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日 星期五

安娜蜂鳥的演化:舊報紙與聖誕數鳥,揭開生存祕密

住北美的大概對蜂鳥不陌生,可能也有在家裡掛蜂鳥餵食器,但你知道嗎?餵食器對蜂鳥的擴張有什麼影響嗎?

安娜蜂鳥(Anna's Hummingbird, ANHU)的活動範圍原本只在墨西哥的 Baja California 和美國南加州,但早在 1915 年,其分佈範圍已擴展至 Sacramento Valley。

而今,安娜蜂鳥全年的活動範圍已延伸了超過 700 公里,最遠可達阿拉斯加的東南部。

這個大範圍的活動擴張在 1930 年的時候被注意到,甚至被提出來討論,學界認為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主要因素有三。
  1. 19 世紀中期引進加州、可作為花蜜來源的尤加利樹
  2. 人工設置的蜂鳥餵食器所提供的補充餵養
  3. 密集的房屋與都市開發

⁉️ 哪一個才是推動蜂鳥演化的主因?!

加州蜂鳥的進化

演化背景


在鳥類中,鳥喙的形態和牠們取食的來源相關。人為設置的蜂鳥餵食器提供了一個與天然花朵截然不同的覓食環境,餵食器中的花蜜量遠大於一朵花中的,而且穩定供應。

研究團隊推測這種新環境會對鳥喙施加新的演化壓力。理論上,餵食器會偏好更長、更大的鳥喙,因為:
  1. 更長的鳥喙能讓舌頭更容易接觸到餵食器深處的花蜜
  2. 更大的鳥喙能容納更大的舌頭,這樣每次都能吸取更多花蜜,提高覓食的效率。

為了驗證這個推測,他們採取了幾種方式:

▫️ 蜂鳥餵食器 & 尤加利樹是什麼時候開始普遍的?→ 透過報紙檔案庫進行文本探勘

▫️ 蜂鳥是什麼時候開始擴張的?→ 人口普查資料庫 & Christmas Bird Count

📍 舊報紙挖寶:化身數據偵探,追蹤百年歷史


要怎麼知道一百多年前的人,有多常使用蜂鳥餵食器或種植尤加利樹呢?

因為沒有時光機可以回到過去,他們想到了報紙,可以從以前的報紙中找尋資訊。

分析流程:
  1. 報紙資料庫:他們使用了一個叫做 Newspapers.com 的數位報紙資料庫。這個資料庫裡有加州從 1852 年到 2021 年間,超過 542 家報社,總計 5200 萬頁的報紙內容。
  2. 關鍵字搜索:
    • 餵食器:不只搜尋 "hummingbird feeder" (蜂鳥餵食器),他們還研究了早期的文章,找出當時人們常用的詞,例如 "sugar water" (糖水)。他們甚至還要手動過濾掉一些無關的文章,像是 1918 年候鳥保育法案通過前,教人怎麼用糖水誘捕蜂鳥當寵物的文章。
    • 尤加利樹:尋找暗示「種植」或「砍伐」的詞,例如 "Eucalyptus plantation" (尤加利樹種植園) 或 "blue gum tree" (藍桉樹)。

📍 聖誕節鳥類調查 (Christmas Bird Count, CBC):公民科學的驚人力量


光知道食物變多還不夠,還需要知道蜂鳥的數量是否真的增加了。這時,歷史悠久又規模龐大的「聖誕節鳥類調查」就派上用場了。

Christmas Bird Count 是全世界最大、最古老的「公民科學」或稱「參與式科學」計畫,從 1900 年就開始了。每年 12 月 14 日到 1 月 5 日之間,各地的鳥類愛好者會組成隊伍,在一個直徑 24.1 公里(15 英里)的固定圓圈範圍內,花一整天的時間,記錄下所有看到或聽到的鳥類種類與數量。

研究團隊用這些鳥類計數資料建立了一個統計模型,可以同時考量多種影響因素,以更精準地估計蜂鳥的預期數量。

📍 蜂鳥嘴巴的變化:利用蜂鳥標本來觀察鳥喙的變化


UC Berkerly 的脊椎動物博物館 (Museum of Vertebrate Zoology, MVZ) 的蜂鳥標本館藏豐富,他們總共檢視了 400 隻安娜蜂鳥的標本,這些標本的採集時間橫跨了 1861 年到 2020 年。正是這個長達 160 年的時間跨度,讓他們能比較不同時代的蜂鳥,觀察鳥喙的演化。

