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7日 星期一

Google Trends 2025 年 10 月生技、醫藥熱門相關話題

2025 年 10 月,加拿大和美國在 Google Trends 上生技、醫藥相關的熱門話題和搜尋關鍵字有哪些?

▋加拿大


不知道為什麼好多 Cannara 和 Oncolytics 的搜尋,但也沒什麼特別的事發生。😵‍💫

202510 加拿大生技醫藥相關熱門關鍵字

▍生技相關熱門關鍵字


📍 Sarepta Therapeutics: 位於美國麻州劍橋的生技公司,成立於 1980 年時叫 AntiVirals,上市後改名成 AVIBio Pharma,2012 年時再改成 Sarepta,專攻罕見遺傳疾病的基因醫療,包括使用 siRNA 和 AAV 病毒載體。它最有名的產品應該是用於治療裘馨氏肌肉失養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DMD)的基因療法 ELEVIDYS (delandistrogene moxeparvovec-rokl),七月底時因臨床試驗患者出現肝毒症狀,甚至有三位患者死亡,FDA 要求停止非行走 DMD 的臨床試驗。最近的新聞是其新安全標籤獲批,並移除部分適應症,不過 Q3 財報顯示其營收還不錯,年成長達 68%,淨利約 1.97 億美元。

📍 Cannara Biotech: 位於加拿大的大麻公司,主打室內種植和銷售高品質、大規模的花用和萃取型大麻產品。公司設施橫跨魁北克、面積超過 165 萬平方英尺,利用自動化技術使年產量可達約 10-12.5 萬公斤,供應加拿大醫療與娛樂市場。Cannara 的自有品牌包括 Tribal、Nugz 和 Orchid CBD 等等。

📍 Kane Biotech: 位於加拿大 Winnipeg 的生技公司,專攻抗細菌 biofilm 的技術,在人類與動物健康領域都有產品。如果有在做細菌相關研究,例如沙門氏菌之類的,大概會知道它們產生的 biofilm 能使細菌在對抗生素、抗菌劑、消毒劑以及宿主免疫系統的抵抗力上,提高達 1000 倍之多。美國 NIH 估計有高達 80% 的人類細菌感染是由 biofilm 引起的,而且通常很難治療,也很容易轉造成反覆感染。

他們主要開發的是一套傷口護理產品組合,目的在解決由 biofilm 造成的傷口難以癒合的問題,他們的 coactiv+™ 含有 EDTA 和檸檬酸(citrate/citric acid)可以抑制細胞生長和使 biofilm 不穩定,有助於傷口癒合。另一個產品 DispersinB® 則是可以切割用來形成 biofilm 的多醣 PNAG (poly-b-1, 6-N-acetylglucosamine,用來瓦解 biofilm 結構,兩者一起使用。

📍 Evaxion A/S: 是一家專攻免疫療法的丹麥生技公司,核心技術是它的 AI-Immunology™ 平台,包含四個模型:

▫️ PIONEER™: 用來快速找出患者癌細胞帶有的抗原,以更精準的進行免疫療法。
▫️ ObsERV™: 用來設計出個人化的內源 ERV 的癌症抗原,以作為個人化的免疫療法。
▫️ EDEN™: 用來找出可以引發免疫反應的抗原,用以設計疫苗。
▫️ RAVEN™: 用來設計突變病毒的疫苗,目的是同時引發 B 細胞和 T 細胞反應,針對常突變而免疫逃逸的病毒。

他們的療法多樣,包括胜肽、DNA、mRNA 和重組蛋白。目前還沒有產品上市,大多數還在早期研發階段,目前進入第二期臨床的只有針對黑色素瘤的 EVX-01。

📍 Edessa Biotech: 加拿大臨床階段的生技公司,主要是開發用於免疫相關疾病的抗體藥和小分子藥物,希望能取代 JAK 抑制劑和類固醇,疾病領域包括自體免疫疾病白斑症(Vitiligo)、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和肺纖維化(Pulmonary Fibrosis)。目前進入臨床試驗的有:
  • EB01 (daniluromer cream):目前在第三期臨床試驗,用於治療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 EB05 (paridiprubart):目前在第三期臨床試驗,用於治療 ARDS,針對 TLR4 的抗體藥。
  • EB06:目前在第二期臨床試驗,用於治療白斑症,針對 CXCL10 的抗體藥。
  • EB07:目前在第二期臨床試驗,用於治療肺纖維化,針對 TLR4 的抗體藥。

▍醫藥相關熱門關鍵字


📍 Vimy Pharma: 位於加拿大多倫多的藥廠,主要開發和生產加拿大本地迫切需要,且高品質、可負擔的藥品。

兩位創辦人為 Novo Nordisk 的前高階主管,曾負責將 Ozempic 引入加拿大,最近的新聞是他們計劃在明年一月,Ozempic (semaglutide) 在加拿大的專利保護到期後,和位於 Edmonton 的學名藥廠 Applied Pharmaceutical Innovation 合作,在加拿大本地生產減肥神藥學名藥,不過將會是瓶裝版以降低成本,為加拿大消費者提供一個可負擔的選項。

📍 Nova Pharma: 加拿大保健食品公司

📍 Valeo Pharma: 加拿大魁北克的專業藥品公司,以引進、授權、商業化創新處方藥為核心模式,專攻呼吸、過敏、眼科和特殊疾病領域,目前擁有 12 項已商業化產品。

▋美國


最近關於 Purdue Pharma 的搜尋關鍵字又冒出來,是因為法官於十一月中正式批准 Purdue Pharma 的重組協議,結束了這場長期的法律戰。普渡製藥提供約 $74 億美元的賠償金中,Sackler 家族將支付 $65 億美元。除此之外,Purdue Pharma 公司本身將解散,Sackler 家族必須放棄所有權,幾乎所有的 Purdue 資產將轉移到新成立的、獨立的基金所擁有的 Knoa Pharma,該公司無償供給數百萬劑的治療鴉片成癮症的藥物。

202510 美國生技醫藥相關熱門關鍵字

▍生技相關熱門關鍵字


📍 Beam Therapeutics: 美國麻州的基因編輯生技公司,專攻用來修正治病 point mutations 的 base editing 基因治療,包括 C-to-T base editing (CBE) 和 A-to-G base editing (ABE),主打高安全性和精準性。產品線涵蓋用來治療鐮狀細胞貧血(sickle cell disease, SCD)的 BEAM-101、治療地中海貧血(β-thalassemia)的 BEAM-103, BEAM-104、治療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 (AATD, α1 antitrypsin deficiency) 的 BEAM-302 和治療肝醣儲積症(GSD1a, glycogen storage disease type 1a)的 BEAM-301。目前 BEAM-301 和 BEAM-302 皆獲得 FDA 孤兒藥資格(Orphan Drug)。

BEAM-302 是第一個用 CRISPR 於人體的療法,是為目前進展最快的產品,目前正進行第二期臨床試驗。AATD 為遺傳性疾病,正常人是常見的 PiM,為正常的 SERPINA1 基因,患者則是 PiZ 變異,也就是其 SERPINA1 有 E342K 變異,會降低中的 AAT,缺少 AAT 會影響肺和肝,出現早發性的全腺泡型肺氣腫(early-onset panacinar emphysema)的情形,BEAM-302 則是用 LNP 把 CRISPR, gRNA 和正確的 mRNA 送進患者肝臟,把 PiZ 變異修正為 PiM。

📍 Eternal Peptides: 賣各種研究用的胜肽

📍 Jeneil Biotech: 美國威斯康辛州的發酵生技公司,專攻各種發酵產品,包括酵素改質乳酪(Enzyme Modified Cheese, EMC)、天然乳類香精、植物基乳香原料、微生物培養劑和抗微生物劑,主要用於食品、營養品、農業與工業市場。

酵素改質乳酪是指用特定酵素去加速乳酪熟成,除了可以縮短乳酪熟成時間,還可以加強和客製化風味,通常呈膏狀或濃縮醬,風味很濃烈,因此用量比自然熟成的起士要少很多,成本也較低,主要用在零食、醬料、泡麵、速食產品等等以代替部份天然起士。

▍醫藥相關熱門關鍵字


📍 Jazz Pharmaceuticals: 總部位於愛爾蘭的藥廠,涉及的領域涵蓋神經科學和癌症。主要產品包括用來治療猝睡症(narcolepsy)的 Xyrem® (Sodium Oxybate)、用來治療癲癇的 Epidiolex (cannabidiol)、用來治療白血病(A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的 Rylaze,和治療小細胞肺癌(SCLC, small cell lung cancer)的 ZEPZELCA® (lurbinectedin) 等等。

📍 Genmab: 專攻抗體藥的丹麥公司,其抗體平台包括設計雙特異性抗體的 DuoBody®、六個抗體結合體的 HexaBody®、六個雙特異性抗體結合體的 DuoHexaBody®、兩倍 HexaBody 的 HexElect® 和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目前進入第三期臨床試驗的針對非小細胞肺癌的雙特異性抗體 Acasunlimab (PD-L1, 4-1BB)、和 AbbVie 合作,用於治療淋巴癌的雙特異性抗體 Epcoritamab (CD3, CD20),以及針對卵巢癌的 Rinatabart sesutecan (Rina-S, GEN1184, ADC)。最近的新聞是它以 80 億美元收購荷蘭抗體生技公司 Merus,它用於治療頭頸癌(HNSCC, 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的雙特異抗體 petosemtamab (EGFR, LGR5) 已進入三期臨床。

📍 Akero Therapeutics: 美國加州的生技公司,目前專攻的代謝疾病是代謝性脂肪性肝炎(MASH, metabolic associated steatohepatitis)。主力產品 Efruxifermin(EFX)是一種類 FGF21 的重組蛋白,用來修復肝臟纖維化及改善脂肪代謝作用,目前正在進行第三期臨床試驗。最近的新聞是 Novo Nordisk 以 47 億美金現金收購 Akero。

