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30日 星期四

2024 年的 Google Trends 在流行什麼生技、醫藥相關話題 — 加拿大篇

前陣子在 Coursera 上的 SEO 課程中知道了 Google Trends 這個東西後,就喜歡上去看看最近的熱門話題或搜尋關鍵字是什麼。最近想說進入新的一年,來看看過去一年在生技和醫藥產業中,最熱門和和上升最多的熱門主題、搜尋關鍵字有哪些。

本來以為可以很快就寫完,結果發現出來的結果很多我不知道的,花了不少時間在查資料,這篇先放加拿大的。

2024 熱門生技相關主題和搜尋關鍵字


Google Trends 有分相關主題(topics)和相關搜尋關鍵字(queries),這兩項又分為熱門(Top)或快速上升(Rising)。

最熱門生技相關主題


2024 年的加拿大,沒什麼在關注生技產業,除了生技這個字外,其他相關關鍵字沒什麼收尋,連 Job 的搜尋量都比 Stock 少。

2024 Canada Biotech Top Topics

最熱門生技相關搜尋關鍵字


2024 年的加拿大,對生技股的關心比較多,找工作的還好,是否大家還在觀望加拿大生技能幹麻?

📍 Cannara: 魁北克的生技公司,看名字就知道跟大麻有關。去年(2024)整年的營收比 2023 年增加了 43% (2023 $57.6M, 2024 $82.2M)

2024 Canada Biotech Top queries

快速上升生技相關主題


📍 BIOTECanada: 是加拿大生技產業協會,裡面由超過 240 家生技公司組成,目的是改善加拿大生技產業生態,促進生技產業發展,讓加拿大更有競爭力。

📍 Cannara: 又!加拿大是有多愛大麻,我就問?

2024 Canada Biotech Rising topics

快速上升生技相關搜尋關鍵字


📍 QC Specialist 比 QC Technician 薪水高,但是徵才平台上比較常看到 QC Technician。

📍 Lunella Biotech: 找不到公司網頁和資訊,估狗來到的資料大概是用抗生素治療癌症。

📍 Aurion Biotech Inc: 它的細胞療法 AURN001 是用來治療角膜內皮功能缺陷(Corneal Endothelial Dysfunction),這角膜內皮細胞無法再生,如果因為疾病或手術,例如角膜失養症(Fuchs endothelial dystrophy)等等,細胞受傷或死掉的話,可能會造成失明,去年在北美的第二期臨床試驗效果不錯,也在日本得到許可,以商品名 Vyznova® (neltependocel) 上市。

📍 Palantir 最近很有名,股票大漲,但它不是生技公司吧?

📍 Ginkgo Bioworks: 去年八月的時候才說可能會倒,結果在 Q3 和 Q4 的營收大漲,感覺是救起來了?

📍 Indrayani Biotech: 做的東西也太廣,不只生技,還有食品、電器、分地產、醫療服務和醫療行銷。

2024 Canada Biotech Rising queries

2024 熱門醫藥相關主題和搜尋關鍵字


一樣分相關主題(topics)和相關搜尋關鍵字(queries),以及為熱門(Top)或快速上升(Rising)。

熱門醫藥相關主題


2024 年的加拿大,也沒什麼在關注醫藥相關產業,除了醫藥產業這個字外,其他相關關鍵字沒什麼收尋。

2024 Canada Pharma Top topics

熱門醫藥相關搜尋關鍵字


前面五個應該都是同一個新聞,因為不知道是什麼意思,所以點進關鍵字看其他的相關的搜尋關鍵字是什麼,發現都是魁北克的人搜尋的。咕狗 accès pharma 的時候自己跳出來 accès pharma mon dossier,這幾個法文的意思是可以讀取自己的電子醫療病例。

用整句下去搜尋,出來都是法文的新聞,翻譯後大概就是說魁北克人可以申請網上登入讀取自己的電子病例。另一個新聞就是 Bill 67,更新魁北克的 Professional Code,主要是擴大藥師的權限,讓他們可以開某些藥。BC 是從 2023 年開始讓藥師可以看一些小病,只是可能很多人不到,去年有收到一張通知。

另外一個兩個都有的關鍵字是 Sackler 家族所有的普度製藥 Purdue Pharma,是止痛藥疼始康定(OxyContin)的製造商,它當初在販售時宣稱這個藥比其他鴉片類止痛藥安全,比較不容易上癮,結果造成美國的鴉片危機(opioid crisis)。