除此之外,他們還他們使用高解析度的紅外線熱像儀測量鳥喙溫度。這種攝影機可以捕捉物體表面發出的熱輻射,並將其轉化為可見的溫度圖像,也就是我們常看到的、有紅、黃、藍、紫等不同顏色的熱感應圖。

第一部分:安娜蜂鳥的擴張


透過 CBC 確定安娜蜂鳥的活動範圍確實擴張了之後後,接著就是從多個潛在的人為因素中,找出讓蜂鳥族群變大的原因。

分析結果顯示影響安娜蜂鳥的因素包括:

  • 人類人口密度:影響最大
  • 年份:蜂鳥族群總體上隨時間增加
  • 蜂鳥餵食器的普及程度:影響顯著

他們還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越高緯度地區的蜂鳥數量增長越快。相較之下,尤加利樹的普及程度對蜂鳥數量的影響非常小。

也就是說,在過去近一個世紀裡,真正促使安娜蜂鳥族群增加與擴張的是人工設置的餵食器以及伴隨都市化而來的人口增長。相比之下,早期被認為是主因的尤加利樹,其影響則非常微弱。

第二部分:演化的拔河比賽 — 鳥喙的雙面壓力


▫️ 壓力一:蜂鳥餵食器在過去 160 年間對鳥喙的演化壓力 — 讓鳥喙變長、變尖


在確認蜂鳥餵食器的普及是促使蜂鳥族群擴張的因素後,接著就是看蜂鳥餵食器的普及是否與鳥喙的演變有關。

他們測量了從 1860 年至今數百個博物館標本的鳥喙,並將它們的長度、面積和輪廓形狀等與餵食器的普及度進行關聯性分析,結果發現隨著餵食器普及度的增加,鳥喙在尺寸也有所變化。

  • 鳥喙長度 (Bill length)顯著增加。
  • 鳥喙背部面積(Bill dorsal area)顯著增加,推測鳥喙的總體積(bill volume)也隨之變大。
  • 輪廓形狀上的變化:鳥喙的側面輪廓也發生了顯著改變。

不過,鳥喙的總體寬度、深度或彎曲度則未發現與餵食器有顯著的關聯。

在過去 160 年間,隨著人工蜂鳥餵食器的普及,安娜蜂鳥的鳥喙出現了演化改變:鳥喙變得更長、體積更大,並且輪廓上呈現出中段更纖細、尖端更尖細的特化外形。

▫️壓力二:氣候的挑戰 — 讓鳥喙變短、變粗


鳥喙被認為可以作為體溫調節的器官。根據熱力學原理,在寒冷的氣候中,較小的表面積有助於保存身體核心的熱量;反之,在炎熱的氣候中,較大的表面積則有助於散熱。

因此,當安娜蜂鳥向北擴張、進入更寒冷的氣候區時,牠們的鳥喙形態是否也有相應的演化,以適應新的氣候環境?

他們用統計模型分析了鳥喙的各種尺寸(長度、寬度、深度、面積)與鳥類被捕捉地點的年平均溫度之間的關聯。
  • 氣候的影響:年平均溫度與鳥喙尺寸有顯著的關聯,隨著鳥類向北進入年均溫較低的地區,牠們的鳥喙演化出更短、更深,但背部表面積更小的特徵。
  • 體型無顯著變化:鳥類的體型則沒有和氣候變化有關,這顯示這些形態變化是專門針對鳥喙的,而非全身性的體型改變。

除了因為餵食器而改變鳥喙形態外,也同時因為北方較冷的環境,其鳥喙演化得更短、更深,且表面積更小,可能是為了更好地保持體溫。

第三部分:策略性調節體溫


既然鳥喙的形態演化與氣候(溫度)有關,那到底蜂鳥是如何透過鳥喙適溫度的改變?蜂鳥在棲息狀態下,是否真的會利用其鳥喙來調節體溫,例如散熱?