📍 Inventiva Pharma: 法國臨床階段的生技公司,主要針對代謝性脂肪性肝炎(MASH/NASH),主力的兩個候選藥物為針對 MASH 的口服小分子藥物 Lanifibranor 和針對粘多糖症(Mucopolysaccharidoses)的 Odiparcil,目前 Lanifibranor 正在進行第三期臨床試驗。

📍 Gilgamesh Pharma: 主攻神經疾病領域,目前產品線上的藥物是針對憂鬱症(depression)、焦慮症、創傷症候群和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已進入第二期臨床試驗的有用於憂鬱症的短效型藥物 Bretisilocin (GM-2505) 和 Blixeprodil (GM-1020),分別為 5-HT2AR Agonist 和 NMDAR Antagonist。Bretisilocin 的第二期臨床試驗效果不錯,最近被 AbbVie 以 12 億美元收購。

📍 Vanda Pharmaceuticals: 美國生技公司,專攻的疾病領域涵蓋睡眠障礙、精神科、神經疾病和炎症性疾病,已上市產品包括針對睡眠障礙(Non-24-Hour Sleep-Wake Disorder)與史密斯-馬吉利氏症候群(Smith-Magenis Syndrome, SMS)的 HETLIOZ®、針對思覺失調症和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的 Fanapt® (iloperidone) 和 Bysanti (milsaperidone)、針對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的 PONVORY®,管線涵蓋新型抗抑鬱、雙相情緒障礙、運動病、胃腸道疾病等。

該公司目前正在進行第三期臨床試驗的新藥為 Tradipitant,是口服的 NK-1 (neurokinin-1) 受體拮抗劑,用於治療動暈症(motion sickness),也就是暈車、暈機和暈船這種,以及胃輕癱(gastroparesis)。除此之外,Tradipitant 也在進行異位性皮膚炎和預防 Wegovy (GLP-1) 引起的噁心和嘔吐的第二期臨床試驗。今年十一月中公布了第二期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用於預防噁心嘔吐的正面結果,Tradipitant 將嘔吐發生率降低約 50%,公司計劃於 2026 年啟動第三期臨床試驗。目前 GLP-1 市場規模超過 500 億美元,但因腸胃道副作用導致的停藥率高達 30-50%,臨床結果公佈後,Vanda (VNDA) 股價上漲了約 17%。



☕️ 如果你喜歡這篇內容,歡迎賞一杯咖啡。😊

合作邀約: nonproscience@gmail.com
📍文稿:科普文、公司文、產業文等等
📍諮詢:實驗設計、加拿大研究所、生科產業










2025年11月14日 星期五

協和麒麟的 2030 願景,將如何帶領它重生?

說到日本的麒麟,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大概是它的麒麟啤酒,不過你知道嗎?它除了啤酒,也跨足了生物醫藥產業。

會想寫這篇是因為之前看到協和麒麟和 Kura Oncology 合作的癌症藥物,想說這個麒麟和啤酒的麒麟是同一個麒麟嗎?查了之後才發現真的是!也許你會想,啤酒和生技醫藥有什麼關係?不過,如果從啤酒是怎麼開始的想起,也是有跡可循的。要製造啤酒,首先要有好的酵母菌,酵母菌就是一個開始。

其實,麒麟並不是唯一一個從酒類跨到醫藥產業的,如果你有在做酵母菌 Yeast 2-Hybrid (Y2H),應該對 Takara 不陌生,它其實一開始是做日本清酒的。不過,跟麒麟相反,可能因為很少喝清酒的緣故,我是先認識它的 Y2H 才認識宝酒造,而且還是有天在賣酒的網站上看到 Takara,好奇之下去查了之後,才發現竟然真的是實驗用的那個 Takara 是同一個 Takara。😂

公司歷史


協和麒麟株式會社 (Kyowa Kirin Co., Ltd.) 是一家日本製藥和生物技術公司,屬於麒麟控股(キリン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旗下的公司之一。該公司致力於開發、製造、商業化和銷售創新藥物,在生物製藥領域有超過 70 年的藥物開發和生物技術創新經驗,是全球收入排名前 40 的製藥公司之一。

麒麟控股是繼承自 1885 年設立的 Japan Brewery Company (JBC),而作為現今麒麟品牌原點的是誕生於 1888 年(明治 21 年)的麒麟啤酒(キリンビール)。據說提議將商標定為「麒麟」的是三菱的莊田平五郎,由於當時從西方進口的啤酒標籤上多繪有動物圖案,因此推測是採用了東方神獸中的麒麟。

1907 年(明治 40 年),麒麟麦酒株式会社成立,繼承了 JBC 的業務。接著,1943 年設立了麒麟麥酒開設麒麟科學研究所,也就是現在的麒麟控股株式会社(キリン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麒麟中央研究所(キリン中央研究所)。

協和發酵工業株式會社(現為協和麒麟株式會社)成立於 1949 年七月,他們開始跨入生物醫藥領域應該是在 1951 年的時候,協和發酵工業株式會社(現為協和麒麟株式會社)從美國默克藥廠(Merck)獲得生產鏈黴素(Streptomycin)的技術,成為日本第一家量產鏈黴素的公司。1988 年九月,成立 GEMINI SCIENCE,也就是現在的 Kyowa Kirin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2007 年時轉成控股公司,更名為麒麟控股株式会社(キリン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協和發酵配合麒麟啤酒株式會社導入控股公司制,成立 Kirin Pharma 株式會社。隔年協和発酵工業株式会社與 Kirin Pharma 株式會社(協和発酵キリン株式会社)合併,成立協和発酵キリン株式会社,也就是現在的協和麒麟株式會社。

自 1951 年後的近七十年間,協和發酵麒麟開發的產品包括有在做酵母菌的一定會知道的細胞壁溶解酵素「ザイモリエイス®5000」(Zymolyase)、腎性貧血藥物「エスポー®®」、高血壓和狭心症藥物「コニール®」、嗜中性白血球減少症藥物「グラン®」、過敏性疾病「アレロック®錠」、成人型 T 細胞白血病/淋巴瘤(adult T cell leukemia-lymphoma, ATLL)藥物 POTELLIGENT®(ポテリジェント)、乾蘚藥物「ルミセフ®,治療性聯遺傳低磷酸鹽佝僂症(X-linked hypophosphatemia, XLH)的 Crysvita 等等。

2019 年,麒麟控股株式會社獲得協和発酵キリン株式会社 95% 的股份,協和發酵麒麟(協和発酵キリン)改名為協和麒麟。

歷經一百多年不斷發展發酵與生物技術,現今已過展到各種酒類、飲料、醫藥以及健康科學等領域,是日本最悠久的飲品集團之一。

キリン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重要里程碑


公司的發展歷程記錄了成長軌跡,以及它的技術專長和全球化的策略佈局。從早期的抗生素生產到如今跨領域的國際藥廠,協和麒麟的每一個重要里程碑都為其現今的競爭優勢奠定了基礎。

▫️ 1951 年:協和發酵與默克(Merck)合作,在日本首次量產鏈黴素(streptomycin),這不只是公司正式跨足製藥業的起點,更是它透過引進技術解決國內公共衛生問題的早期策略。

▫️ 1988 年:協和麒麟開始與美國 LJI (La Jolla Institute for Immunology) 合作,建立了學術界與產業界之間的合作,這個持續了 35 年的產學合作促成 rocatinlimab 的開發。

▫️ 2003 年:建立 POTELLIGENT® 抗體技術平台,並在美國成立 BioWa, Inc.,奠定了協和麒麟在在抗體工程領域的突破,並開始授權該技術。

▫️ 2011 年:收購英國 ProStrakan 為其子公司,是建立歐洲市場的第一步。

▫️ 2012 年:與富士軟片公司(FUJI FILM)共同成立合資公司協和キリン富士フイルムバイオロジクス株式会社(FUJIFILM KYOWA KIRIN BIOLOGICS Co., Ltd.),主要做生物相似藥的開發、製造與銷售。

▫️ 2014 年:ProStrakan 從瑞典的 Novo Nordisk Foundation 收購 Archimedes Pharma,進一步擴大歐洲市場的版圖。

▫️ 2021 年:與美國 Amgen 合作抗體藥 KHK4083/AMG 451 (rocatinlimab)。

▫️ 2024 年:收購 Orchard Therapeutics 以進入基因治療領域,與 Kura Oncology 合作開發 ziftomenib。

Story for Vision 2030


協和麒麟於 2021 年時制定了企業願景,而 2024 年 2 月發布的 Story for Vision 2030 是則為達成此願景,以及應對重大環境變化而制定的框架和實行策略。在一系列晚期開發管線中斷後,公司內部瀰漫著高度的危機感,認為若不立即行動,將沒有未來。為此,他們制定了 Story for Vision 2030,不只是想將危機化為轉機,更為未來十年設定了清晰的航向。

在研發轉型上,協和麒麟定了四個目標,目的在提升研發效率與創新能力。

1. 專注於目標治療領域 (Focus on target therapeutic areas):將約 70% 的研究資源集中在他們具備競爭優勢的特定疾病領域,這些領域也是主要藥廠較少涉足的市場。

2. 治療模式轉型 (Modality shift):策略性地減少公司內部的小分子藥物相關研究,轉而擴大對先進抗體技術、基因與細胞療法 (G&CT) 及組合療法的投入。
  • 雙特異性抗體:利用其 REGULGENT™ 技術設計雙特異性抗體,包括臨床試驗中的 KK2260 和 KK2269。
  • 抗體藥物複合體 (ADCs):透過連接抗體和藥物,實現精準投藥,例如 KK2845。
  • 基因治療:透過收購 Orchard Therapeutics 獲得基因治療平台 HSC-GT,使公司具備了從研發、法規批准到上市的完整能力。