2007 年時普渡製藥高層承認不實宣稱藥物的安全性,公司因此收到數千起訴訟,之後 Sackler 家族成員開始轉移公司資產,並於 2019 年的時候為公司申請破產,在申請過程中提出以返還 43 億美元換取該家族成員之後不用給予相關索賠的司法命令,去年十月遭最高法院駁回

2024 Canada Pharma Top queries

快速上升醫藥相關主題


📍 Moberg Pharma: 第三期臨床試驗顯示用來治療灰指甲(nail fungus)的 MOB-015 (topical terbinafine)效果不達預期

📍 Algorithme Pharma: 找不到公司資料和相關新聞

📍 NervGen Pharma: 專攻神經領域,目標疾病包括脊隨損傷(spinal cord injury)、中風、阿茲海默症等等,目前已進到第一期臨床試驗的是小分子 NVG-291,主要用來修復神經損傷。

📍 Nova Pharma 關鍵字超級長的,會讓圖太長放不下,其實是應該是要查它的 Greens & Berries Superfood Powder

2024 Canada Pharma Rising topics

快速上升醫藥相關搜尋關鍵字


📍 mown meaning: 這個搜尋關鍵字我真的不懂 😂

📍 JAMP Pharma: 去年十月因維他命品質不良被下架

📍 Berger Paint India: 印度油漆公司,不懂跟醫藥有什麼關係。

📍 Bionano Genomics: 專攻 OGM (Optical Genome Mapping) 的基因檢測公司,但是營運不佳,目前試著減輕債務。

2024 Canada Pharma Rising rising



☕️ 如果你喜歡這篇內容,歡迎賞一杯咖啡。😊

合作邀約: nonproscience@gmail.com
📍文稿:科普文、公司文、產業文等等
📍諮詢:實驗設計、加拿大研究所、生科產業



References:

Synthetic biology, once hailed as a moneymaker, meets tough times | Science | AAAS












2025年1月26日 星期日

石膽酸 (LCA):抗老新發現,延壽不再需要節食?

之前就有不少研究顯示熱量限制(calorie restriction)的好處包括減重、抗老、增肌和降低癌症風險等等,可以讓人更健康、更長壽,但問題是長時間節食沒那麼容易,需要有堅定的意志。

不過,最近廈門大學有兩篇研究顯示石膽酸(lithocholic acid, LCA),有可能讓你不用節食就可以輕鬆的延年益壽。

熱量限制的好處


科學上來講,熱量限制是指比正常飲食減少 10% 到 50% 的熱量,在長酵母、線蟲和老鼠身上都可以觀察到有延壽的功效。

在人類的研究上,之前有兩年的 CALERIE 臨床試驗,目標是減少 25% 的熱量攝取,參與者在健康上也確有改善,包括:

  • 低密度膽固醇(LDL)降低
  • 胰島素敏感度增加 (increased sensitivity to insulin)
  • 體重減輕 10%

不過,完成人數只有 82%,而且這還只是兩年,要一直這樣節食下去需要驚人的意志力啊!

於是,科學家們就想說有沒有不需要靠意志力的方法,就是最好是有什麼東西是補充了就有這樣的效果。

石膽酸:腸道菌產生的抗老關鍵


研究團隊把老鼠分成兩組,一組有節食,一組沒有,然後比較兩組老鼠的血液中的代謝物是否有什麼差別,結果發現在食物不足的情況下,血中有超過 200 個小分子的濃度上升。他們把這些小分子用培養細胞測試,看哪些可以刺激抗老相關蛋白 AMPK,一個會在能量不足的情況下,啟動各種生物訊息途徑的蛋白,然後就找到了由腸道菌產生的石膽酸(LCA)。

LCA 是從哪來的?