研究人員使用熱像儀(Thermal Imaging) 來測量蜂鳥在兩種不同環境溫度(溫和的 20°C 和炎熱的 35°C)下棲息時,鳥喙溫度的即時變化。

結果發現蜂鳥會將身體核心的熱量輸送到鳥喙
  • 在 20°C 環境下,蜂鳥會將鳥喙加熱到比環境溫度高出至少 10°C。
  • 在 35°C 環境下,鳥喙的峰值溫度甚至接近其核心體溫,約 42°C。

除此之外,牠的體溫調節策略也會隨環境溫度而改變:
  • 在 20°C 時:個體間的差異顯著。有些鳥主要利用鳥喙作為散熱表面,有些則似乎更依賴腿部或腳部等其他機制。
  • 在 35°C 時:調節策略變得較為一致。由於鳥的體溫與環境的溫差變小,透過鳥喙表面被動散熱的效率降低,鳥類開始出現間歇性喘氣(panting)的行為,以加強蒸發冷卻。
安娜蜂鳥在棲息狀態下,會主動將其鳥喙作為生理調控的散熱器來調節體溫,並且這種體溫調節策略會隨著環境溫度的不同而改變。

總結


在過去兩百年間,都市擴張與棲地轉變對地球上許多鳥類產生負面影響,導致其族群數量下降。

不過,安娜蜂鳥則是例外,不僅沒有衰退,反而族群數量增加,並且地理活動範圍也大幅擴張,這使牠們不只要適應高度都市化的環境,還必須應對因活動範圍擴張而面臨更寒冷、更多樣化的氣候挑戰。

人為設置的蜂鳥餵食器促進蜂鳥往北移居,而人類人口的增長則促進牠們在南加州的原生範圍內的增長。

雖然尤加利樹在 19 世紀中期被廣泛種植於加州各地,並提供了豐富的花蜜來源,很可能是蜂鳥在 20 世紀初期範圍擴張的因素,不過對牠們的往北移居並沒有太大貢獻。

安娜蜂鳥為了適應新環境,以及更有效地從餵食器中吸取花蜜,其鳥喙的型態也因此演化。鳥喙因其內部佈滿血管,可以用來調節體溫,較大的鳥喙表面積有助於在炎熱氣候中散熱,以防止身體過熱,較小的表面積則有助於在寒冷氣候中保存身體的熱量。因此,為了適應寒冷氣候,鳥喙有變小的壓力;為了適應人工餵食器,鳥喙又有變長的壓力。

題外話


前同事是個賞鳥迷,他說有一個賞鳥的 App,是賞鳥界的交友軟體,因為可以看到附近有誰在賞鳥,有緣的話可能會發現「欸,怎麼每次賞鳥的時候他也在?」E 人就可以過去搭訕交朋友,所以他說賞鳥人都用那個當 dating app(誤)。


☕️ 如果你喜歡這篇內容,歡迎賞一杯咖啡。😊

合作邀約: nonproscience@gmail.com
📍 文稿:科普文、公司文、產業文等等
📍 諮詢:實驗設計、加拿大研究所、生科產業



Articles:

Bird feeders have caused a dramatic evolution of California hummingbirds | Science | AAAS


Publications:

NM Alexandre, FG Romero, SG English et al. Supplemental feeding as a driver of population expansion and morphological change in Anna's hummingbirds. 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5) DOI: 10.1111/gcb.70237










2025年9月30日 星期二

Google Trends 2025 年八月生技、醫藥熱門相關話題

2025 年八月,加拿大和美國在 Google Trends 上生技、醫藥相關的熱門話題和搜尋關鍵字有哪些?

▋加拿大


本月上榜最多次的搜尋關鍵字是 Oncolytics Biotech 和上個月也上榜的 AlphaSense 這兩家公司,後面三名為大麻公司 Cannara Biotech、加拿大生產學名藥的製藥公司 Sun Pharma,還有藥局 Pharmasave。

加拿大 2025_08 生技醫藥相關熱門搜尋

📍 Oncolytics Biotech: 雖然不是上榜前幾名,但是是上榜最多次的公司。他們主攻的癌症療法為溶瘤病毒(oncolytic virus) Pelareorep,透過靜脈注射送入體內後可使免疫細胞辨識和殺死癌細胞,也可和其他藥物或療法一起進行,包括化療、抗體藥和 CAR T 療法。