3. 轉向全球研究組織 (Transition to global research organization - GRO):將其研發架構轉型為一個整合的全球研究組織。此舉旨在促進更靈活的全球合作,優化整體藥物探索流程,並加速創新藥物的產生。
  • 組織重組(日本): 將日本的七個實驗室整併為兩個中心
    • Innovation Center:負責早期研發和創新概念的規劃。
    • Bio-Pharmaceutical Center:負責將有潛力的藥物加速推向臨床應用。
  • 全球協同:
    • 將位於美國的研發中心將轉型為 Bio-Innovation Hub,專注於開放式創新,並作為連結全球科學、技術和人脈的基地。
    • 英、美、日三地將協同推進基因與細胞治療的創新。

4. 追求卓越研究營運 (Pursuit of research operational excellence - OPEX):透過推動數位轉型 (DX)、擴大人工智慧 (AI) 應用及自動化,提升研發活動的效率與精密度。目標是建立一個讓研究人員能專注於核心工作的環境,同時靈活地與內外部合作夥伴共創價值。

Story for Vision 2030

主要核心技術


協和麒麟的主要兩個技術是由其位於紐澤西州的 BioWa 開發和獨家授權,用於加強抗體藥的 AccretaMabTM 平台,該平台包含 POTELLIGENT® 和 COMPLEGENT®,以及其 Orchard Therapeutics 的造血幹細胞技術。

POTELLIGENT® 技術


此技術是用來增加抗體的 ADCC (Antibody-dependent cellular cytotoxicity)反應。

抗體的褐藻醣化(fucosylation)對引起 ADCC 反應很重要,而 ADCC 被認為是抗體很重要的抗癌功能,是由抗體的 Fc 和淋巴細胞的受體 FcγRs 結合所引發的。

大多數的抗體都是用高表現 alpha1,6-fucosyltransferase 的 CHO 細胞去生產的,因此抗體高度岩藻醣化。協和麒麟的 POTELLIGENT 技術則是透過移除 CHO 細胞的 fucosyltransferase 基因來表現不受岩藻醣化的抗體,藉以增強其 Fc 和免疫細胞的 Fc 受體的親和力,以達到以下效用:
  • 活化 NK 細胞:透過 Potelligent 產生的抗體 Fc 和免疫細胞的 FcγRIIIa 的結合能力增加,因使能有效且專一的活化 NK 細胞(自然殺手細胞)。
  • 避免血漿 IgG 抑制:Potelligent 抗體和 FcγRIIIa 的高親和力可以有效避免血液中 IgG 在 ADCC 上抑制作用。

透過增強抗體的 ADCC 反應,Potelligent 抗體可以更有效地引導免疫細胞去攻擊並摧毀目標細胞,例如癌細胞。

COMPLEGENT® 技術


該技術是透過結合 IgG1 和 IgG3 (isotype chimerism)的特性來增強抗體的 CDC (Complement-dependent cytotoxicity)。

透過該技術產生的抗體,有以下特徵:
  • 引起的 CDC 反應是 IgG1 或 IgG3 的十倍以上。
  • 仍保有 IgG1 的重要特性,包括 ADCC, PK (藥物動力學) 和 Protein A 的親和力。

協和麒麟用來治療蕈狀肉芽腫(mycosis fungoides)和 Sézary syndrome 的 Poteligeo® (mogamulizumab) 即是第一個用該技術成功上市的抗體藥,兩者皆為原發性皮膚 T 細胞淋巴瘤(cutaneous T-cell lymphoma, CTCL),Poteligeo 是針對 T 細胞上的 CCR4 (CC Motif Chemokine Receptor 4),POTELLIGENT 技術可增強其殺死癌細胞的效力。

Regulgent® – 雙特異性抗體技術


Regulgent® 是一個雙特異性抗體平台,其設計出的抗體可同時與兩種不同的抗原結合,使目標更精準,例如將免疫細胞引導至腫瘤細胞附近,或同時阻斷兩個致病途徑。

目前正在進行第一期臨床試驗的 KK2260 與 KK2269 皆是利用開技術開發的抗體藥,用於治療晚期實質固態瘤(solid tumours)。

除此之外,協和麒麟開發的人類人工染色體(Human Artificial Chromosome, HAC)技術,可以生產出為完全人類抗體的老鼠模型。比起將釣出的抗體後續人源化,用人源化老鼠產生的抗體具有更高的親和力及更低的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擴展了抗體藥物的潛力與安全性。

造血幹細胞基因療法 (HSC-GT)


此技術平台是透過 2024 年收購 Orchard Therapeutics 所獲得的。其原理是從患者體內採集自體造血幹細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HSCs),利用 lentivirus 病毒作為載體將正確的基因送進細胞內,然後再把基因修正後的細胞輸回患者體內。這些細胞一旦成功植入,就能持續產生功能正常的蛋白質,有望透過一次性給藥從根本上治療多種罕見遺傳性疾病。

利用該技術的藥物為用於治療異染性腦白質退化症(metachromatic leukodystrophy,  MLD)的 Libmeldy®/Lenmeldy™。目前開發中的還有用於治療第一型黏多醣症(Mucopolysaccharidosis type I, MPS-IH),又稱賀勒氏症(Hurler syndrome)的 OTL-203,以及用於治療第三型黏多醣症(MPS-IIIA),又稱聖菲利柏氏症A型(Sanfilippo syndrome A)的 OTL-201。

專攻領域與主要產品


協和麒麟的研發與商業資源高度集中於三個治療領域:
  1. 骨骼與礦物質 (bone & mineral)
  2. 難治性血液疾病/血液腫瘤 (intractable hematological diseases/hemato-oncology)
  3. 罕見疾病 (rare diseases)
其兩款主要產品 Crysvita® 和 Poteligeo® 是目前的營收來源,為公司未來的研發投入提供了財務基礎。

Crysvita® (burosumab)

  • 上市與核准時間:2018 年獲得 FDA 許可,並在歐洲和美國上市,2019 年在日本上市。
  • 全球覆蓋範圍:截至 2024 年,Crysvita® 已在全球 52 個國家及地區銷售。

Crysvita® 是協和麒麟和 Ultragenyx Pharmaceutical 自 2013 年開始合作開發的藥物,用來治療罕見遺傳性疾病性聯遺傳型低磷酸鹽佝僂症(X-linked hypophosphatemia, XLH)和以及腫瘤誘發軟骨症(tumor-induced osteomalacia, TIO),為針對 FGF23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3) 的抗體藥。FGF23 表現過量會降低腎臟對磷酸鹽(phosphate)的再吸收,造成大量磷酸鹽經由尿液排出,降低看鈣化三醇(calcitriol, 活性維他命 D3)的生產,進而降低腸胃道對磷酸鈣的吸收,導致骨質軟化。

Crysvita 可以透過抑制 FGF23 來增加從腎臟回收的磷酸鹽,進而增加血液中的維他命 D,使腸道有更多的磷酸鈣可以吸收,支持骨骼礦化(mineralization)。

市場表現:自 2018 年上市以來,Crysvita 的患者數量穩步增長,截至 2024 年 12 月底,全球約有 7,000 名患者接受治療。

營收表現:
  • 2023 年全球營收為 1524 億日圓,2024 年增長至 1966 億日圓。
  • 根據 2024 年數據,Crysvita® 的營收佔總營收(4956 億日圓)的 39.7%,是公司最重要的營收來源。

Crysvita

Poteligeo® (mogamulizumab)

  • 上市與核准時間:2012 年在日本首次上市,隨後於 2018 年獲得 FDA 許可,並在美國上市,於 2020 年在歐洲獲批上市。
  • 全球覆蓋範圍:截至 2024 年,Poteligeo® 已在全球 60 個國家及地區銷售。
Poteligeo® 是第一個用於治療罕見的皮膚 T 細胞淋巴瘤(cutaneous T-cell lymphoma, CTCL)的單株抗體,針對癌細胞表面的 CCR4,並透過其 POTELLIGENT® 技術增強它的 ADCC 反應以有效清除癌細胞。

市場表現:Poteligeo 已在日本、美國、歐洲和亞太地區上市,並持續擴大上市國家數量。2024 年,Poteligeo 的全球收入達到 399 億日元,2025 年預估收入為 4540 億日元。公司通過深化市場滲透、擴大目標受眾(包括早期皮膚受累的 CTCL 患者)以及加 強全球推廣活動來實現增長。

營收表現:
  • 2023 年全球營收為 303 億日圓,2024 年增長至 399 億日圓。
  • 根據 2024 年數據,Poteligeo® 的營收佔公司總營收(4956 億日圓)的 8.0%,是公司第二大營收來源。


Poteligeo

Libmeldy®/Lenmeldy™ (atidarsagene autotemce)

  • 上市與核准時間:2020 年以商品名 Libmeldy 獲得歐盟 EMA 許可,2024 年以商品名 Lenmeldy 年獲得 FDA 許可在美國上市。
  • 全球覆蓋範圍:已在 10 個國家/地區上市。

Lenmeldy 是透過收購 Orchard Therapeutics 獲得的基因療法,用於治療異染性腦白質退化症(metachromatic leukodystrophy,  MLD),為罕見遺傳性神經代謝疾病。MLD 常見的致病原因是其 ARSA (arylsulfatase A) 基因帶有突變,導致無法降解用來建構髓鞘(myelin)的硫脂(sulfatides)。此療法即是用 lentiviral vector 作為載體將 ARSA (arylsulfatase A) 送進患者體中取出的,帶有 CD34 的造血幹細胞,再將成功表現正常 ARSA 的細胞送回患者體內,以達到一次性治療的效果。

營收表現:
  • 2024 的全球營收為 33 億日圓。
  • 至 2025 年 Q3,累計營收為 44 億日圓,反映了在歐洲穩定的銷售以及在美國市場開始銷售所帶來的增長。
  • 公司預估 2025 財年全年營收將達到 69 億日圓,較 2024 年增長 109%。

NOURIANZ® (Istradefylline)

  • 上市與核准時間:2013 年在日本以商品名 Nouriast® 首次上市,於 2019 年獲得 FDA 許可在美國上市。
  • 全球覆蓋範圍:僅限於日本和北美。

