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試驗是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的心理學家 Dr. Walter Mischel 發明的,他花了近五十年用這個方法研究小孩的自制力和未來發展的關係,發現能等 15-20 分鐘而得到兩顆棉花糖的小朋友,未來在學校和工作上的發展比立刻吃掉棉花糖的小朋友好,而且這項特質可以維持四十年。他把研究結果寫成一本書,就叫 The Marshmallow Test: Mastering Self-Control。這個研究開始於 1960 年代後期,在史丹佛大學的 Bing Nursery School,當時有 562 位四歲小孩參與了棉花糖試驗,小孩跟影片裡的一樣,房間裡只有他和那顆棉花糖,小孩可以選擇立刻吃掉,或是等十五分鐘得到兩顆棉花糖(delay of gratification) [1, 3-4]。
除了棉花糖試驗,還有進階版的試驗:給小孩一些玩具,跟他說等等會陪他玩,但是要他先自己待在房間裡,如果小孩搖鈴的話,研究者會立刻回房間。研究者在離開房間前會給小孩看兩種不等量的 treats (例如一顆棉花糖對兩顆棉花糖,或是兩個餅乾對五個 pretzels),如果小孩在研究者回房間前就搖鈴,那就只能得到比較少量或是他比較不喜歡的那個 treats,如果能夠不搖鈴一直等到研究者回房間(通常是十五分鐘左右),小孩就能得到較多量或他比較喜歡的 treats。小孩願意等待的時間為 delay time,delay time 越長的小孩是指他能等待以拿到他想要的東西或是更多的 rewards,例如雙倍的棉花糖。在後來的 follow-up 研究裡,發現在棉花糖或進階版的試驗裡,能夠等待(也就是 delay time 比較長)的小孩,在青少年時期的表現也比較好 -- 比較能有計劃地做事,比較能夠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也比較能夠處理自己的情緒和壓力 [3]。
這個實驗有趣的地方是你以為有 rewards 的話小孩的 delay time 會比較久,因為他們會為了比較大的 rewards 告訴自己要等到最後,但其實不見得如此。當小孩看不見 rewards 的時候,他們能夠等待的平均時間是 11 分鐘以上,但是當 rewards (例如上面影片中的棉花糖)出現在視線範圍內的話,他們能夠等待的時間就少於六分鐘。如果小孩看不見 rewards,但是卻用其他方法暗示他去想 rewards,等待的時間也會縮短。這個時候能夠觀察到小孩是如何控制自己 delay time (也就是如何自制),有的小孩會避免自己去看 rewards,有的小孩會開始跟自己說話,或是開始唱歌等等,讓自己的注意力從 rewards 上面移開,由這些行為大概也可以預測到小孩長大後是否能處理自己的情緒和壓力。
這五百多位小孩在 1993 年(約二十幾歲)和 2003 年(約三十幾歲)的時候再度被聯絡做 self-reported asesessments,有接受 follow-up 的人,在這三個測試中(四歲、二十幾歲和三十幾歲)自制力分數比平均高和比平均低的人在四十幾歲的時候再度接受測驗。在三個測驗中皆比平均高的人稱作 high-delay group,也就是四歲時在試驗中 delay time 比較長的,共有六十位。分數比平均低的是 low-delay group,共有 57 位。這一百多位中,最後有 59 位接受成人(四十幾歲)的自制力測驗和 fMRI 掃描,結果發表在 PNAS [4]。
小時候無法抗拒誘惑、無法等待而吃掉棉花糖的小孩(low delayers),在二、三十歲時顯現出來的自制力比可以等的小孩(high delayers)的低,即便到四十歲也跟小時候一樣比 high delayer 較無法抗拒誘惑 [3]。兩組人(high delayers, low delayers)面對誘惑力低的事情或事物時的自制力差不多,但是面對誘惑力高的,low delayers 的自制力顯得比較低,比較無法抗拒誘惑。和四歲時的測驗不一樣的是四十歲時用的不再是棉花糖,而是人的不同表情。跟四歲時候相比,四十歲的比較像是測試拒絕別人給的邀請或誘惑的能力(positive social cues),之前也有研究顯示 low delayers 到中年比較無法自制,而造成身心不健康的狀態,例如高 BMI, 藥物上癮,無法被拒絕(對「被拒絕」產生焦慮或過度反應)。
那小時候的人格會被環境影響,進而影響未來發展嗎?這個月有個研究是針對三、四歲的小孩,看同儕對小孩人格的影響,主要觀察他們的 Positive Emotionality (PE), Negative Emotionality (NE) 和 Effortful Control (EC) [2, 5]。
PE: activity, sociability, impulsivity, positive affect, anticipatory positive affect
NE: sadness, anger, fear
EC: engagement, initiative, compliance, attentional control
他們找到一間 preschool,每個禮拜去四天,觀察兩個班級(分別為三歲班和四歲班)共 53 位小孩連續一年的時間。觀察員有兩組,一組觀察小孩的性情(temperaments),另一組觀察每個小孩玩的對象(playmates)。結果發現 PE 的高低不會影響小孩的交友情況,但是他們會選擇和自己個性相近的小孩玩(PE 相近的),快樂的小孩會選擇和時常情緒快樂的小孩一起玩,經常有負面情緒的小孩(NE 高的)則比較不會和其他小孩一起玩。另外,小孩的正面情緒會互相影響,會變得和玩伴的 PE 更相近,但不會被玩伴的負面情緒(例如生氣、害怕或難過)影響。有趣的是,雖然 EC 和 PE 相關,但是小孩不會選擇和自己 EC 相近的,不過隨著時間,小孩的 EC 會變得和玩伴的 EC 相近,例如高 EC 小孩的行為(做事比較有計劃,或是個性比較隨和、有彈性)會鼓勵玩伴變得跟他一樣,或是反之,低 EC 小孩(比較不專注或是個性比較衝動)讓同伴變得跟他一樣低 [5]。
有的父母從小就幫小孩挑 preschool 或幼稚園的學校,要找私立的,說環境很重要。個人覺得環境也許重要,但小孩的個性也佔很大因素,如果小孩是容易被影響的,或是自制力比較低的(low delayers),也許環境很重要,需要靠高 EC 的小孩的影響讓自己的 EC 變高,但是念私立學校對 low-delayer 的小孩的影響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很難講。而小孩如果本身自制力就高的話,念哪其實沒差。另外,我覺得 NE 高的小孩如果去唸私立的,NE 可能會因為環境壓力變更高,更交不到朋友或被排擠之類的吧。
ps. 這個棉花糖試驗讓我想到一個在生活中算滿常會發生的事,就是吃東西的時候,你會先吃喜歡吃的,還是會把喜歡吃的留到最後再吃?(在沒人跟你搶的情況下)
Articles:
1. Science News / Willpower endures
2. Science News / A preschooler’s bubbly personality may rub off on friends
Papers:
3. W Mischel et al, Delay of gratification in children. Science (1989)4. BJ Casey et al, Behavioral and neural correlates of delay of gratification 40 years later. PNAS (2011)
5. JW Neal et al, Codevelopment of Preschoolers’ Temperament Traits and Social Play Networks Over an Entire School Year. J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