腸道菌在熱量限制時會產生 LCA,包括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梭狀桿菌(Clostridium)和真桿菌(Eubacterium)會把膽酸(bile acids)轉換成 LCA。

LCA 的抗老機制


腸道菌在熱量限制條件下會產生 LCA。這種小分子物質能啟動抗老相關的蛋白質 AMPK,進一步調控與抗老相關的訊息傳遞路徑。

  • LCA 與其受體 TULP3 結合後,啟動去乙醯化酶 sirtuin。
  • Sirtuin 去乙醯化 v-ATPase,進一步透過 溶酶體葡萄糖感應路徑 (lysosomal glucose-sensing pathway) 啟動 AMPK。
  • AMPK 為關鍵抗老蛋白,調控很多和抗老相關的訊息傳遞。



LCA 會隨著年紀增長減少,因此增加 LCA 有抗老的效果。

在老鼠身上,熱量限制會增加血液中和糞便中的 LCA,而 LCA 會啟動 AMPK。

他們利用突變來模擬乙醯化的 v-ATPase,在肌肉表現的突變 v-ATPase 可以促進 AMPK,並讓恢復老化老鼠的肌肉活力。

沒有熱量限制的老鼠在喝了加有石膽酸的水後,代謝情況變好了,胰島素的敏感度也增加了。他們讓老鼠進行一些運動測試,發現跟喝普通水的老鼠相比,喝石膽酸水的老鼠可以跑比較久,鼠掌的握力也比較大。他們也用果蠅和線蟲測試。喝了石膽酸水的老鼠壽命長了 7% 到 10%,線蟲則是長了 20%,只是老鼠的效果沒那麼明顯。

跳過節食,直接啟動抗老訊息傳遞


熱量限制會增加 LCA 的產生,近一步啟動抗老相關蛋白 AMPK。

  • 熱量限制機制:熱量限制 → 腸道菌產生 LCA → 啟動 AMPK → 調控抗老相關的訊息傳遞路徑
  • 補充石膽酸:不需節食,直接補充 LCA 模擬熱量限制效果。

總結:可以跳過熱量限制,直接用 LCA 模擬抗老相關的的訊息傳遞路徑。



☕️ 如果你喜歡這篇內容,歡迎賞一杯咖啡。😊

合作邀約: nonproscience@gmail.com
📍文稿:科普文、公司文、產業文等等
📍諮詢:實驗設計、加拿大研究所、生科產業



Articles:

Restricting calories may extend life. Can this molecule do it without the hunger pangs? | Science | AAAS


Publications:

1. Q Qu, Y Chen, Y Wang et al. Lithocholic acid phenocopies anti-aging effects of calorie restriction. Nature (2024) DOI: 10.1038/s41586-024-08329-5

2. Q Qu, Y Chen, Y Wang et al. Lithocholic acid binds TULP3 to activate sirtuins and AMPK to slow down aging. Nature (2024) DOI: 10.1038/s41586-024-08348-2










2025年1月25日 星期六

喝咖啡,不只是提神!還能改善腸道菌相

我們都知道咖啡能提神醒腦,但你知道嗎?喝咖啡除了能讓你精神抖擻外,還能對你的腸道健康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根據一項大型研究,咖啡能改變腸道菌相,促進腸道健康。

咖啡如何影響腸道菌?


哈佛大學的研究團隊分析了英美兩國共超過 22,867 位個體的醫療和飲食資料,以及全球共 54,198 位個體的資料,從其糞便檢體中分析其腸道菌落,比較了有喝咖啡和沒喝咖啡之間的差別。他們發現經常喝咖啡的人腸道中的一種特定細菌——解糖勞森桿菌(Lawsonibacter asaccharolyticus)的數量明顯較多。這種細菌被認為與許多健康益處有關,包括降低發炎反應、減少大腸癌風險和改善心血管健康。

研究人員將研究對象分為三個組別:

  • 不喝咖啡組: 每天最多只喝 20 克咖啡,或是一個月少於三杯。
  • 中度咖啡組: 每天喝 21-599 克咖啡,或是一天少於三杯。
  • 重度咖啡組: 每天喝超過 600 克咖啡,或是一天喝超過 3 杯咖啡。

註:濾掛咖啡(drip coffee)比例大多為 1:17,以一杯星巴克的 Grande (16 oz, 473 ml)來說,一杯 Grande 咖啡為約 27.8 g。

結果發現,咖啡會改變腸道菌生態,喝咖啡組的 L. asaccharolyticus, Massilioclostridium coli 和 Clostridium 12CBH8 較多,尤其是解糖勞森桿菌最為顯著,在喝咖啡的族群中最為普遍。

結果顯示,重度咖啡組的解糖勞森桿菌數量是完全不喝咖啡組的 4.5-8 倍。而中度咖啡組的解糖勞森桿菌數量也顯著增加,但與重度咖啡組的差異並不大。這表明,只要每天喝適量咖啡,就能有效增加腸道中的解糖勞森桿菌數量。