NOURIANZ® 是用來治療神經性疾病帕金森氏症的 adenosine A2A receptor 拮抗劑,通常和標準治療藥物 levodopa/carbidopa 合併起使用。在當時的情況下,和主流針對多巴胺為主的藥物不同,該藥不是針對多巴胺。

營收表現:
  • 2023 年全球營收為 158 億日圓,2024 年微降至 157 億日圓,海外市場表現比日本市場好。
  • 根據 2024 年數據,NOURIANZ® 的營收佔公司總營收(4956 億日圓)的 3.2%。

KOMZIFTI™ (ziftomenib)

  • 上市與核准時間:2025 年獲得 FDA 許可,並在美國上市。

KOMZIFTI™ 是和 Kura Oncology 合作的口服小分子藥物,為用來治療帶有 NPM1 突變的復發性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的 menin 抑制劑,目前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獲准用於治療這種特定突變的 AML 標靶藥物。Kura 將負責美國市場,協和麒麟則負責美國以外的市場。

臨床試驗中的候選藥物


第三期臨床試驗


Rocatinlimab (KHK4083/AMG 451)


Rocatinlimab 是和 Amgen 合作開發,用於中重度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抗體藥,主要是針對 OX40 抗體,目前正在進行第三期臨床計畫。不過,目前同樣針對 OX40L 的抗體藥還有 Sanofi 的 Amlitelimab,也在進行第三期臨床試驗,不知誰會搶得先機。

OTL-203


這是透過收購 Orchard Therapeutics 獲得的造血幹細胞(HSC)基因療法,用於治療罕見遺傳疾病第一型黏多醣症(MPS-IH)。目前正在進第三期臨床試驗(Registrational Trial),已提交 FDA 快速通關(Fast Track designations)審核,有望成為公司在基因治療領域的下一個重要產品。

第一、二期臨床試驗


目前還在第一、二期臨床治療的藥物涵蓋了抗體藥物複合體(ADC)、雙特異性抗體及基因療法等多種前沿技術。

第一、二期臨床試驗

重要合作對象


協和麒麟積極尋求外部合作,以加速藥物開發和擴大市場影響力。除了與 Kura Oncology 的合作外,公司還收購 Orchard Therapeutics,以獲取新的治療模式平台,特別是在造血幹細胞基因治療 (HSC-GT) 領域。這些合作有助於公司整合外部專業知識和技術,共同創造 改變生命的價值。

Amgen


和安進的合作於 1984 年開始,成立了 50/50 的合資企業 Kirin-Amgen,該合資企業成立的目的是進行紅血球生成素(erythropoietin, EPO)的研究與開發。2017 年,Amgen 決定購回協和麒麟持有的 50% 股份,使 Kirin-Amgen 成為 Amgen 旗下的全資子公司。

之後,2021 年時兩者合作開發用於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 rocatinlimab,目前正在進行全球第三期臨床試驗。安進主導在美國、歐洲及亞洲(日本除外)的開發與商業化,協和麒麟則負責日本市場。

Boehringer Ingelheim


2024 年開始自體免疫疾病方面的合作,共同開發的纖維發炎性疾病(fibro-inflammatory diseases),包括全身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bowel disease)、肺部纖維化(lung fibrosis)等等。

2025 年開始自體免疫疾病的小分子藥物開發合作,目的在擴展其免疫疾病方面的產品線,以及全球商業市場。目前還在早期開發階段,尚未公開其候選藥物。

Kura Oncology, Inc.


雙方在 2024 年開始合作開發急性白血病藥物 KOMZIFTI™ (ziftomenib),此合作的目的是加強協和麒麟在血液腫瘤學領域的產品線。

該藥於 2025 年年底獲得美國 FDA 許可,Kura Oncology 主導美國市場,協和麒麟負責美國以外的市場,雙方進行 50/50 的利潤分成。

Ultragenyx Pharmaceutical, Inc.


2013 年開始 Crysvita® 的開發到 2018 年獲得 FDA 許可並於美國上市,此合作的目的除了增加骨骼疾病領域的產品線外,還有拓展北美市場。Crysvita® 上市後的五年內,美國和加拿大市場的合作模式為 50/50 利潤分成(50/50 profit share)。2023 年四月起,協和麒麟在北美建立自己的銷售團隊,全面負責商業活動。

財務分析


▫️ 收入增長:整體營收持續增長,主要得益於北美和歐洲等地區全球產品的增長以及技術授權收益的增加,海外營收佔比達72%。協和麒麟預估 2025 年的營收會略有下降。

▫️ 核心營業利潤:雖然總營收增加,但由於研發費用大幅提高,導致核心營業利潤下降。

▫️ 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利潤:該利潤下降主要由於核心營業利益下降,以及財務成本與所得稅費用增加。

▫️ 研發投入:協和麒麟持續在研發方面進行大量投資,包括產品線藥物的第三期臨床試驗,以及在 HSC-GT 療法的投資增加。

▫️ 全球化佈局:海外收入佔總收入的比例較高且持續增長,顯示其在海外市場的開發頗有成效。

協和麒麟財務分析
單位:十億日元

2025 年營收趨勢與預測分析


根據公司發布的 2025 年財務預測,總營收與核心營業利益預計將出現下滑。此預測並非營運疲軟的信號,而是公司為未來進行策略性投資的直接體現。預計的核心營業利益下降,主要反映了公司為實現長期增長所做的策略性承諾:研發費用的大幅增加,主要是由 rocatinlimab 的全球第三期 ROCKET 計畫,以及新收購的、資源密集的 Orchard 基因療法管線推進等高成本後期項目所驅動。此外,技術授權相關的一次性收入波動也是影響預測的因素之一。

總結


協和麒麟是一家具有強大創新能力和全球化佈局的生物製藥公司。其穩健的財務表現、產品線以及對研發的持續投入,使其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具備長期增長潛力。

  • 策略轉型清晰:Story for Vision 2030 是未來發展的核心藍圖,該策略明確引導公司從傳統製藥企業,轉向專注於罕見疾病、血液腫瘤及骨骼與礦物質領域的全球藥廠。
  • 技術平台創新:在抗體工程(如 POTELLIGENT®, Regulgent®)領域有技術除了可自用,還可授權盈利外,同時透過策略性收購佈局基因療法(HSC-GT)等尖端技術。
  • 全球戰略產品:Crysvita® 和 Poteligeo® 在全球商業化上取得了成功,成為目前主要的營收來源,使其可以進入下一個階段的研發和策略性擴張。
  • 資本配置策略:透過策略性收購和合作來強化未來產品管線,以及大規模的股票回購計畫回饋股東,顯示了管理層對公司長期價值和未來發展的信心。

總結而言,協和麒麟正處於一個關鍵的轉淚點,其未來的成功取決於是否成功執行策略轉型,利用兩大產品產生的現金流,同時整合其高風險、高投資的基因治療領域,推出下一波有潛力的產品。

雖然個人覺得雙特異性抗體和基因療法很多人在做,競爭者很多,尤其大多基因療法還有肝毒的問題仍需解決,不過我覺得它挑的三個疾病領域是較少公司碰的,目前產品線上針對的疾病做的人也不多(除了和 Amgen 合作的異位性皮膚炎 OX40 抗體),也許這就是他們的機會吧。。



☕️ 如果你喜歡這篇內容,歡迎賞一杯咖啡。😊

合作邀約: nonproscience@gmail.com
📍 文稿:科普文、公司文、產業文等等
📍 諮詢:實驗設計、加拿大研究所、生科產業



參考資料:










2025年11月7日 星期五

精子全力衝刺追上卵子的關鍵

哺乳動物的精子在射精前,儲存在副睪尾部的精子處於休眠狀態,能量需求極低。而在射精並進到雌性生殖道中後,精子會經過一個獲能(capacitation)過程,此過程會迅速產生大量能量讓它可以加速游動,全力追到卵子進行受精。

不過,這大量的能量是從哪裡產生而來的?

▍從休眠到高耗能的轉換


由之前的研究得知:
  • 獲能啟動機制:休眠到活化的轉換是由精液中的碳酸氫鹽(bicarbonate)所啟動,進而活化 sAC (soluble adenylyl cyclase) 和 PKA (protein kinase A),sAC/PKA 訊息傳遞途徑會磷酸化各種蛋白,包括離子通道、酵素等等。
  • 能量生產路徑:精子用來產生 ATP 或其他高能分子的代謝機制是透過糖解作用、PPP (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和氧化磷酸化(oxphos)。獲能過程會大量消耗葡萄糖,同時也會提升糖解作用(glycolysis)和氧化磷酸化(oxphos)的效率。
  • 代謝目標:與體細胞不同,精子代謝的唯一目標是生產能量,而非合成胺基酸、脂肪酸和膽固醇等等用來促進細胞生長的物質。
  • 構與功能區分:負責 TCA 循環和 oxphos 的粒線體集中在中段(midpiece),而糖解作用的酵素主要位於鞭毛主段(Principal Piece, PP)。

這其中不知道的是:精子在獲能過程中,低能量的休眠狀態到高耗能的活化狀態是怎麼切換的?

