注,不少疾病後來都發現和腸胃菌有某些關係(例如自閉症),相關研究也越來越多,但是我們腸道裡的細菌是怎麼來的呢?最近有一篇刊在《Cell Host & Microbe》的研究是針對九十八位瑞典媽媽和她們的小孩,收集了媽媽的在生產時、嬰兒出生後第一天(新生兒)、四個月和一歲大時的糞便,然後定序(metagenomic shotgun sequencing)裡面含有的 DNA 以分析其菌落叢有哪些。


Figure: Backhed et al, Cell Host & Microbe (2015)

這個研究分析了生產方式、母親本身和食物會不會影響嬰兒體類的菌落生態,九十八個嬰兒中有十五位是剖腹產,其他是自然產,出生第一天的糞便是看和母親腸道所帶的菌落是否相同,四個月和十二個月的糞便是看食物對菌落叢的影響,因為四個月以前是以母乳為主,四個月則開始吃副食品(solid foods),一歲後開始吃全餐(full meals)。

研究結果分為以下幾點:

1) 自然產 vs. 剖腹產

以總和來說,最多的細菌種類(phyla)是 Bacteroidetes 和 Firmicutes,第二多的有 Actinobacteria 和 Proteobacteria,嬰兒有的菌落通常媽媽也有,一歲大嬰兒的菌落叢和母親的最相近,但是生產方式會影響嬰兒腸道內的菌落種類。以剛出生的嬰兒來說(出生第一天),剖腹產的新生兒(newborn)體內菌落以皮膚和口腔的細菌為主,還有一些週遭環境裡的細菌,表示這些因為生產方式而帶進的細菌成為新生兒體內的第一批寄主,媽媽和新生兒體內的菌落只有 41% 是相同的。相較之下,自然產的嬰兒和媽媽相同菌落有 72% 是相同的,而其中的菌種(genus)則是以 Bacteroides, Bifidobacterium, Parabacteroides 和 Escherichia/Shigella 為主,都是新生兒中最多的菌落種類,這個結果也和之前早產兒腸道菌落的研究相符。

新生兒腸道內以 Escherichia/Shigella 為最大量菌種的,此菌種被採集到的時間點也比較早,和胎糞及胎盤中含有大量 Escherichia DNA 的現象是符合的,而剖腹產的新生兒體內的 Escherichia/Shigella 和自然產的相較之下則比較少。剖腹產和自然產的嬰兒,其腸道內菌落的差異性在四個月到一年期間慢慢減少。

以上結果表示,新生兒腸道裡大多數較早出現的菌落是從母親那裡獲得的,而生產方式也影響了嬰兒體內的菌落生態。

(註:Escherichia/Shigella 屬 Proteobacteria,Bacteroides/Parabacteroides 屬 Bacteroidetes,Bifidobacterium 屬 Actinobacteria。)

2) 食物

在嬰兒出生後的第一年裡,腸道裡的菌落生態會由簡單變成複雜,會越來越像成人的,也會越來越跟母親的菌落群相似。

因為細菌多帶有抵抗抗生素(antibiotics)的基因,所以人類腸道裡的菌落裡充滿了各種抗抗生素的基因,這些基因的集合體被稱作 resistome,這個研究發現新生兒的腸道菌內有不少抗抗生素的基因,最多的是抗 bacitracin, tetracycline 和 macrolides,這幾個也是成人腸道裡最多的。而剖腹產的嬰兒,其腸道菌落裡有的抗抗生素的基因比然產的多。

菌落叢生態也和飲食有關,像是飲食以母乳為主新生兒和四個月大的嬰兒,其菌落叢帶有消化母乳糖分的酵素基因,而開始吃副食品的一歲大嬰兒的腸道菌則帶有消化多醣類、澱粉和果膠(pectin)的酵素基因。

newborn 4-month 12-month
PTS (carbohydrate uptake) lactose-specific transporter (milk as dominated diet) B. thetatiotaomicron & pectinesterase (primary enzymes in pectin degradation
genes required for sugar degradation from breast milk genes required for sugar degradation from breast milk genes involved in degradation of complex sugars and starch
genes for vitamin K2 synthesis (Bacteroides & Escherichia/Shigella) b-glucoside-specific transporters b-glucoside-specific transporters

腸道菌也是維他命的重要生產者,例如 Escherichia/Shigella 製造維他命 K2,還有負責生成維他命 B 群的基因,像是 B9 (folate)、B6 (pyridoxal) 和 B7 (biotin),製造 B1 (thiamine)、B5 (pantothenate) 和 B12 (cobalamin) 的基因也會隨著年齡而增加。另外,重要胺基酸的製造、運送和代謝的多寡也會隨著年齡而改變。

