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諾貝爾醫學/生理獎出爐了,得獎的是 autophagy,得主是日本東京工業大學的分子生物學家大隅良典,他是做博士後的時候才開始研究酵母菌的呢。(這是說博士唸完後才換領域的話,還是有可能得諾貝爾獎的嗎?XD)大隅畢業於日本東京大學,之後繼續在東大(農芸化学科)念博士。1974 年到紐約 Rockefeller University 的 Dr. Gerald Edelman 實驗室做酵母菌 DNA replication 的研究。博士後結束後,1977 年時回到東京大學當研究員(research associate)和講師。1988 年的時候成為助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建立了自己的實驗室,時年 43 歲。
Vacuoles 是酵母菌在 light microscope 下唯一可以被觀察到的 organelle,大隅在顯微鏡下看著這些 vacuoles,開始研究起他們在細胞裡的功用。1980s 年代時,vacuoles 被認為只是用來儲存細胞內垃圾的地方,當大隅在紐約做博士後的時候,他試著把酵母菌的細胞核利用離心力分離出來,卻在分離的過程中發現離心管最上層是一層 orangelles -- 原本在分離細胞核過程中會被丟掉的東西,他注意到那些是 vacuoles。回到日本後,大隅在安楽泰宏教授實驗室繼續做酵母菌的研究,那時他是研究細胞怎麼把物質運送到 vacuoles。他在建立自己的實驗室後,開始研究 vacuoles 在細胞內的分解(降解)功能 [註],「做別人沒做過的」是他做這個研究的動力。
在 1950s-1960s 年代,科學家已知道動物的某些細胞會用 autophagy 來回收蛋白質和其他細胞內物質後再利用,尤其是在壓力情況下,像是處於缺少養分(飢餓)狀態或是受到感染時候,但是不知道其運作機制。大隅那時想,用單細胞的酵母菌來研究的話,說不定可以解開迷團。雖然酵母菌的 vacuoles 裡面有降解酵素,但是用來降解什麼東西,以及是怎麼運作的卻沒人知道。大隅認為當酵母菌處於飢餓的狀態,應該是 vacuoles 最活躍的時候,於是他讓酵母菌餓了幾個小時後,在顯微鏡下觀察它,結果發現 vacuoles 裡面充滿了東西(granules),然後那些東西慢慢被降解(消化)掉了,他在顯微鏡下親眼見證了酵母菌的 autophagy。(當時的顯微鏡最大倍數是 600x,現在則可以到 2500x。我還沒用過 2500x 的說,但是說真的 600x 以下根本看不到什麼,細胞超小的,更別說看到裡面的什麼 organelles,頂多只能看見細胞核,要看清楚至少要 600x。)
大隅良典:"So my message to all of you, who want to pursue a career in science, is to do what no one else is doing, and do what you find truly interesting. Research isn't easy. However, if you're really drawn to a subject and you're interested in it, you'll certainly overcome all the obstacles, even if, say, your work isn't appreciated for a time. You only live once. Others aren't interested in trivia. In the end, you have to want to taste the pleasures of success after all is said and done."
註:在人類細胞內,同樣用來降解垃圾的是 lysosomes,發現者是比利時的科學家 Christian de Duve,因此得到 1974 年的諾貝爾生醫獎。
References:
2016 Nobel Prize in Medicine or Physiology (official press release)
Science News / Nobel honors discoveries on how cells eat themselves
Nature News / Medicine Nobel for research on how cells 'eat themselves'
The Scientist / Autophagy Pioneer Wins Nobel
大隅良典在 2012 年的專訪:英文版、日文版
得獎 key paper:M Tsukada, Y Ohsumi,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utophagy‐defective mutants of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FEBS Letter (1993)
【 補充 】The Scientist 這篇關於 autophagy 的好專業("The Enigmatic Membrane"),而且機制圖也做得好好,本來想說這撰文記者也太厲害,大概是同行,結果看了前一篇才發現,原來作者之一的 Sharon Tooze 是今年諾貝爾生醫獎得主大隅良典的朋友。
Figure: The Scientist 201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