▍醛醇縮酸酶(aldolase)是關鍵


密西根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發表在 PNAS 的研究利用 13C SIL (stable isotope labeling) 追蹤從老鼠附睪分離出的精子在獲能前後,其葡萄糖在代謝網絡中的流向,經此發現精子在游向卵子過程中,醛醇縮酸酶(aldolase)扮演了轉化能量的重要角色。

◻️ 調控點是 aldolase,而不是 PFK


PFK (phosphofructokinase) 的功能是把精子中和體細胞中的 F6P 轉換成 F1,6BP,是糖解作用中的 rate-limiting steps,但研究團隊發現在獲能過程中 PFK 的活性並沒有明顯的增加,他們猜測水解作用的效率是受到 aldolase 的調控。

醛醇縮酸酶(aldolase)的功能是將 F16BP 轉換成 DHAP 和 GA3P,在獲能的初期,PKA 會磷酸化(tyrosine phosphorylation)醛醇縮酸酶使其活化,但由於精子沒有轉錄和轉譯活動,無法製造新的酵素,他們也沒有觀察到因獲能而增加 aldolase 的活性,研究團隊推測 PKA 是透過磷酸化改變 aldolase 的位置,使它更容易接觸到 F1,6BP,進而加速糖解作用。

精子衝刺的機制

◻️ 精子不同部位的功用


精子分成三個部分:頭(head)、中段(Midpiece)和尾部的鞭毛(tail, flagellum)。

尾部又分為兩部分:主段(Principal Piece)和尾段(End Piece)。
  • 精子中斷(Midpiece):也存在糖解作用。在含有線粒體的精子中段,葡萄糖經糖解作用產生的丙酮酸(pyruvate)被送入粒線體進行 TCA cycle,並進一步透過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oxphos)使能量產量最大化。
  • 鞭毛主段(Principal Piece):不含線粒體,但有豐富的糖解酵素。糖解作用產生的丙酮酸被乳酸脫氫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還原為乳酸(lactate)。

這個過程有兩個作用:
  1. 再生 NAD+:確保有足夠的氧化型 NAD+ (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供應給上游的糖解作用,使其能持續保持高效運作。
  2. 防止細胞酸化:產生的乳酸會被快速分泌至細胞外,防止細胞內部 pH 值下降而影響細胞功能。

◻️ 內帶能量庫:精子在獲能初期,粒線體產生的檸檬酸鹽(citrate)並非是外來的,表示精子本身就存有能源。它們可能把丙酮酸或游離脂肪酸等等存放在中段,以便在啟動獲能時可以即時供應給粒線體。

▍結論


精子在射精前和射精後是由 PPP 轉變成糖解作用,其中關鍵酵素為醛醇縮酸酶(aldolase)。

◻️ 休眠時(射精前):精子代謝緩慢,葡萄糖有很大部分被分流至 PPP 途徑,以產生足夠的 NADPH 等等以保護細胞免受氧化損害,此時犧牲了 ATP 的產量。

◻️ 活化時(獲能中):

為了應對運動和獲能的大量能量需求,sAC/PKA 訊息傳遞途徑被啟動,導致:
  1. Aldolase 活化:代謝重心從 PPP 轉向糖解作用。
  2. 精子中段:糖解作用進行最高效的氧化磷酸化,產生大量能量。
  3. 尾部主段:糖解作用高速運轉使鞭毛可以高速擺動,並將丙酮酸轉化為乳酸排出。
這個發現可能可以用來治療不孕症,以及開發新型的非賀爾蒙男性避孕藥。

目前男性避孕藥的研發開發主要著重在阻止精子的產生,不過有幾個缺點:
  • 生效時間長:無法隨時使用,需要事先安排。😂
  • 副作用:通常是賀爾蒙類藥物,常會產生副作用。

未來也許可以針對精子的代謝機制,開發非賀爾蒙、可隨需使用、且副作用較少的男性避孕藥。



☕️ 如果你喜歡這篇內容,歡迎賞一杯咖啡。😊

合作邀約: nonproscience@gmail.com
📍文稿:科普文、公司文、產業文等等
📍諮詢:實驗設計、加拿大研究所、生科產業



Article:

Fuel for the finish line: How sperm achieve ‘overdrive’ | MSUToday |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Publications:

S Violante, A Kyaw, L Kouatli et al. Sperm meet the elevated energy demands to attain fertilization competence by increasing flux through aldolase. PNAS (2025) DOI: 10.1073/pnas.2506417122










2025年11月3日 星期一

Google Trends 2025 年九月生技、醫藥熱門相關話題

2025 年九月,加拿大和美國在 Google Trends 上生技、醫藥相關的熱門話題和搜尋關鍵字有哪些?

▋加拿大


aTyr Pharma 整個是這個月的熱搜啊,不管是美國還是加拿大,都是被搜尋最多次的關鍵字。



▍生技相關熱門話題


📍 aTyr Pharma: 九月中公布其 efzofitimod 的第三期臨床試驗結果,該藥是用來治療肺類肉瘤病(pulmonary sarcoidosis),目標是降低患者對類固醇的依賴,可惜的是治療組和安慰劑組沒有顯著差異,aTyr 的股價在結果公布後跌了 83.25%。

📍 Roche Diagnostics: 瑞士藥廠羅氏應該大家都知道,最近的新聞有兩個,一是它用來診斷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的第六代 Elecsys® Troponin T hs Gen 6 心臟病檢測獲得歐盟 CE 認證。心肌鈣蛋白檢測(Troponin Test)是檢驗血液中的心肌鈣蛋白濃度,心肌鈣蛋白通常是在心臟的肌肉細胞中,但是如果心肌細胞因爲心臟病受損,心肌鈣蛋白就會跑到血液中,也就是說血液中的心肌鈣蛋白越高,就表示心臟受損越嚴重。

另一則新聞則是它透過收購 Carmot 進入減肥藥市場,它的 CT-388 (GLP-1/GIP) 計劃在 2026 年上半年進入第三期臨床試驗,CT-996 (GLP-1) 則已於 2025 年開始第二期臨床試驗。

📍 IO Biotech: 核心技術為 T-win® 疫苗平台,用來把癌症抗原送進體內。最近的新聞是關於它針對黑色素癌(Advanced Melanoma)的疫苗 Cylembio®,該疫苗的第三期臨床試驗 IOB-013 是評估 Cylembio 和 Merck 的 KEYTRUDA® (pembrolizumab) 合併使用的效果是否比單獨使用 KEYTRUDA 要好,但是 FDA 在評估後建議它們不要根據 IOB-013 試驗數據申請 Cylembio 的藥證申請,導致該公司將裁員 50% 進行重組。

▍生技相關熱門搜尋關鍵字


📍 Aspen Pharma: 竟然是一間南非公司,主要業務是幫忙生產和行銷販售藥物,包括處方簽和 OTC 藥物。

📍 BigBear.ai:是一間專攻人工智慧的公司,透過 AI 和數據分析幫助客戶做決策,其強項和主要市場在國防、情報和國家安全領域,和美國美國國防部和政府機構有深度合作。在商業領域上則包括物流、供應鏈、製造與醫療等等,像是幫助企業在營運或供應鏈上提供風險預測與需求調度。

今年九月該公司利用其 AI 技術支援美國南方司令部/美國第四艦隊主辦的 UNITAS 演習(9/15-10/6),目的是加強海上安全和偵測可能的威脅,解決毒品、人口販運和武器走私等問題,股票因此連漲九天。

它的主要產品線和服務分為下列幾大類,各自針對不同的客戶需求與解決痛點:
  1. AI Orchestration & Sensor Fusion
    • 產品:ConductorOS
    • 客戶:國防/軍事、工業自動化、物聯網與智慧城市建設
    • 解決問題:匯集分散感測器、大量數據流與多種AI模型,即時協同管理邊緣設備,在任務現場完成自動推理與自主決策,提高行動效率與現場響應力。
  2. Digital Identity Management
    • 產品:Trueface™、veriScan®
    • 客戶:機場、港口、政府機關、企業安防
    • 解決問題:快速、大量臉部比對與生物辨識,提升人員通關、身分驗證、安全管控效率,應用於機場登機、自動行李標籤、生物通關等場景。
  3. Computer Vision
    • 產品:Arcas™、Pangiam® Threat Detection
    • 客戶:國防、機場安檢、公共安全、交通監控
    • 解決問題:AI 即時畫面分析、威脅與異常偵測、目標分類預測,協助安檢與監控部門快速發現可疑行為、違規物品與安全漏洞。
  4. Cybersecurity
    • 產品:SpaceCREST、Troy™
    • 客戶:太空科技、國防工程、政府機關、工控系統
    • 解決問題:AI 輔助網路異常偵測、數位分身建模、二進位系統自動弱點分析,提前預防資安威脅,保護高敏感度設施與資料。
  5. Predictive Intelligence
    • 產品:Observe®、VANE、Orion
    • 客戶:國防、情報部門、大型企業營運、緊急管理單位
    • 解決問題:大量資料收集、即時洞見提取、自動化輔助決策,提升行動準備、偵察與風險預測能力。
  6. Modeling & Simulation
    • 產品:Dominate®、ProModel®、Shipyard AI®、FutureFlow Rx®
    • 客戶:製造業、物流/供應鏈、醫療機構、造船廠、國防後勤
    • 解決問題:數位分身、作業優化、流程模擬、預測未來瓶頸與資源調配,支援企業投資決策、提升運營效率、預判資源需求(如病床流量預測)。

▋美國


NVIDIA 最近跟生技相關的關鍵字變多可能是因為它和 Eli Lilly 計畫合作打造製藥業的 AI 超級電腦,透過這台超級電腦建立 AI 工廠以加速藥物開發。另一個是它投資的 Charm Therapeutics 在 B 輪融資獲得了 $80M,目標是將其 AI 平台 (DragonFold) 所設計的抗癌藥物推進臨床試驗,該公司的創辦人就是去年獲得諾貝爾獎的 David Baker。



▍生技相關熱門話題


📍 Fortress Biotech: 是一家創新型生技公司,主要業務為收購、推動和新藥商業化,已上市的處方藥有八個,還有多項開發中藥物,領域橫跨腫瘤、皮膚病與罕見疾病等。該公司的商業策略是夠過收購新技術或產品收取權利金,以及和醫學中心和大藥廠結盟,加速新藥推進。最近的新聞是其合作夥伴 Sentynl Therapeutics 的生產線因 cGMP 疏失,FDA 拒絕其用於治療罕見遺傳疾病孟克斯氏症候群(Menkes disease)的 CUTX-101 新藥申請,導致股價下跌超過 33%。

▍生技相關熱門搜尋關鍵字


📍 Amarvel Biotech: 中國化工公司湖北精奧生物科技,但其實主要業務是製造走私芬太尼的前驅物(fentanyl precursor),最近的新聞是他們的兩位高管因走私芬太尼和冰毒(methylamphetamine)前驅物到美國,以及透過加密貨幣洗錢罪,分別被判 25 年和 15 年刑期。