Pelareorep 的機制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透過溶瘤病毒殺死癌細胞,第二階段是引起免疫反應。Pelareorep 是使用 reovirus (Respiratory Enteric Orphan virus 的縮寫) 的 serotype 3 Dearing (T3D) 病毒株,reovirus 為 dsRNA 病毒,而這株病毒被發現偏好感染癌細胞勝於正常細胞。之前有研究顯示大量表達 cMyc, Sos 和 Ras 蛋白的細胞較容易被 T3D 病毒株感染,而癌細胞的 Ras 表現量較高。透過這個特性,Pelareorep 可以只感染表現較多 Ras 的癌細胞,並在癌細胞內複製繁殖,進而殺死癌細胞。

最近的新聞是它針對直腸癌(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mCRC)的三項第二期臨床試驗結果,皆顯示能延長患者的存活期,尤其是較難治的 KRAS 突變患者。

▫️ REO 022:針對 KRAS 突變的患者
  • Pelareorep 與標準化療(FOLFIRI + bevacizumab)一起使用後,觀察到顯著的存活效益。
  • 無惡化存活期 (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中位數達到 16.6個月,而標準療法的歷史數據為 5.7 個月(約為標準療法的 2.5 倍)。
  • 總存活期 (overall survival, OS):中位數達到 27.0 個月,而標準療法的歷史數據為 11.2 個月(同樣約為 2.5 倍)。
▫️ GOBLET 研究:pelareorep 與 atezolizumab 和 TAS-102 合併使用後的存活率比只接受TAS-102 治療的要高。

▫️ REO 022 & REO 013(轉譯研究):在患者的腫瘤中觀察到了病毒複製與免疫活化的跡象,包括樹突細胞的成熟與 CD8+ T 細胞的活化,顯示 pelareorep 確實能將mCRC 腫瘤轉變為對免疫反應更敏感、更適合接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的狀態。

另一個新聞是其股票於 2025 年8月從多倫多證券交易所(TSX)下市,但其在美國那斯達克(Nasdaq)的上市地位將不受影響。

📍 Edesa Biotech: 加拿大生技公司,主攻慢性免疫疾病,標靶蛋白以 CXCL10, TLR4 和 sPLA2 為主,大多是抗體藥。

📍 BioXcel Therapeutics Inc (NASDAQ: BTAI): 主打用他們的人工智慧平台 NovareAI 來加速神經性疾病的藥物開發,目前已上市的藥物是用來治療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的舌下片藥物 IGALMI® (dexmedetomidine),是一種 α2-ARs (alpha-2 adrenergic receptor) 促效劑,它原本的配方(BXCL501)目前正在進行用於治療阿茲海默症相關 agitation 的第三期臨床試驗。他們八月中時公布了今年 Q2 的財報,IGALMI 的銷售額少很多,可能是其股價下滑的原因。

📍 Jubilant Pharma: 根據其官網,業務分成三個部分:特殊醫療、CDMO 和學名藥。特殊醫療方面包括核子醫療(radiopharmaceuticals)和過敏療法,核子醫療的部分涵蓋核醫藥物和診斷。

▋美國


最近熱門搜尋除了還是有生技股之外,還多了兩個生技公司的 CEO,一位是 TC BioPharm 的 CEO Bryan Kobel 被 Uber 司機攻擊的影片瘋傳,目前他對該司機提告。另一位是紐澤西州生技公司 Azurity Pharmaceuticals 的行銷主管 Brian Baldari 於三月初清晨在高速公路上以約每小時 160 km 的車速逆向行駛,撞上前奧運選手 Edwin Borja 致其死亡,目前被起訴重過失殺人、駕車殺人等多項罪名。

📍 Trinity Biotech PLC: 愛爾蘭公司,主要做臨床診斷產品的,不過不只快篩,大多是用在 Western blot 和 EIA 等等。

📍 JH Biotech: 主要做農作物和牲畜相關產品,例如增加產量的肥料和動物營養品等等,

📍 Goddess Maintenance Company: 賣護髮產品的

📍 Kite Pharma: Gilead 的子公司,主要做細胞治療,目前已在市面上的產品為用於治療濾泡淋巴癌(follicular lymphoma)和大 B 細胞淋巴瘤(large B-cell lymphoma, LBCL)的 CAR T 細胞療法 YESCARTA (axicabtagene ciloleucel),以及用來治療被套細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 MCL)和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的 TECARTUS (brexucabtagene autoleucel)。除此之外,他們用來治療多種淋巴癌的 Anitocabtagene autoleucel 正在進行第三期臨床試驗。近期新聞是他們於八月中以 $350M 收購了生計公司 Interius BioTherapeutics 已拓展其體內 CAR T 細胞治療領域。