3) 腸道環境的轉變

以自然產來說,新生兒最多的菌種為 Enterococcus, Escherichia/Shigella, Streptococcus 和 Rothia,表示腸道內是相對有氧的環境,而到了四個月大的時候,主要菌落為 Bifidobacterium, Lactobacillus, Collinsella, Granulicatella, Veilonella,顯示環境中的氧氣減少,而因為此時的食物以乳製品為主,乳酸(lactic acid)的製造和使用也增加了。一歲大的菌落叢則包含了新生兒和四個月大的嬰兒腸道裡有的,外加只有一歲才有的菌種,例如 Eikenella。這些菌落大多數是負責降解食物中的纖維和製造短鍊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分解碳酸化合物(carbohydrates)的功能也變強大,表示嬰兒的腸道環境慢慢轉變為成人的腸道環境。而剖腹產的嬰兒,每個階段的菌種都和自然產的不同。

4) 母奶的影響

分為剖腹產、自然產和只餵母奶,還有自然產和母奶和配方奶兩個都餵三組,結果發現有加餵配方奶的新生兒和四個月大的嬰兒,其腸胃菌生態比只餵母奶的成熟(指比較像成人的腸道菌生態),然後剖腹產的又比自然產的都成熟。

只餵母奶的和只餵配方奶的嬰兒,在四個月大的時候,其腸道菌落有明顯的不同,只餵母奶的有比較多(所謂的)益生菌(probiotics),像是 L. johnsonii/L. gasseri, L. paracasei/L. casei, B. logum。喝配方奶的四個月大嬰兒,其腸道菌較多的則是 B. adolescentis。

一歲大的嬰兒停喝母奶改喝配方奶後,腸道菌的生態會大幅改變,會變得比較接近成人的腸道菌落,像是會有比較多的 Bacteroides, Bilophila, Roseburia, Clostridium, Anaerostipes,而仍然喝母奶的則不變,依然是以 Bifidobacterium, Lactobacillus, Collinsella, Megasphaera, Veillonella 為主(多為四個月大腸道的主要菌種),這些也是母奶裡帶有的菌種。相較之下,只喝母奶的一歲大嬰兒,其「腸道菌生態年齡」(microbiota age)比不再喝母奶的嬰兒的「腸道菌生態年齡」年輕。

(註:Roseburia, Clostrium, Anaerostipes 屬 Clostridia)

(補充:之前的早產兒腸道菌研究,顯示嬰兒的腸道菌變化分三個階段,最初以 Bacilli 為主,Gammaproteobacteria 在 Bacilli 減少後快速增加,Clostridia 則是慢慢增多,最後成為主要菌落之一。)


總結來說,嬰兒腸道裡的菌落並非隨機產生的,生產方式和母奶是決定一歲前嬰兒的腸道生態的主要決定因素。之前對美國嬰兒的研究和這篇瑞典嬰兒的研究,都顯示隨著年齡的增長,腸道菌落的組成會和原本的(新生兒和四個月大的)差異性越來越大,到一歲時,嬰兒腸道菌落生態會變成和母親的更為相似,也就是變成熟了(maturation)。

自然產的嬰兒,其早期(一歲以前)的腸道菌都是得自於母親,菌落以 Bacteroides 和 Bifidobacterium 為主。相比之下,剖腹產的腸道菌得自於母親的機率較少(例如重要的 Bacteroides 和 Bifidobacterium),其腸道菌落通常與口腔和皮膚的細菌比較相近。腸道菌在嬰兒的生長過程中,扮演了製造維他命和重要胺基酸的角色,而飲食影響了嬰兒以一歲以前的腸道菌生態。不再喝母奶的嬰兒,其腸道菌落會轉變成較似成人的,例如以 Clostridia 居多。相對的,喝母乳的一歲嬰兒其菌落仍是以 Bifidobacterium 和 Lactobacillus 等為主。隨著飲食的改變,腸道菌落種類也會改變,例如四個月到一歲開始吃副食品之後,會出現負責分解食物纖維和多醣類、澱粉的菌種,不過這些改變並不明顯,直到停掉母乳之後才會大幅變化,停喝母乳是改變腸道菌生態,讓其功能更具多樣性、更接近成人的腸道菌落的主要推手。此論文作者說,目前還不知道哪種菌落生態會比較好,但是涵蓋有各種菌落的腸道菌生態也許會比較健康。



所以這表示母乳吃太久也不好,早點戒掉反而能夠讓嬰兒的腸道菌落更有多樣性囉?

另外,這個研究我比較訝異的是自然產和剖腹產為什麼差那麼多?因為 sample 來源是糞便,照理說第一天的應該都一樣阿~ 那時候會在出現在糞便的應該都是從媽媽來的吧?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外界的細菌要怎麼跑進嬰兒的腸胃裡?還有阿,不知道有沒有做剖腹產但是喝母奶的,很好奇母奶會不會讓剖腹產的嬰兒長出自然產有的那些細菌。



Articles:

Kerry Grens. Maturation of the Infant Microbiome. The Scientist (2015)

Kate Yandel. Gut’s Earliest Bacterial Colonizers. The Scientist (2014)


Papers:

F Backhed et al. Dynamics and Stabilization of the Human Gut Microbiome during the First Year of Life. Cell Host & Microbe (2015)

La Rosa et al. Patterned progression of bacterial populations in the premature infant gut. PNAS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