DEA (Drug Enforcement Administration) 臥底調查行動
  1. 2022 年 11 月:DEA 的一名臥底人員 (CS-1) 偽裝成在墨西哥活動、業務遍及美國的芬太尼毒販,開始與 Amarvel Biotech 的銷售代表進行談判,成功從中國運送了芬太尼和甲基安非他命(冰毒)的前驅物樣本至紐約。
    • 約 999.7 克的芬太尼前驅物 1-boc-4-AP
    • 約 1,002.6 克的芬太尼前驅物 1-boc-4-piperidone
    • 約 893.6 克的甲基安非他命前驅物 methylamine
  2. 2023 年 3 月:王慶州和陳依依從中國前往泰國曼谷,與 CS-1 的老闆(實際上是另一名 DEA 臥底人員 CS-2)會面。在曼谷會議上,CS-2 明確告知王和陳,他們先前的化學品已被用於製造芬太尼,並導致數名美國客戶死亡,王和陳表示他們在美國和墨西哥有很多客戶,可以提供芬太尼生產的技術協助。
  3. 2023 年 4-5 月:三人同意向 CS-1 和 CS-2 出售約 210 公斤的芬太尼前驅物,同樣要求以加密貨幣支付。在 2023 年 4 月 10 日與王和陳的視訊通話中,CS-2 表示這約 210 公斤的芬太尼前驅物將用於製造約 50 到 55 公斤的芬太尼,這個數量可能含有約 2,500 萬劑致命劑量。為規避查緝,他們刻意將貨物運往加州而非紐約。2023 年 5 月,三人將 CS-1 和 CS-2 訂購的貨物運往美國。同年 5 月 5 日左右,DEA 從加州洛杉磯附近的一個倉庫中取得這批毒品,實驗測試證實含有芬太尼類似物的前驅物質。
  4. 2023 年 6 月:王慶州和陳依依再次從中國前往斐濟與 CS-2 會面,討論數噸級別的芬太尼前體訂單,並討論了如何躲避美國政府的查緝。

📍 Asimov: 是一家專攻基因和細胞治療的公司,主要產品是細胞表現系統 CHO Edge System,以及病毒載體系統 LV Edge System 和 AAV Edge System。

📍 Sylmar Biotech Health & Engineering Magnet (SBHEM): 這是加州的一家公立高中(Grade 9-12),著重於生物醫學、健康以及工程領域,主要提供兩種升學管道:生物醫學(Biotech Health)和工程(Engineering)。買尬也太卷了吧,竟然有這種高中?!

📍 Cube Biotech: 德國生技公司,專攻膜蛋白的表現、純化、蛋白結晶(crystallization)和 stabilization。

📍 Merus: 荷蘭生技公司,專攻癌症的雙特異性抗體(bispecific IgG),已上市的是用於治療胰臟癌和非小細胞肺癌(NSCLC) BIZENGRI® (zenocutuzumab-zbco),目標蛋白是 HER2 和 HER3,目前授權給 Partner Therapeutics 在美國販售,用於治療 NRG1 fusion 陽性的的癌症患者。目前已進入第三期臨床試驗的是用來治療頭頸部鱗狀細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HNSCC) Petosemtamab (MCLA-158),標靶蛋白是 EGFR 和 LGR5。

近的新聞為抗體藥公司 Genmab 將以每股 $97 美元,約 80 億美元收購 Merus,預計於 2026 年第一季完成收購。Genmab 透過該併購獲得 petosemtamab,Genmab 估計到該藥到 2029 年的銷售額可超十億美元,且在未來數年帶來數十億潛力。

▍醫藥相關熱門搜尋關鍵字


📍 Telix Pharma: 澳洲藥廠,專攻罕見疾病和癌症的核醫藥物(radiopharmaceuticals),其上市產品包括 Illuccix® 和 Gozellix®。兩者皆是用在 PET 影像以診斷攝護腺癌的抗原 PSMA (prostate-specific membrane antigen)。除此之外,已進入第三期臨床試驗的是用於攝護腺癌的抗體藥 TLX591 (177Lu rosopatamab tetraxetan),其他的則還在初期研發階段。今年九月公布的 Q3 財報,營收比去年高了 53%。

📍 Kenvue Inc: 2022 年時 J&J 分出來的子公司,專攻消費者健康相關產品,旗下的品牌大家應該都知道,包括 Tylenol®, Neutrogena®, Listerine®, BAND-AID®, Aveeno®, Johnson’s® 和 Benadryl 等等,不過 2023 年時脫離 J&J 變成完全獨立的公司。最近的新聞是有人認為 Tylenol 會導致自閉症,造成它股價下跌了一些,不過美國 Health Secretary Robert F. Kennedy Jr. 和多位醫生表示並沒有明確的科學證據顯示兩者有關。

📍 MSD (Merck): FDA 於九月批准 Keytruda QLEX 注射劑的皮下注射新劑型,使患者獲得抗癌治療更加便利。



☕️ 如果你喜歡這篇內容,歡迎賞一杯咖啡。😊

合作邀約: nonproscience@gmail.com
📍文稿:科普文、公司文、產業文等等
📍諮詢:實驗設計、加拿大研究所、生科產業











2025年10月14日 星期二

Agar 和 Agarose 差在哪?可以換著用嗎?

待分生實驗室的九成都用過 agar 和 agarose,除了知道 agar 是用來做培養基,agarose 是用來做 DNA gels,知道兩者間的差別嗎?

▍Agar


大家可能都知道 agar 是從海草中萃取出來的,四種主要的海草種類為:Rhodophyta (紅藻), Phaeophyta (褐藻), Cyanophyta (藍綠藻) 和 Chlorophyta (綠藻)。

紅藻則是主要的 agar 來源。

Agar 的組成大概是 70% 的 agarose 和 30% 的 agaropectin,agarose 即是由 agar 純化而來,兩者的 backbone 都是 galactose,但由於 agaropectin 受到不同的酸性物質修飾,包括 sulfate, glycuronate 和 pyruvate 等等,離子部位(ionic moieties)較多樣。

因其價格比 agarose 便宜很多,通常用來做微生物的培養基。不適合用來做 DNA gels 的原因包括因為其離子部位較多樣,加上沒 agarose 那麼純,跑出來的解析度沒那麼好,可能會影響結果。

不過,倒也不是不能用來跑 DNA,有篇 1982 年的論文表示因為 agarose 比較貴,所以想試試可不可以用 bacto-agar 來跑 DNA,結果跑出來的結果其實不差。(所以 1982 年的 agarose 多少錢?)

除此之外,也發現有的夏令營也會讓高中生用 agar 製膠和跑膠,因為比較便宜,用太多或做壞了也比較不會心痛。

另外還在 reddit 上看到有人說他沒注意,拿惹 agar 跑 DNA,但因為跑出來節果不錯,因此沒發現他用錯,後來第二次做的時候又拿錯,剛好被老闆看到,問說為什麼用 agar 的時候才發現他上次也用錯成 agar,導致他不知道該不該跟老闆承認他上次是用 agar,於是上來詢問網友的意見。😂

▍Agarose


由 agar 純化而來,是一種直鏈的多醣(polysaccharide),由重複的 agarobiose 組成,而 agarobiose 則由 β-D-galactopyranose 和 3,6-anhydro-α-L-galactopyranose 組成。這些多醣組成的纖維狀,依不同濃度(%)會形成約 50 nm 到 200 nm 大小的孔洞,加上其純度和穩地度,適合拿來做 DNA gels,常用的濃度為為 0.7% 到 1% 左右,越小的 DNA 片段(< 500 bp)需用濃度越高的去跑,才能有效分離兩個相似大小的片段。

Agarose 能不能拿來做培養基呢?應該也行,只是比較貴,老闆會心痛。Reddit 上有人用錯成 agarose,但後來好像丟了。

不過,無意間又在 ResearchGate 上看到一篇論文是:實驗用的 agar 有點貴,食用的 agar 可以拿來做細菌的培養基嗎?

結果是可以。😆



▍價格差多少?


用 Sigma 的價格來比的話:

▫️ 100 g agar = 約加幣 $100
▫️ 100 g agarose = 加幣 $574

Agarose 貴了五倍多 😂



Referebces:

CN Bush, DS Holmes. The use of agar for gel electrophoresis of DNA. Anal Biochem (1982) DOI: 10.1016/0003-2697(82)90681-9

DW Renn. Agar and agarose: indispensable partners in biotechnology. Ind Eng Chem Prod Res Dev (1984) DOI: 10.1021/i300013a002










2025年10月3日 星期五

安娜蜂鳥的演化:舊報紙與聖誕數鳥,揭開生存祕密

住北美的大概對蜂鳥不陌生,可能也有在家裡掛蜂鳥餵食器,但你知道嗎?餵食器對蜂鳥的擴張有什麼影響嗎?

安娜蜂鳥(Anna's Hummingbird, ANHU)的活動範圍原本只在墨西哥的 Baja California 和美國南加州,但早在 1915 年,其分佈範圍已擴展至 Sacramento Valley。

而今,安娜蜂鳥全年的活動範圍已延伸了超過 700 公里,最遠可達阿拉斯加的東南部。

這個大範圍的活動擴張在 1930 年的時候被注意到,甚至被提出來討論,學界認為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主要因素有三。
  1. 19 世紀中期引進加州、可作為花蜜來源的尤加利樹
  2. 人工設置的蜂鳥餵食器所提供的補充餵養
  3. 密集的房屋與都市開發

⁉️ 哪一個才是推動蜂鳥演化的主因?!

