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9日 星期五

割掉盲腸可以降低得到帕金森氏症的風險

有意思,割掉盲腸可以降低得到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 PD)的風險 19-25%。

原因是他們發現盲腸是致病蛋白 α-synuclein 的堆積地。α-synuclein 的基因是 SNCA,有家族遺傳病史的通常是帶有 SNCA 的突變。

α-synuclein 大量表現在神經系統中,佔了細胞內蛋白總量的 1% (of total cytosolic proteins),有趣的是它除了出現在腦神細胞中,它也出現在紅血球和血小板中。它是很小的蛋白質,長度只有 140 個氨基酸,被認為在自然的情況下是不會摺疊的(natively unfolded protein),但是當和 lipid 結合時會形成 α-helices,它的 N-terminus 被預測出來是 lipid-binding motif,會和細胞膜中的 lipid 結合。而在一些情況下,它會形成 β-sheet,變成類似造成阿茲罕默症的 Aβ 所形成的 fibrils。


Figure: CM Ritchie & PJ Thomas; doi: 10.4236/health.2012.431175

雖然 α-synuclein 在腦部的功能還不清楚,不過如果摺疊錯誤(misfold)的話會結塊(aggregates)堆積成 Lwey bodies (LB),造成腦細胞死亡。另外,它也會從神經細胞中釋出,遊走到其他器官,目前機制不清楚。之前有研究發現,PD 病患的腸胃道神經細胞(enteric neurons)裡也有 α-synuclein aggregates,有可能腦部的 α-synuclein aggregates 是經由迷走神經(vagal nerve)由腸胃道進入到腦部的,而割盲腸手術會切斷迷走神經。除此之外,腸胃道問題像是便秘在 PD 病患也滿常見的。

而這篇研究發現,不管是在健康人還是 PD 患者的盲腸裡,不分年紀都有發現有大量 α-synuclein 的堆積。他們分析了兩組資料數據,一組是瑞典 SNPR (Swedish National Patient Registry),約一百六十萬人,另一組美國的 PPMI (Parkinson’s Progression Markers Initiative),有 849 位病患。分析結果顯示,是否割盲腸和得到 PD 的風險相關,割掉盲腸二十年以上的比沒割的發病的年紀比沒有的晚 1.6 年,割掉三十年以上的人發病的年紀比沒有的晚 3.6 年,而割掉盲腸的人得到 PD 的風險也比沒割的人少了 19.3%(六十五歲以上沒割盲腸的人得到 PD 的機率大概是 1%)。不過呢,如果在病發之後才割掉盲腸的話,則沒有太大幫助。另外,如果是家族遺傳的話,割盲腸也沒有明顯的幫助。其中一個有趣的發現是他們把瑞典的資料分成都市人口和鄉村人口後再分析,發現割盲腸降低得病的機率只出現在鄉村的人口,因此致病原因可能也和環境有關。

除此之外,他們也檢視了健康人盲腸裡的 α-synuclein,發現健康人盲腸裡的 α-synuclein 和腦中致病的是相同的,都是 α-synuclein aggregates,從盲腸裡抽取出來的 α-synuclein 可以在體外(in vitro)迅速引起正常的 α-synuclein 產生結塊現象。另外一提的是 α-synuclein aggregates 堆積在腦部會造成細胞死亡,但是在盲腸則沒這個情況。至於為什麼大多數健康的人的盲腸都有 α-synuclein,但是並非每個人都得 PD 呢?作者檢視了健康和病患的盲腸,發現病患的盲腸比健康的人要短,這也許是原因,但還需要更多研究證據。



Articles:

NNR / Appendix Removal Lowers Parkinson's Disease Risk by up to 25% (Oct 2018)

Science / Seeds of Parkinson’s disease may hide in the appendix (Oct 2018)


Papers:

BA Killinger et al, The vermiform appendix impacts the risk of developing Parkinson’s disease.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18)

L Stefanis, α-Synuclein in Parkinson's Disease. Cold Spring Harb Perspect Med (2012)

O Marques & TF Outeiro, Alpha-synuclein: from secretion to dysfunction and death. Cell Death & Disease (20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