另外,血液分析顯示有八種咖啡代謝物,包括咖啡因(caffeine)、奎寧酸(quinic acid)和葫蘆巴鹼(trigonelline)和喝咖啡多寡有正向相關,其中奎寧酸和葫蘆巴鹼也和解糖勞森桿菌有關,帶有較多解糖勞森桿菌的人,血中奎寧酸濃度也較高。

他們也做了體外實驗,就是把正常咖啡和無咖啡因的咖啡加到解糖勞森桿菌,結果兩者都可以促進該菌生長,表示影響菌落生長的不是咖啡因,而是咖啡中的其他物質。

咖啡中的哪些成分影響腸道菌?


研究發現,咖啡中的奎寧酸和葫蘆巴鹼與解糖勞森桿菌的增殖密切相關。這些物質不僅存在於咖啡中,也是一種稱為益生元(pre-biotics)的膳食纖維,能夠促進腸道有益菌的生長。



解糖勞森桿菌對健康的好處


解糖勞森桿菌是一種重要的腸道益生菌,它能產生丁酸鹽(butyrate),這種短鏈脂肪酸具有以下益處:

  • 抗發炎: 減少腸道炎症,有助於維持腸道健康。
  • 預防大腸癌: 丁酸鹽能抑制大腸癌細胞的生長。
  • 改善心血管健康: 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 促進大腦健康:幫助睡眠

除此之外,它可能也跟代謝咖啡中的多酚(polyphenols)有關,包括奎寧酸、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和類黃酮(flavonoid)中的兒茶素(catechin),而奎寧酸和綠原酸都是對腸道菌有益的益生元(prebiotics),這些都可以改善腸道菌落生態或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不喝咖啡的人怎麼辦?


如果你不喝咖啡,也可以從其他食物中獲取類似益處。例如:
  • 富含多酚的水果:野櫻莓(Aronia berries)、藍莓、蘋果、梨子等皆富含綠原酸。
  • 發酵食品:例如優格,有助於增加腸道菌多樣性。

結論


適量的咖啡有益腸道益生菌的生長,如果你是愛喝咖啡的人,這是個喝咖啡的正當理由!😆



☕️ 如果你喜歡這篇內容,歡迎賞一杯咖啡。😊

合作邀約: nonproscience@gmail.com
📍文稿:科普文、公司文、產業文等等
📍諮詢:實驗設計、加拿大研究所、生科產業



Articles:

Impact of coffee on the gut: Does it promote 'good' bacteria?

Cleveland Clinic | The Health Benefits and Side Effects of Butyrate


Publications:

P Manghi, A Bhosle, K Wang et al. Coffee consumption is associated with intestinal Lawsonibacter asaccharolyticus abundance and prevalence across multiple cohorts. Nat Microbiol (2024) DOI: 10.1038/s41564-024-01858-9














2025年1月19日 星期日

吃宵夜為什麼會變胖?

大家都幾點吃晚餐呢?或是有在吃宵夜嗎?

你可能知道吃宵夜會變胖,但你知道在什麼時間吃東西有差嗎?哈佛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是有差的!

▋肥胖對健康的影響


根據全球肥胖觀察(World Obesity Observatory),全球肥胖人口自 1975 年到 2022 年之間增加了三倍,NCD-RisC (NCD Risk Factor Collaboration) 於 2024 年時發表的一篇報告顯示目前全球肥胖人口大約有十億人,成人有 8.8 億,五到十九歲的兒童和青少年則有 1.59 億。

肥胖已成為全球最嚴重的健康問題之一,可能增加的疾病風險包括糖尿症、心血管疾病、脂肪肝和癌症等等,不只會影響身理健康,也會影響心理健康。

▋目前的減肥方法


如大家所知道的,不靠藥物的減肥方法不外乎少吃多運動,各種飲食控制方法,包括流行的生酮或 168 飲食法等等。其中 168 是一種限時飲食法,就是只在白天的八小時內吃東西,也就是說沒有宵夜這件事。就算不執行 168,你可能也聽過太晚吃東西,或是睡前吃東西容易胖,不過除了太晚吃沒機會動一動消化食物和消耗能量外,你知道為什麼太晚吃容易胖嗎?