安娜蜂鳥的演化

演化背景


在鳥類中,鳥喙的形態和牠們取食的來源相關。人為設置的蜂鳥餵食器提供了一個與天然花朵截然不同的覓食環境,餵食器中的花蜜量遠大於一朵花中的,而且穩定供應。

研究團隊推測這種新環境會對鳥喙施加新的演化壓力。理論上,餵食器會偏好更長、更大的鳥喙,因為:
  1. 更長的鳥喙能讓舌頭更容易接觸到餵食器深處的花蜜
  2. 更大的鳥喙能容納更大的舌頭,這樣每次都能吸取更多花蜜,提高覓食的效率。

為了驗證這個推測,他們採取了幾種方式:

▫️ 蜂鳥餵食器 & 尤加利樹是什麼時候開始普遍的?→ 透過報紙檔案庫進行文本探勘

▫️ 蜂鳥是什麼時候開始擴張的?→ 人口普查資料庫 & Christmas Bird Count

📍 舊報紙挖寶:化身數據偵探,追蹤百年歷史


要怎麼知道一百多年前的人,有多常使用蜂鳥餵食器或種植尤加利樹呢?

因為沒有時光機可以回到過去,他們想到了報紙,可以從以前的報紙中找尋資訊。

分析流程:
  1. 報紙資料庫:他們使用了一個叫做 Newspapers.com 的數位報紙資料庫。這個資料庫裡有加州從 1852 年到 2021 年間,超過 542 家報社,總計 5200 萬頁的報紙內容。
  2. 關鍵字搜索:
    • 餵食器:不只搜尋 "hummingbird feeder" (蜂鳥餵食器),他們還研究了早期的文章,找出當時人們常用的詞,例如 "sugar water" (糖水)。他們甚至還要手動過濾掉一些無關的文章,像是 1918 年候鳥保育法案通過前,教人怎麼用糖水誘捕蜂鳥當寵物的文章。
    • 尤加利樹:尋找暗示「種植」或「砍伐」的詞,例如 "Eucalyptus plantation" (尤加利樹種植園) 或 "blue gum tree" (藍桉樹)。

📍 聖誕節鳥類調查 (Christmas Bird Count, CBC):公民科學的驚人力量


光知道食物變多還不夠,還需要知道蜂鳥的數量是否真的增加了。這時,歷史悠久又規模龐大的「聖誕節鳥類調查」就派上用場了。

Christmas Bird Count 是全世界最大、最古老的「公民科學」或稱「參與式科學」計畫,從 1900 年就開始了。每年 12 月 14 日到 1 月 5 日之間,各地的鳥類愛好者會組成隊伍,在一個直徑 24.1 公里(15 英里)的固定圓圈範圍內,花一整天的時間,記錄下所有看到或聽到的鳥類種類與數量。

研究團隊用這些鳥類計數資料建立了一個統計模型,可以同時考量多種影響因素,以更精準地估計蜂鳥的預期數量。

📍 蜂鳥嘴巴的變化:利用蜂鳥標本來觀察鳥喙的變化


UC Berkerly 的脊椎動物博物館 (Museum of Vertebrate Zoology, MVZ) 的蜂鳥標本館藏豐富,他們總共檢視了 400 隻安娜蜂鳥的標本,這些標本的採集時間橫跨了 1861 年到 2020 年。正是這個長達 160 年的時間跨度,讓他們能比較不同時代的蜂鳥,觀察鳥喙的演化。

除此之外,他們還他們使用高解析度的紅外線熱像儀測量鳥喙溫度。這種攝影機可以捕捉物體表面發出的熱輻射,並將其轉化為可見的溫度圖像,也就是我們常看到的、有紅、黃、藍、紫等不同顏色的熱感應圖。

第一部分:安娜蜂鳥的擴張


透過 CBC 確定安娜蜂鳥的活動範圍確實擴張了之後後,接著就是從多個潛在的人為因素中,找出讓蜂鳥族群變大的原因。

分析結果顯示影響安娜蜂鳥的因素包括:

  • 人類人口密度:影響最大
  • 年份:蜂鳥族群總體上隨時間增加
  • 蜂鳥餵食器的普及程度:影響顯著

他們還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越高緯度地區的蜂鳥數量增長越快。相較之下,尤加利樹的普及程度對蜂鳥數量的影響非常小。

也就是說,在過去近一個世紀裡,真正促使安娜蜂鳥族群增加與擴張的是人工設置的餵食器以及伴隨都市化而來的人口增長。相比之下,早期被認為是主因的尤加利樹,其影響則非常微弱。

第二部分:演化的拔河比賽 — 鳥喙的雙面壓力


▫️ 壓力一:蜂鳥餵食器在過去 160 年間對鳥喙的演化壓力 — 讓鳥喙變長、變尖


在確認蜂鳥餵食器的普及是促使蜂鳥族群擴張的因素後,接著就是看蜂鳥餵食器的普及是否與鳥喙的演變有關。

他們測量了從 1860 年至今數百個博物館標本的鳥喙,並將它們的長度、面積和輪廓形狀等與餵食器的普及度進行關聯性分析,結果發現隨著餵食器普及度的增加,鳥喙在尺寸也有所變化。

  • 鳥喙長度 (Bill length)顯著增加。
  • 鳥喙背部面積(Bill dorsal area)顯著增加,推測鳥喙的總體積(bill volume)也隨之變大。
  • 輪廓形狀上的變化:鳥喙的側面輪廓也發生了顯著改變。

不過,鳥喙的總體寬度、深度或彎曲度則未發現與餵食器有顯著的關聯。

在過去 160 年間,隨著人工蜂鳥餵食器的普及,安娜蜂鳥的鳥喙出現了演化改變:鳥喙變得更長、體積更大,並且輪廓上呈現出中段更纖細、尖端更尖細的特化外形。

▫️壓力二:氣候的挑戰 — 讓鳥喙變短、變粗


鳥喙被認為可以作為體溫調節的器官。根據熱力學原理,在寒冷的氣候中,較小的表面積有助於保存身體核心的熱量;反之,在炎熱的氣候中,較大的表面積則有助於散熱。

因此,當安娜蜂鳥向北擴張、進入更寒冷的氣候區時,牠們的鳥喙形態是否也有相應的演化,以適應新的氣候環境?

他們用統計模型分析了鳥喙的各種尺寸(長度、寬度、深度、面積)與鳥類被捕捉地點的年平均溫度之間的關聯。
  • 氣候的影響:年平均溫度與鳥喙尺寸有顯著的關聯,隨著鳥類向北進入年均溫較低的地區,牠們的鳥喙演化出更短、更深,但背部表面積更小的特徵。
  • 體型無顯著變化:鳥類的體型則沒有和氣候變化有關,這顯示這些形態變化是專門針對鳥喙的,而非全身性的體型改變。

除了因為餵食器而改變鳥喙形態外,也同時因為北方較冷的環境,其鳥喙演化得更短、更深,且表面積更小,可能是為了更好地保持體溫。

第三部分:策略性調節體溫


既然鳥喙的形態演化與氣候(溫度)有關,那到底蜂鳥是如何透過鳥喙適溫度的改變?蜂鳥在棲息狀態下,是否真的會利用其鳥喙來調節體溫,例如散熱?

研究人員使用熱像儀(Thermal Imaging) 來測量蜂鳥在兩種不同環境溫度(溫和的 20°C 和炎熱的 35°C)下棲息時,鳥喙溫度的即時變化。

結果發現蜂鳥會將身體核心的熱量輸送到鳥喙
  • 在 20°C 環境下,蜂鳥會將鳥喙加熱到比環境溫度高出至少 10°C。
  • 在 35°C 環境下,鳥喙的峰值溫度甚至接近其核心體溫,約 42°C。

除此之外,牠的體溫調節策略也會隨環境溫度而改變:
  • 在 20°C 時:個體間的差異顯著。有些鳥主要利用鳥喙作為散熱表面,有些則似乎更依賴腿部或腳部等其他機制。
  • 在 35°C 時:調節策略變得較為一致。由於鳥的體溫與環境的溫差變小,透過鳥喙表面被動散熱的效率降低,鳥類開始出現間歇性喘氣(panting)的行為,以加強蒸發冷卻。
安娜蜂鳥在棲息狀態下,會主動將其鳥喙作為生理調控的散熱器來調節體溫,並且這種體溫調節策略會隨著環境溫度的不同而改變。

總結


在過去兩百年間,都市擴張與棲地轉變對地球上許多鳥類產生負面影響,導致其族群數量下降。

不過,安娜蜂鳥則是例外,不僅沒有衰退,反而族群數量增加,並且地理活動範圍也大幅擴張,這使牠們不只要適應高度都市化的環境,還必須應對因活動範圍擴張而面臨更寒冷、更多樣化的氣候挑戰。

人為設置的蜂鳥餵食器促進蜂鳥往北移居,而人類人口的增長則促進牠們在南加州的原生範圍內的增長。

雖然尤加利樹在 19 世紀中期被廣泛種植於加州各地,並提供了豐富的花蜜來源,很可能是蜂鳥在 20 世紀初期範圍擴張的因素,不過對牠們的往北移居並沒有太大貢獻。

安娜蜂鳥為了適應新環境,以及更有效地從餵食器中吸取花蜜,其鳥喙的型態也因此演化。鳥喙因其內部佈滿血管,可以用來調節體溫,較大的鳥喙表面積有助於在炎熱氣候中散熱,以防止身體過熱,較小的表面積則有助於在寒冷氣候中保存身體的熱量。因此,為了適應寒冷氣候,鳥喙有變小的壓力;為了適應人工餵食器,鳥喙又有變長的壓力。

題外話


前同事是個賞鳥迷,他說有一個賞鳥的 App,是賞鳥界的交友軟體,因為可以看到附近有誰在賞鳥,有緣的話可能會發現「欸,怎麼每次賞鳥的時候他也在?」E 人就可以過去搭訕交朋友,所以他說賞鳥人都用那個當 dating app(誤)。


☕️ 如果你喜歡這篇內容,歡迎賞一杯咖啡。😊

合作邀約: nonproscience@gmail.com
📍 文稿:科普文、公司文、產業文等等
📍 諮詢:實驗設計、加拿大研究所、生科產業



Articles:

Bird feeders have caused a dramatic evolution of California hummingbirds | Science | AAAS


Publications:

NM Alexandre, FG Romero, SG English et al. Supplemental feeding as a driver of population expansion and morphological change in Anna's hummingbirds. 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5) DOI: 10.1111/gcb.70237










2025年9月30日 星期二

Google Trends 2025 年八月生技、醫藥熱門相關話題

2025 年八月,加拿大和美國在 Google Trends 上生技、醫藥相關的熱門話題和搜尋關鍵字有哪些?

