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5日 星期一

曾經引領風潮的基因檢測公司 23andMe 為什麼會破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用過 23&Me 的基因檢測?檢測結果跟自己預期的一樣嗎?我個人是沒有啦~ 印象中沒試的原因好像是當時它檢測的基因沒有我好奇的,而且不能下載 raw data。其實我也只是想知道自己是 APOE3 還是 APOE4 而已,而且現在可以下載 raw data。

不過,當時眾人矚目,討論度超高的基因檢測公司,為什麼現在會落到破產、需要把基因資料庫賣給別人的處境呢?

這篇刊在 Nature 的文章分析了該公司的財報,認為並非是因為基因檢測技術成本過高,而是商業模式有問題。

▋DTC 基因檢測的商業模式


DTC (direct-to-consumer) 是指繞過傳統醫療機構,直接向消費者銷售基因檢測套組的商業模式。其初衷是使基因資料普及化,讓個人基因資訊變得容易取得且價格實惠,使人們可以更加了解自身的健康風險與祖先 😆。

此模式初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檢測價格從 $999 美元降至 $99 美元,使其 DNA 分析套組成為熱門消費品。

但是!基因不會變,大家只需要購買和檢測一次就好了,並不會反覆購買,無法有回頭客。

▋23andMe 失敗的原因


該公司失敗的原因主要有幾個:基因檢測為一次性商品,因此競爭激烈,為了應對激烈的競爭,花了過多的資金在獲取客源,加上將基因資料變現的策略失敗。

▍技術成本並非根本問題


分析顯示 23andMe 每售出一個約 174 美元的檢測套組,其生產與運送的直接成本約為 $100 美元,毛利率高達 42%,與蘋果、亞馬遜等科技公司相當,證明其技術本身具有成本效益。

▍一次性消費的市場困境


每個人的基因基本上是不會改變的,因此大多數客戶一生只會購買一次基因檢測。每賣出一份,市場上就少一位潛在客戶,市場規模只會越做越小,導致獲客競爭異常激烈。

自 2021 年上市以來,23andMe 雖然花了超過 $350M 美元在行銷上,但是只增加了 390 萬名客戶。



▍真正的致命傷是獲客成本


公司將超過 40% 的營收用於市場行銷,平均獲取一位新客戶的成本高達 $75 美元。

然而,其每套基因檢測套組賣得的 $174 在扣除約 $100 的生產成本後,毛利只剩下 $74 美元。也就是說,他們基本上是虧本獲取客戶的($74 毛利 - $75 行銷成本 = -$1)。



▍多元化營收策略失敗


📍 健康報告訂閱制:他們嘗試透過提供持續更新的健康報告來吸引用戶訂閱,但這項服務的產品與市場契合度(product–market fit)很有限,有些客戶是沖著一次性消費而買的,當需要持續訂閱來查閱自己的健康報告,就可能會惹惱消費者。網絡上有的消費者說他是直接下載整個基因資料,然後用其他的免費分析服務。

有用過 23&Me,而且現在還有帳號的,可以到這裡下載自己的 DNA 原始檔:How to download 23andMe DNA Data - Genomelink

(這部分我不太了解它的訂閱制是怎麼運作的,官網是寫如果停止訂閱,會無法看到 Premium 的健康報告,但網路上說這是可以下載的,也就是說我可以訂一個月,把報告都下載完後就退訂,不是嘛?怎麼想都覺得沒必要訂閱啊!還是它每個月都會新增一個基因的分析?)

到 2022 年時,訂閱服務的收入不到總營收的 5%,後來訂閱人數甚至開始下降。

個人認為,基因檢測如果不結合醫療,很難讓用戶有進一步的消費。當消費者在沒有醫生指導的情況下,自己看到一份充滿術語和機率的報告時,會覺得所以咧?這是什麼意思?

如果報告顯示沒有治病的基因,大家應該也會覺得那就這樣吧!所以不需要在生活習慣和飲食上特別做什麼改變,很難讓覺得需要繼續付費來獲得其他資訊。

如果要結合醫療,進一步提供健康相關的分析服務,就會被視為一種醫療檢測,需要獲得美國 FDA 的批准,但這就像藥物審批一樣,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金錢進行臨床試驗,成本極高。

📍 遠距醫療服務 (Telehealth):即使擁有超過 1550 萬的龐大客戶基礎,其遠距醫療服務在 2024 年第四季度也只創造了 600 萬美元的收入(平均每位客戶不到 40 美分),且收入還在下降。

📍 將基因數據用於藥物研發:雖然在 2018 年與 GSK 簽訂了 3 億美元的協議,但自 2023 年底以來,大部分季度的研究收入都不到 200 萬美元。

除此之外,基因數據價值大幅下降。2012 年 Amgen 收購 deCODE genetics 時,平均每位用戶數據價值約 $3,000 美元,而現在 Regeneron 提議收購 23andMe,平均每位用戶數據價值僅約 $17 美元。

另外,DTC 數據庫存在偏誤,例如會花錢做基因檢測的人大多為健康、富裕的特定族群。

▋總結


DTC 基因檢測商業模式不可行的原因主要在於個人基因是一次性商品,加上他們無法自己提供分析服務,客戶就算之後想知道其它的分析,還是要找醫生,如果無法跟臨床對接,很難賺到這一塊。

目前唯一可持續的模式似乎是用來幫你找祖先或失散的,例如 Ancestry,透過 DNA 檢測來進行訂閱制家譜查詢服務,不過也只是附加的產品,畢竟會想要這種服務的可能是小眾?例如我就不會有興趣,除非發現祖先有可能是名人之類的。



Reference:

Anatomy of the 23andMe fall and implications for consumer genomics | Nature Bio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