哈佛大學的這篇研究探討了延後吃飯時間對肥胖的影響,近一步了解為什麼太晚吃東西容易肥胖,包括熱量攝取和消耗,以及脂肪細胞的代謝和儲存情況。

▍實驗方式


他們找了 16 位平均年齡約 37 歲的過胖者進行兩種飲食計畫,一種是嚴格執行早吃,另一種是一樣的食物,但是晚四個小時吃。在進實驗室進行飲食計劃的前兩、三個禮拜,參與者要先在家裡執行規律的生活,包括每天要固定的時間起床和睡覺,每天睡八個小時,且要固定時間吃東西。在進實驗室的前三天,他們提供參與者三餐以執行嚴格的飲食控管,在固定的時間吃一樣的食物,並且要記錄飢餓程度和胃口,每天都要測量體溫和熱量消耗,還有抽血。

進實驗室後,隨機分成兩組,一組先進行六天的早吃計劃,休息幾週後再進行六天的晚吃計劃,另一組則是相反,先進行晚吃計劃,再進行晚吃計劃。兩組都是每天半夜 12 點睡覺,早上八點起床,早吃組是早上 9 點吃早餐,下午 1:10 吃中餐,晚上 5:20 吃晚餐,也就是最後一餐是睡前 6 個小時 40 分鐘。晚吃組則是沒吃早餐,第一餐是下午 1:10,第二餐是傍晚 5:20,最後一餐算是宵夜,晚上 9:30 吃的,也就是睡前兩個半小時。

為了知道吃飯時間會怎麼影響脂肪生成(adipogenesis)和囤積,研究團隊也採集了脂肪細胞的檢體,以用來分析和比較這兩種飲食造成的基因表查差異。

▍實驗結果


他們發現晚四個小時吃,飢餓程度、燃燒熱量的方式和脂肪儲存的方式都不同。

晚吃對飢餓和調控食慾的瘦素(leptin)和飢餓素(ghrelin)有很大的影響,進而影響食慾。

除此之外,晚吃飯的情況下,熱量消耗的比較慢,脂肪生成相關的基因表現量增加,而脂肪分解(lipolysis)的基因表現則減少,也就是會促進脂肪增長。

  • 參與者表示晚吃的話會更想吃,飢餓感大概是兩倍,而且尤其想吃澱粉類和肉類。
  • 晚吃的話,在白天的 16 小時中,瘦素比早吃低了 16%,飢餓素和瘦素比例則是低了 34%,所以讓人飢餓感加倍。晚上睡覺的八個小時則是相反,瘦素是比早吃高了 10%,飢餓素低了 13%,飢餓素和瘦素比例低了 18%。總結全天 24 小時是瘦素比早吃低了 6%,統計上的差異並不顯著,但飢餓素和瘦素比例低了 12%,所以還是會讓人有餓感。
  • 在晚吃的情況下,白天的熱量消耗比早吃低很多,每天大概少燃燒 59.4 大卡,也就是少了 5.03%。
  • 晚吃的情況下,核心體溫(core body temperature, CBT)比早吃低。
  • 晚吃的情況下,跟脂肪分解(lipolysis)相關的基因表現降低,而脂肪生成相關的基因表現上升,包括 p38 MAPK 訊息傳遞下降促使脂肪生成增加,或是 TGF-β 訊息傳遞下降,而這個訊息傳遞路徑會抑制脂肪生成。



▍總結


這個研究讓我們了解晚吃和肥胖之間的關聯,以及其生理和分子機制。

晚吃會造成:
  • 瘦素降低 + 飢餓素和瘦素的比例上升 → 飢餓感上升
  • 熱量消耗下降
  • 核心體溫下降
  • 脂肪分解相關的基因表現下降,脂肪生成相關的基因表現上升。

想想 168 是不是就是要讓人無法太晚吃東西啊?😂

對於晚下班的社畜來說,早吃晚餐和實施 168 好像一樣都有難度,大家覺得呢?