Interius BioTherapeutics 主要是利用 lentivirus 作為載體送進細胞,使其表現 CAR,其特色為:
  1. 表面帶有針對目標免疫細胞的 binder,用來把載體帶到目標細胞。
  2. Gen 2.1 Fusogen:表面帶有突變的 VSV G 蛋白表面帶有突變的 VSV G 蛋白,用來和目標細胞的細胞膜融合,讓裡面的 DNA 進入細胞。
  3. 用來把 CAR DNA 嵌入目標細胞的基因體,目的是讓目標細胞表現 CAR。
它們目前進入已進入第一期臨床試驗的 CAR T 療法是針對 B 細胞癌的 INT2104,其表面帶有 CD7+ binders,目標是表現 CD7 的 T 細胞和 NK 細胞,裡面裝的是針對 CD20 的 scFv 抗體基因,當載體進入 T 細胞和 NK 細胞後,會讓它們表現 anti-CD20 scFv,使其攻擊帶有 CD20 的淋巴癌 B 細胞。

美國 2025_08 生技醫藥相關熱門搜尋

📍 Revoderm Pharma: 雖然名字有 pharma,但是是賣護髮和皮膚保養品的。

📍 Pharma Nobis: 算是一家有百年歷史的公司,網站上沒寫產品有哪些,只有照片,看起來是做保健產品的。

📍 Belmar Pharma Solutions: 是做 503A 調製藥局。

📍 Quva Pharma: 是做 503B 調製藥局。

什麼是調製藥局?


根據 FD&C Act 的授權,調製藥局能針對個別患者的需求,製備量身訂製的藥物,例如特定劑量或更容易服用的劑型,提供商業藥局無法提供的客製化藥物。

誰可以調配調製藥物?


調製藥物通常在藥局中進行調配,聯邦法律規範了以下調配行為:
  • 由領有執照的藥師在州政府許可的藥局或聯邦機構中進行。
  • 由醫師進行。
  • 由領有執照的藥師在外包設施中或在其直接監督下進行。

為何部分患者需要調製藥品?


在某些情況下,患者無法使用 FDA 核准的藥物進行治療,這時就需要調製藥品(compounded drugs)。在醫院、診所和其他醫療機構中,當 FDA 核准的藥物在醫學上不適用於特定患者時,醫護人員會提供調製藥物,包括以下幾種情況:
  • 市售版本沒有適合的劑量。
  • 患者對乳糖或花生油等常見成分過敏。
  • 藥物只有藥丸劑型,但患者需要液體劑型。
  • 治療需要將多種藥物混合,並為患者特別調配。

當藥物短缺時,如果調製藥物符合聯邦法律詳述的特定條件,FDA 可能會允許調製藥局使用製造商提供的核准成分,來製造臨時的替代藥物,調製藥師(compounders)也可以調配 FDA 藥物短缺清單上的藥物版本。

調製藥品與學名藥有何不同?


學名藥與調製藥品(複合藥物)是完全不同的類別。
  • 學名藥是根據 FD&C Act,獲得 FDA 核准的原廠藥物版本,必須符合嚴格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純度標準,包括確立與原廠藥的治療等效性等。
  • 調製藥品則未經 FDA 核准,雖然由 FDA 核准的成分製成,但未經過相同的嚴格測試和法規審查。

調製藥物的風險有哪些?


調製藥物應僅用於醫療需求無法透過 FDA 核准藥物滿足的患者。不必要地使用調製藥物,可能會讓患者面臨潛在的嚴重健康風險。例如,不良的調配操作可能導致嚴重的藥物品質問題,如藥物汙染,或是藥物中活性成分過多或過少,這可能導致嚴重的患者傷害甚至死亡。



☕️ 如果你喜歡這篇內容,歡迎賞一杯咖啡。😊

合作邀約: nonproscience@gmail.com
📍文稿:科普文、公司文、產業文等等
📍諮詢:實驗設計、加拿大研究所、生科產業




References:

Compounding and the FDA: Questions and Answers

Cedars-Sinai Blog: Compounding Pharmacies: The Real Story











2025年9月24日 星期三

丞相,起風了!什麼言論最容易帶風向?