▋加拿大


本月上榜最多次的搜尋關鍵字是 Oncolytics Biotech 和上個月也上榜的 AlphaSense 這兩家公司,後面三名為大麻公司 Cannara Biotech、加拿大生產學名藥的製藥公司 Sun Pharma,還有藥局 Pharmasave。

加拿大 2025_08 生技醫藥相關熱門搜尋

📍 Oncolytics Biotech: 雖然不是上榜前幾名,但是是上榜最多次的公司。他們主攻的癌症療法為溶瘤病毒(oncolytic virus) Pelareorep,透過靜脈注射送入體內後可使免疫細胞辨識和殺死癌細胞,也可和其他藥物或療法一起進行,包括化療、抗體藥和 CAR T 療法。

Pelareorep 的機制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透過溶瘤病毒殺死癌細胞,第二階段是引起免疫反應。Pelareorep 是使用 reovirus (Respiratory Enteric Orphan virus 的縮寫) 的 serotype 3 Dearing (T3D) 病毒株,reovirus 為 dsRNA 病毒,而這株病毒被發現偏好感染癌細胞勝於正常細胞。之前有研究顯示大量表達 cMyc, Sos 和 Ras 蛋白的細胞較容易被 T3D 病毒株感染,而癌細胞的 Ras 表現量較高。透過這個特性,Pelareorep 可以只感染表現較多 Ras 的癌細胞,並在癌細胞內複製繁殖,進而殺死癌細胞。

最近的新聞是它針對直腸癌(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mCRC)的三項第二期臨床試驗結果,皆顯示能延長患者的存活期,尤其是較難治的 KRAS 突變患者。

▫️ REO 022:針對 KRAS 突變的患者
  • Pelareorep 與標準化療(FOLFIRI + bevacizumab)一起使用後,觀察到顯著的存活效益。
  • 無惡化存活期 (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中位數達到 16.6個月,而標準療法的歷史數據為 5.7 個月(約為標準療法的 2.5 倍)。
  • 總存活期 (overall survival, OS):中位數達到 27.0 個月,而標準療法的歷史數據為 11.2 個月(同樣約為 2.5 倍)。
▫️ GOBLET 研究:pelareorep 與 atezolizumab 和 TAS-102 合併使用後的存活率比只接受TAS-102 治療的要高。

▫️ REO 022 & REO 013(轉譯研究):在患者的腫瘤中觀察到了病毒複製與免疫活化的跡象,包括樹突細胞的成熟與 CD8+ T 細胞的活化,顯示 pelareorep 確實能將mCRC 腫瘤轉變為對免疫反應更敏感、更適合接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的狀態。

另一個新聞是其股票於 2025 年8月從多倫多證券交易所(TSX)下市,但其在美國那斯達克(Nasdaq)的上市地位將不受影響。

📍 Edesa Biotech: 加拿大生技公司,主攻慢性免疫疾病,標靶蛋白以 CXCL10, TLR4 和 sPLA2 為主,大多是抗體藥。

📍 BioXcel Therapeutics Inc (NASDAQ: BTAI): 主打用他們的人工智慧平台 NovareAI 來加速神經性疾病的藥物開發,目前已上市的藥物是用來治療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的舌下片藥物 IGALMI® (dexmedetomidine),是一種 α2-ARs (alpha-2 adrenergic receptor) 促效劑,它原本的配方(BXCL501)目前正在進行用於治療阿茲海默症相關 agitation 的第三期臨床試驗。他們八月中時公布了今年 Q2 的財報,IGALMI 的銷售額少很多,可能是其股價下滑的原因。

📍 Jubilant Pharma: 根據其官網,業務分成三個部分:特殊醫療、CDMO 和學名藥。特殊醫療方面包括核子醫療(radiopharmaceuticals)和過敏療法,核子醫療的部分涵蓋核醫藥物和診斷。

▋美國


最近熱門搜尋除了還是有生技股之外,還多了兩個生技公司的 CEO,一位是 TC BioPharm 的 CEO Bryan Kobel 被 Uber 司機攻擊的影片瘋傳,目前他對該司機提告。另一位是紐澤西州生技公司 Azurity Pharmaceuticals 的行銷主管 Brian Baldari 於三月初清晨在高速公路上以約每小時 160 km 的車速逆向行駛,撞上前奧運選手 Edwin Borja 致其死亡,目前被起訴重過失殺人、駕車殺人等多項罪名。

📍 Trinity Biotech PLC: 愛爾蘭公司,主要做臨床診斷產品的,不過不只快篩,大多是用在 Western blot 和 EIA 等等。

📍 JH Biotech: 主要做農作物和牲畜相關產品,例如增加產量的肥料和動物營養品等等,

📍 Goddess Maintenance Company: 賣護髮產品的

📍 Kite Pharma: Gilead 的子公司,主要做細胞治療,目前已在市面上的產品為用於治療濾泡淋巴癌(follicular lymphoma)和大 B 細胞淋巴瘤(large B-cell lymphoma, LBCL)的 CAR T 細胞療法 YESCARTA (axicabtagene ciloleucel),以及用來治療被套細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 MCL)和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的 TECARTUS (brexucabtagene autoleucel)。除此之外,他們用來治療多種淋巴癌的 Anitocabtagene autoleucel 正在進行第三期臨床試驗。近期新聞是他們於八月中以 $350M 收購了生計公司 Interius BioTherapeutics 已拓展其體內 CAR T 細胞治療領域。

📍 Interius BioTherapeutics 主要是利用 lentivirus 作為載體送進細胞,使其表現 CAR,其特色為:
  1. 表面帶有針對目標免疫細胞的 binder,用來把載體帶到目標細胞。
  2. Gen 2.1 Fusogen:表面帶有突變的 VSV G 蛋白表面帶有突變的 VSV G 蛋白,用來和目標細胞的細胞膜融合,讓裡面的 DNA 進入細胞。
  3. 用來把 CAR DNA 嵌入目標細胞的基因體,目的是讓目標細胞表現 CAR。
它們目前進入已進入第一期臨床試驗的 CAR T 療法是針對 B 細胞癌的 INT2104,其表面帶有 CD7+ binders,目標是表現 CD7 的 T 細胞和 NK 細胞,裡面裝的是針對 CD20 的 scFv 抗體基因,當載體進入 T 細胞和 NK 細胞後,會讓它們表現 anti-CD20 scFv,使其攻擊帶有 CD20 的淋巴癌 B 細胞。

美國 2025_08 生技醫藥相關熱門搜尋

📍 Revoderm Pharma: 雖然名字有 pharma,但是是賣護髮和皮膚保養品的。

📍 Pharma Nobis: 算是一家有百年歷史的公司,網站上沒寫產品有哪些,只有照片,看起來是做保健產品的。

📍 Belmar Pharma Solutions: 是做 503A 調製藥局。

📍 Quva Pharma: 是做 503B 調製藥局。

什麼是調製藥局?


根據 FD&C Act 的授權,調製藥局能針對個別患者的需求,製備量身訂製的藥物,例如特定劑量或更容易服用的劑型,提供商業藥局無法提供的客製化藥物。

誰可以調配調製藥物?


調製藥物通常在藥局中進行調配,聯邦法律規範了以下調配行為:
  • 由領有執照的藥師在州政府許可的藥局或聯邦機構中進行。
  • 由醫師進行。
  • 由領有執照的藥師在外包設施中或在其直接監督下進行。

為何部分患者需要調製藥品?


在某些情況下,患者無法使用 FDA 核准的藥物進行治療,這時就需要調製藥品(compounded drugs)。在醫院、診所和其他醫療機構中,當 FDA 核准的藥物在醫學上不適用於特定患者時,醫護人員會提供調製藥物,包括以下幾種情況:
  • 市售版本沒有適合的劑量。
  • 患者對乳糖或花生油等常見成分過敏。
  • 藥物只有藥丸劑型,但患者需要液體劑型。
  • 治療需要將多種藥物混合,並為患者特別調配。

當藥物短缺時,如果調製藥物符合聯邦法律詳述的特定條件,FDA 可能會允許調製藥局使用製造商提供的核准成分,來製造臨時的替代藥物,調製藥師(compounders)也可以調配 FDA 藥物短缺清單上的藥物版本。

調製藥品與學名藥有何不同?


學名藥與調製藥品(複合藥物)是完全不同的類別。
  • 學名藥是根據 FD&C Act,獲得 FDA 核准的原廠藥物版本,必須符合嚴格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純度標準,包括確立與原廠藥的治療等效性等。
  • 調製藥品則未經 FDA 核准,雖然由 FDA 核准的成分製成,但未經過相同的嚴格測試和法規審查。

調製藥物的風險有哪些?


調製藥物應僅用於醫療需求無法透過 FDA 核准藥物滿足的患者。不必要地使用調製藥物,可能會讓患者面臨潛在的嚴重健康風險。例如,不良的調配操作可能導致嚴重的藥物品質問題,如藥物汙染,或是藥物中活性成分過多或過少,這可能導致嚴重的患者傷害甚至死亡。



☕️ 如果你喜歡這篇內容,歡迎賞一杯咖啡。😊

合作邀約: nonproscience@gmail.com
📍文稿:科普文、公司文、產業文等等
📍諮詢:實驗設計、加拿大研究所、生科產業




References:

Compounding and the FDA: Questions and Answers

Cedars-Sinai Blog: Compounding Pharmacies: The Real 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