☕️ 如果你喜歡這篇內容,歡迎賞一杯咖啡。😊

合作邀約: nonproscience@gmail.com
📍文稿:科普文、公司文、產業文等等
📍諮詢:實驗設計、加拿大研究所、生科產業



Articles:

Late-Night Eating Impact | Harvard Medical School


Publications:

N Vujović, MJ Piron, J Qian et al. Late isocaloric eating increases hunger, decreases energy expenditure, and modifies metabolic pathways in adults with overweight and obesity. Cell Metabolism (2022) DOI: 10.1016/j.cmet.2022.09.007











2025年1月18日 星期六

IgG 單株抗體的開發流程

之前有寫過奈米抗體(nanobodies)是怎麼開發的,這篇來介紹目前主流的 IgG 開發流程。

其實整個流程和奈米抗體(nanobodis, VHH)差不多,主要差在用的動物不同,篩選和表達的系統不同。

IgG: 動物是用老鼠,取出老鼠 B 細胞或血液後,做成 hybridoma 後篩選,再用老鼠細胞 CHO 或人類細胞 HEK 表達。

VHH: 動物用駱馬,取出淋巴細胞後,插入噬菌體 phagemid 後篩選,再用細菌表達。

相關閱讀:Phage display 和奈米抗體製造

▋準備抗原 Antigen Preparation


抗原就是打進動物體內,讓牠產生抗體的東西,在做對抗病毒的中和抗體時,通常會用滅毒病毒(inactive viruses)或部分的病毒蛋白(recombinant proteins)。

如果不是做病毒的抗體,而是其他的,例如針對癌症腫瘤細胞的,抗原可能只有一小段胜肽,無法激起大量的免疫反應的話,會需要和其他較易引起免疫反應的東西接在一起,或是加 adjuvant,比較常見的是用在疫苗上。

▋接種 Immunization


就是把抗原打進動物體內,讓牠產生抗體,通常會打三劑,一個 primary injection 和兩個 booster injection,大概分別在第 14 天和第 28 天左右。

在接種約兩個禮拜後(大概是第 42 天時)會取老鼠血液,用 ELISA 測量抗體的產生狀況如何,如果免疫反應不高,抗體濃度低,可能需要加打 booster。如果血液中抗體夠高,會再打最後一劑不加 adjuvant 的抗原,三天後取脾細胞做融合。

▋分離 B 細胞 B cell isolation


在最後一劑接種的三、四天後,通常是血液中的抗體量達到高峰時,取出老鼠的胰臟,從中分離出淋巴細胞。

Antibody production workflow
(點圖可放大)

▋製造融合細胞瘤 Hybridoma creation


這個步驟分成兩個部分,先要準備好骨髓癌細胞(myleoma),再和 B 細胞做融合。

▍骨髓癌細胞


常用的骨髓癌細胞包括 Sp2/0 或 NS-1,為永生細胞株(mmortalized cells),將它和 B cells 融合的目的是為了要讓 B 細胞可以無限的生長和產生抗體。

這些骨髓癌細胞缺少 HGPRT (hypoxanthine-guanine phosphoribosyl transferase),在融合前幾週會被培養在含有 8-azaguanine 的培養液中,8-azaguanine 是 purine analog,在被 HGPRT 轉變成 azaGMP (8-azaguanosine monophosphate),使細胞無法生成 purine,導致細骨髓癌細胞缺少 HGPRT,因此可以在含有 8-azaguanine 的培養液中存活,這是要確保使用的骨髓癌細胞都缺少 HGPRT。

HAT (hypoxanthine–aminopterin–thymidine) 培養液中的 HAT 在缺少 HGPRT 的情況下則無法合成 DNA,因此骨髓癌細胞無法在 HAT 培養液中存活,除非它們和 B 細胞融合,因為 B 細胞有 HGPRT。

▍細胞融合 Hybridization


把骨髓癌細胞和 B 細胞混合,加入幫助細胞融合的 PEG (polyethylene glycol),然後在 HAT 培養液中養個 10-14 天左右,通常融合的成功率為 1% - 2%。

▋篩選融合細胞瘤 Hybridoma selection


這個步驟是篩選出可以對抗抗原的抗體,由於融合細胞瘤是一群不同的細胞組成,每個細胞產生的抗體都不一樣,要怎麼從中挑出你想要的抗體?

