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8日 星期六

IgG 單株抗體的開發流程

之前有寫過奈米抗體(nanobodies)是怎麼開發的,這篇來介紹目前主流的 IgG 開發流程。

其實整個流程和奈米抗體(nanobodis, VHH)差不多,主要差在用的動物不同,篩選和表達的系統不同。

IgG: 動物是用老鼠,取出老鼠 B 細胞或血液後,做成 hybridoma 後篩選,再用老鼠細胞 CHO 或人類細胞 HEK 表達。

VHH: 動物用駱馬,取出淋巴細胞後,插入噬菌體 phagemid 後篩選,再用細菌表達。

相關閱讀:Phage display 和奈米抗體製造

▋準備抗原 Antigen Preparation


抗原就是打進動物體內,讓牠產生抗體的東西,在做對抗病毒的中和抗體時,通常會用滅毒病毒(inactive viruses)或部分的病毒蛋白(recombinant proteins)。

如果不是做病毒的抗體,而是其他的,例如針對癌症腫瘤細胞的,抗原可能只有一小段胜肽,無法激起大量的免疫反應的話,會需要和其他較易引起免疫反應的東西接在一起,或是加 adjuvant,比較常見的是用在疫苗上。

▋接種 Immunization


就是把抗原打進動物體內,讓牠產生抗體,通常會打三劑,一個 primary injection 和兩個 booster injection,大概分別在第 14 天和第 28 天左右。

在接種約兩個禮拜後(大概是第 42 天時)會取老鼠血液,用 ELISA 測量抗體的產生狀況如何,如果免疫反應不高,抗體濃度低,可能需要加打 booster。如果血液中抗體夠高,會再打最後一劑不加 adjuvant 的抗原,三天後取脾細胞做融合。

▋分離 B 細胞 B cell isolation


在最後一劑接種的三、四天後,通常是血液中的抗體量達到高峰時,取出老鼠的胰臟,從中分離出淋巴細胞。

Antibody production workflow
(點圖可放大)

▋製造融合細胞瘤 Hybridoma creation


這個步驟分成兩個部分,先要準備好骨髓癌細胞(myleoma),再和 B 細胞做融合。

▍骨髓癌細胞


常用的骨髓癌細胞包括 Sp2/0 或 NS-1,為永生細胞株(mmortalized cells),將它和 B cells 融合的目的是為了要讓 B 細胞可以無限的生長和產生抗體。

這些骨髓癌細胞缺少 HGPRT (hypoxanthine-guanine phosphoribosyl transferase),在融合前幾週會被培養在含有 8-azaguanine 的培養液中,8-azaguanine 是 purine analog,在被 HGPRT 轉變成 azaGMP (8-azaguanosine monophosphate),使細胞無法生成 purine,導致細骨髓癌細胞缺少 HGPRT,因此可以在含有 8-azaguanine 的培養液中存活,這是要確保使用的骨髓癌細胞都缺少 HGPRT。

HAT (hypoxanthine–aminopterin–thymidine) 培養液中的 HAT 在缺少 HGPRT 的情況下則無法合成 DNA,因此骨髓癌細胞無法在 HAT 培養液中存活,除非它們和 B 細胞融合,因為 B 細胞有 HGPRT。

▍細胞融合 Hybridization


把骨髓癌細胞和 B 細胞混合,加入幫助細胞融合的 PEG (polyethylene glycol),然後在 HAT 培養液中養個 10-14 天左右,通常融合的成功率為 1% - 2%。

▋篩選融合細胞瘤 Hybridoma selection


這個步驟是篩選出可以對抗抗原的抗體,由於融合細胞瘤是一群不同的細胞組成,每個細胞產生的抗體都不一樣,要怎麼從中挑出你想要的抗體?