自新冠疫情開始以來,美國公共衛生和科學機構的公信力持續下降,尤其在共和黨支持者中,信任度下降特別明顯。

面對這種公信力危機,美國 CDC、HHS、FDA 和 NIH 等機構正在想要怎麼重建公眾信任,但是如果不清楚原因,也不好找到解決方法。

目前的共識是社交媒體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因為在現在的社會中,社群媒體已經不再只是朋友之間分享生活的地方,很多人都從社交平台上獲取新聞,追時事、動態,或是吸收知識,有的人甚至不同的平台有不同的用途,例如我自己的話 X 是用來看新聞,Threads 用來追台灣時事,臉書以朋友和看科技醫藥類新聞為主,IG 則是追一些 YTer 或日韓網紅、餐廳和旅遊相關。

不過也由於社群媒體的開放性、即時性,以及演算法的特性,各種批評、錯誤資訊和陰謀論等等都可以快速散播出去,以往只有傳統媒體或專家才能發聲,現在人人都有可能成為網紅,素人也可以因為一篇廢文在 Threads 上飄出去而一夜爆紅。

常在網路上混的人,可能注意到:

▫️ 網路上很容易有情緒:不管你的文字是怎麼描述的,帶不帶有情緒,有的人就是很容易把自己的情緒帶進去,回的東西也會把情緒放大。我自己最常看到的現象是替別人生氣或覺得委屈,有的文我怎麼看都覺得原 po 不帶情緒或不覺得自己委屈,下面一堆人替他生氣,然後留言就開始互吵。

▫️ 同溫層效應:演算法會根據你的喜好和互動,不斷推播你可能喜歡的內容,這導致我們更容易看到與自己觀點一致的資訊,形成同溫層。在同溫層內,對公共衛生機構的批評可能會被不斷強化,而對機構有利的資訊則可能被忽略。

▫️ 任何事都有人批評:不管是政府的宣導、公告,還是民間團體發起的活動,或是素人分享生活,都會有人批評。舉一個和美國新冠疫情時,CDC 的公信力危機,台灣也是,不管是防疫政策還是疫苗政策,都有人不滿和反對,近期一點的例子,大概就是大罷免。

如果有人注意到,對政府或團體的批評、攻擊或抹黑,大概可以分為幾種:
  • 針對他的專業能力:夠不夠專業?
  • 針對他的信用:可不可信任?之前是否有過背信棄義的行為?
  • 針對他的形象:人品、道德是否有問題?是否言行不一?
  • 針對他的背景:是否有財團、政黨撐腰?

哪一種的攻擊的殺傷力最大?

之前的研究發現

  • 誠信 vs. 專業能力:雖然有理論認為攻擊機構的誠信(integrity)會比攻擊其專業能力(competence)更能傷害其公信力,但實驗證據相互矛盾:有些研究支持此論點,有些則發現沒有效果,甚至有研究發現攻擊專業能力的傷害反而更大。
  • 形象:有研究顯示攻擊他人的誠信,可能會讓攻擊的人顯得更具道德高度,也就是道德作秀(moral grandstanding),但也有研究顯示,這會讓攻擊者被認為是霸凌者。
  • 黨派因素:大家更傾向於相信和自己立場一致的資訊,但還需釐清信任和不同批評之間的交互作用。

研究缺口

  • 缺乏針對性:現有的研究大多不是在公共衛生與科學機構的背景下進行的。
  • 缺乏真實世界情境:缺乏同時存在攻擊與反擊資訊環境中的研究,而這其實更貼近社群媒體的環境。
  • 之前研究的局限性:雖然也發現帶有道德或情緒性內容的貼文更容易被分享,但這些研究幾乎完全是基於觀察性的相關分析。

不同類型的批評如何影響公眾信任,之前的研究發現彼此矛盾,而且也無法釐清「內容 → 情緒 → 互動」這個完整的因果鏈。

研究目的


隨著人們越來越依賴從社交媒體中獲得新聞和各種資訊,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批評公共機構的內容也隨之增加,包括從善意的糾正或是惡次散佈錯誤信息、虛假信息或陰謀論。

這篇研究主要想知道攻擊公衛機構的「專業能力不足」和攻擊其「信用不佳」,哪一種說法對公眾信任的打擊更大?而攻擊誠信的言論中,黨派性指控和非黨派性指控的效果又有何不同?