這時候就要稀釋細胞,稀釋到你把細胞加到 96-well 培養盤中時,每個孔都只有一個融合細胞,確保每一個孔都只會有一種抗體。

由於細胞會把抗體分泌到培養液中,這時候就可以用 ELISA 去測這些培養液,看哪個孔裡面的抗體是你想要的,就是會和抗原有反應的抗體。

不過,這個方你看了可能會覺得累吧?現在比較新的技術是用 microfluid 去分細胞,例如 AbCellera 的核心技術 microfluid single-cell screening,或是和它因為這個技術互告的 Berkeley Lights 的 Beacon® Optofluidic System。(剛剛想找 Berkeley Lights 網站,發現它已經變成 Bruker Cellular Analysis,它在 2023 年年初的時候以 $57.8M 鎂買下 IsoPlexis 成為 PhenomeX,年底的時候 Bruker Corporation 則用 $$108M 鎂買下 PhenomeX,然後我剛剛看 Bruker Cellular Analysis 的網站,他們已經從 microfluid 進化成 nanofluid。)

▋繁殖融合細胞瘤 Clonal expansion


這個部分就是大量培養你要的融合細胞,大量的融合細胞才能產生大量的抗體,也可以用來保存以備後用。

到這邊就可以結束了,接著進入從陪養液中純化抗體的部分。

或者是在篩選出融合細胞瘤後,從中萃取出其抗體基因,用另一個細胞系統大量表達抗體。

▋Cloning


就是從 B cell 萃取 DNA 以取得抗體的基因序列,然後轉到 expression vector,再在老鼠或人類細胞中表達。

IgG 抗體結構可分成 heavy chain (HC) 和 light chain (LC),可以分開在兩個 vectors,或是放在同一個 vector。

IgG structure

Expression vector 通常會包含幾個要素:

  • Enhancers: 增加抗體表現
  • Promoter: SV40, CMV, EF-1
  • Kozak sequence (cap-dependent translation initiation): 放在 start codon 前面,可以促進轉譯開始。
  • Secretion signal: 讓抗體可以分泌出 B 細胞的訊號,包括 IL-2 signal peptide。
  • MCS: 用來插入抗體基因的地方,包括 HC 和 LC。
  • polyA tail
  • Selection marker: 用來挑選成功轉進細胞的 plasmid,通常是用抗生素。
  • Ori: 讓細胞可以複製 plasmid

▋抗體生產 Antibody production


主要包括幾個步驟:把帶有抗體基因的 plasmid 送入細胞,在細胞中表達抗體,然後純化抗體。

▍送入細胞 Delivery


把 plasmid 送入細胞有幾個方式:

  • LNP (lipid nanoparticle) 或其他 lipid-based 的運送系統
  • Electroporation
  • Viral infection: 如果是用 viral vector 的話
  • Calcium phasphate

▍表達細胞系統 Expression System


常用的老鼠細胞有 CHO cells,又包括 CHO-K1 和 CHO-pro3 等等。

或是人類細胞 HEK cells

▍純化抗體 Purification


就是用 FPLC 來純化抗體,常用的 column 包括 affinity (IMAC), ion exchange (IEX) 和 SEC (size exclusion column)。

▍功能測試 Functional tests


純化完之後就要測試抗體功能,因為有可能在純化的過程中,抗體沒有組合好等等情況而喪失該有的功能。

主要測試的方向包括:

  • Binding affinity: 和抗原的親和力,或是抓住病毒的效力好不好。
  • Specificity: 特異性夠不夠專一,會不會和其他不相干的蛋白結合,影響其功能。
  • Functionality & Potency: 是否能消除病毒,或抑制感染。

常用的技術則包括 ELISA, BLI, SPR, flow cytometry 等等。

如果以上其中一個不夠好,可以透過分析其結構,看是否能夠改動某個序列片段或幾個氨基酸,最佳化抗體的功效。


延伸閱讀:精準治療 — 單株抗體藥物在臨床上的應用




☕️ 如果你喜歡這篇內容,歡迎賞一杯咖啡。😊

合作邀約: nonproscience@gmail.com
📍文稿:科普文、公司文、產業文等等
📍諮詢:實驗設計、加拿大研究所、生科產業



References:

NIH | Monoclonal Antibody Production

Hybridoma Technology - Monoclonal Antibody Production

VectorBuilder | Mammalian Antibody Heavy and Light Chain Coexpression Vector











2025年1月3日 星期五

打肉毒會影響情緒,進而治療憂鬱症?

如果你有看過古老一點的綜藝節目,可能看過這類笑話,藝人如果笑或哭的時候額頭無法動,或是沒有表情,就是去打了肉毒桿菌。雖然這可能是綜藝節目的一個笑梗,但你知道嗎?打肉毒的這個特色會影響情緒,還可以用來舒緩憂鬱症?