這時候就要稀釋細胞,稀釋到你把細胞加到 96-well 培養盤中時,每個孔都只有一個融合細胞,確保每一個孔都只會有一種抗體。

由於細胞會把抗體分泌到培養液中,這時候就可以用 ELISA 去測這些培養液,看哪個孔裡面的抗體是你想要的,就是會和抗原有反應的抗體。

不過,這個方你看了可能會覺得累吧?現在比較新的技術是用 microfluid 去分細胞,例如 AbCellera 的核心技術 microfluid single-cell screening,或是和它因為這個技術互告的 Berkeley Lights 的 Beacon® Optofluidic System。(剛剛想找 Berkeley Lights 網站,發現它已經變成 Bruker Cellular Analysis,它在 2023 年年初的時候以 $57.8M 鎂買下 IsoPlexis 成為 PhenomeX,年底的時候 Bruker Corporation 則用 $$108M 鎂買下 PhenomeX,然後我剛剛看 Bruker Cellular Analysis 的網站,他們已經從 microfluid 進化成 nanofluid。)

▋繁殖融合細胞瘤 Clonal expansion


這個部分就是大量培養你要的融合細胞,大量的融合細胞才能產生大量的抗體,也可以用來保存以備後用。

到這邊就可以結束了,接著進入從陪養液中純化抗體的部分。

或者是在篩選出融合細胞瘤後,從中萃取出其抗體基因,用另一個細胞系統大量表達抗體。

▋Cloning


就是從 B cell 萃取 DNA 以取得抗體的基因序列,然後轉到 expression vector,再在老鼠或人類細胞中表達。

IgG 抗體結構可分成 heavy chain (HC) 和 light chain (LC),可以分開在兩個 vectors,或是放在同一個 vector。

IgG structure

Expression vector 通常會包含幾個要素:

  • Enhancers: 增加抗體表現
  • Promoter: SV40, CMV, EF-1
  • Kozak sequence (cap-dependent translation initiation): 放在 start codon 前面,可以促進轉譯開始。
  • Secretion signal: 讓抗體可以分泌出 B 細胞的訊號,包括 IL-2 signal peptide。
  • MCS: 用來插入抗體基因的地方,包括 HC 和 LC。
  • polyA tail
  • Selection marker: 用來挑選成功轉進細胞的 plasmid,通常是用抗生素。
  • Ori: 讓細胞可以複製 plasmid

▋抗體生產 Antibody production


主要包括幾個步驟:把帶有抗體基因的 plasmid 送入細胞,在細胞中表達抗體,然後純化抗體。

▍送入細胞 Delivery


把 plasmid 送入細胞有幾個方式:

  • LNP (lipid nanoparticle) 或其他 lipid-based 的運送系統
  • Electroporation
  • Viral infection: 如果是用 viral vector 的話
  • Calcium phasphate

▍表達細胞系統 Expression System


常用的老鼠細胞有 CHO cells,又包括 CHO-K1 和 CHO-pro3 等等。

或是人類細胞 HEK cells

▍純化抗體 Purification


就是用 FPLC 來純化抗體,常用的 column 包括 affinity (IMAC), ion exchange (IEX) 和 SEC (size exclusion column)。

▍功能測試 Functional tests


純化完之後就要測試抗體功能,因為有可能在純化的過程中,抗體沒有組合好等等情況而喪失該有的功能。

主要測試的方向包括:

  • Binding affinity: 和抗原的親和力,或是抓住病毒的效力好不好。
  • Specificity: 特異性夠不夠專一,會不會和其他不相干的蛋白結合,影響其功能。
  • Functionality & Potency: 是否能消除病毒,或抑制感染。

常用的技術則包括 ELISA, BLI, SPR, flow cytometry 等等。

如果以上其中一個不夠好,可以透過分析其結構,看是否能夠改動某個序列片段或幾個氨基酸,最佳化抗體的功效。


延伸閱讀:精準治療 — 單株抗體藥物在臨床上的應用




☕️ 如果你喜歡這篇內容,歡迎賞一杯咖啡。😊

合作邀約: nonproscience@gmail.com
📍文稿:科普文、公司文、產業文等等
📍諮詢:實驗設計、加拿大研究所、生科產業



References:

NIH | Monoclonal Antibody Production

Hybridoma Technology - Monoclonal Antibody Production

VectorBuilder | Mammalian Antibody Heavy and Light Chain Coexpression Vecto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