美國加州大學 UCI (UC Irvine) 的神經學家們於 2023 年發表了一個研究,顯示在前額打肉毒桿菌會影響大腦處理情緒。通常人在看到對方的表情時,會無意識的模仿對方的表情,但肉毒桿菌影會使臉部肌肉無法活動,進而影響大腦解讀對方的表情。

▋杏仁核會影響杏仁核


說到情緒,就要提到大腦中的杏仁核(amygdala),因為它的功能是處理情緒,尤其是恐懼和焦慮。

之前已有研究發現在眉間施打肉毒桿菌可減緩憂鬱症,顯示肉毒桿菌可以抑制杏仁核在情緒刺激上的反應,因此應該也可以用來治療邊緣性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因為該病的的症狀是過度的負面情緒和衝動行為(impulsivity),包括自殘和藥物使用等等,以及杏仁核對情緒刺激的反應增加。

2022 年的時候,德國漢諾威醫學院(Hannover Medical School)的醫師 Dr. Tillmann Krüger 和其研究團隊幫有邊緣型人格的患者施打肉毒桿菌,發現治療四週後患者的症狀都有所減輕。他們用 MRI 去觀察到腦神經活動也顯示肉毒桿菌會影響位於大腦顳葉(temporal lobe)的杏仁核,杏仁核的活動有下降外,衝動行為也有效被抑制了。

為什麼會有這個效果呢?

▋臉部回饋假說


這就要說到臉部回饋假說(facial feedback hypothesis)。

臉部回饋假說是立基於達爾文於 1872 年時提出來的一個觀點,在他的書(The 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中提到,當你把情緒表現在臉上,情緒就會放大,如果抑制住情緒(例如忍住不哭),那情緒就會減弱。也就是說不只是心情會影響表情,表情也會影響心情,因為表情牽動的肌肉會影響大腦。而別人的臉部表情也會影響自己的情緒,用簡單一點的說法是「情緒是會傳染的」,我們會因為看到對方生氣或快樂而收縮或放鬆臉部肌肉,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去模仿對方的表情,而肌肉的收縮或放鬆則會進一步發送訊號到大腦中,幫我們解讀對方的情愫,這個回饋行為被認為不只是用來判斷對風的情緒,也讓我們感同身受。

▋肉毒桿菌怎麼影響情緒?


UCI 的研究團隊幫十位年齡介於 33 歲到 40 歲之間的女性打肉毒桿菌(botulinum toxin type A. onabotA),放鬆他們的皺眉肌(corrugator muscle),使他們的眉間肌肉(glabellar muscles)暫時無法動作,接著讓他們看不同情緒表情的影像,包括快樂、悲傷和沒有表情,同時用 fMRI 觀察他們的腦部活動,在未施打肉毒桿菌前測試一次,然後在打完的兩個禮拜後再測試一次。

結果發現,杏仁核在施打肉毒後,看快樂和生氣表情時顯示的活動有所不同。除此之外,位於大腦顳下回(inferior temporal cortex)的梭狀回(fusiform gyrus)在看到快樂表情時的活動也有變化。梭狀回的功能是辨識物體和人臉,梭狀回受損的話,就會有嚴重的臉盲(prosopagnosia)。

皺眉肌的活動是經由三叉神經(trigeminal nerve)傳送到杏仁核,當肉毒桿菌使臉部肌肉無法運作,讓人無法皺眉,會使大腦無法處理表情變化,因為臉部、杏仁核和梭狀回之間的調節被打斷。

Botox

▋總結


1. 該研究結果更進一步支持臉部回饋假說
2. 該研究顯示了臉部肌肉、杏仁核和大腦之間在情緒處理上的連結
3. 更進一步了解用肉毒桿菌治療憂鬱症的機制和所需條件



Articles:

UCI CNLM | Botox Injections In Forehead Can Change How Brains Process Emotions - Center for the Neurobiology of Learning and Memory

Botox influences the control of emotions in the brain


Publications:

Tillmann H. C. Kruger et al, Neuronal effects of glabellar botulinum toxin injections using a valenced inhibition task in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Scientific Reports (2022) DOI: 10.1038/s41598-022-17509-0

S Stark, C Stark, B Wong & MF Brin. Modulation of amygdala activity for emotional faces due to botulinum toxin type A injections that prevent frowning. Scientific Reports (2023) DOI: 10.1038/s41598-023-29280-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