這篇研究的作者認為攻擊公衛機構誠信的言論會比攻擊其專業能力更能激發民眾的憤怒感,也就是道德義憤(moral outrage)。人類似乎更會因為道德議題帶入自己的情緒,進而轉化成在社群平台中進行互動,而這篇研究中:
  • 分析了矛盾陳述(contradictions)和破壞信任敘事(trust-undermining narratives)如何影響公眾對公共衛生機構的信任。
  • 比較攻擊機構誠信和能力對機構可信度會有怎樣不同的影響
  • 探討黨派立場如何影響民眾接受資訊上的矛盾之處。

道德義憤假說:心理學文獻顯示當人們目睹道德越軌(moral transgressions)行為時,會產生憤怒的情緒。

社交媒體上的批評模式


社交媒體上的機構批評模式包括矛盾陳述(contradicting statement)和信任破壞敘事(trust-undermining narrative),其理論框架為:

批評 = 矛盾陳述 ± 破壞信任的敘事

Criticism = Contradiction ± Trust-Undermining Narrative

◻️ 矛盾陳述(Contradiction):指直接反駁機構主張或建議的言論,例如:CDC 的建議與最新科學證據不符。

◻️ 破壞信任的敘事 (Trust-Undermining Narrative):也就是除了反駁,還進一步解釋為何該機構是錯的,進而攻擊其可信度。
  • 攻擊專業能力:非道德相關,主要質疑機構是否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識、能力或資源,例如:將黨派利益置於公眾利益之上,指控機構受特定黨派利益影響。
  • 攻擊誠信:道德相關,質疑機構的道德原則、誠信或動機、意圖,例如:將製藥業利益置於公眾利益之上,指控機構受藥廠利益等非黨派因素影響。

實驗方式


主要是透過線上調查,受試者為近 7000 名的美國成年人,隨機分成兩組:AHRQ 和 CDC。這些受試者會看到一則模擬的社群貼文,內容是某位「匿名用戶」對一則關於「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篩檢」的公衛建議發表評論。

會選擇這個主題是因為較為中立,可避免受訪者將內容與疫情聯想在一起,加上美國 USPSTF 最近公佈沒有足夠證據支持或反對這項建議,不管信或不信,都不會有太大影響。

◻️ AHRQ (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 Quality):3,389 人,因為知道的人較少,比較沒有預設立場,可以用來了解最開始是怎麼喪失公信力的。

◻️ CDC:3,411 人,幾乎大家都知道,而且大概對其已有預設立場,可以用來了解在既有政治化背景下,各種批評對其公信力的影響。

什麼言論最容易帶風向?

1. 不同類型的批評
  • 對照組:僅是提醒大眾注意該公衛建議。
  • 無敘事批評組:僅是反駁該建議的真實性,沒給反駁的原因。
  • 專業能力攻擊組:反駁建議,並將其歸咎於該機構能力不足。
  • 非黨派誠信攻擊組:反駁建議,並將其歸因於該機構受「藥廠利益」等非黨派因素影響。
  • 黨派誠信攻擊組:反駁建議,並將其歸因於該機構受「黨派利益」影響。
    • 如果是共和黨人:會看到一個批評版本,聲稱 AHRQ/CDC 不值得信任,因為它們有親民主黨的偏見。
    • 如果是民主黨人:會看到一個批評版本,聲稱 AHRQ/CDC 不值得信任,因為他們有親共和黨的偏見。

2. 階段一測量:參與者在看完第一則貼文後,需回報他們對該機構的信任度、情緒反應,以及社群媒體互動偏好。
  • 對公衛機構的看法:對該機構的建議真實性、總體可信度、誠實度與意圖的評價。
  • 對批評者(匿名用戶)的看法:對該批評言論的真實性,以及對該匿名用戶本人的可信度、誠實度與意圖的評價。
  • 情緒反應:參與者被激發的情緒,包括憤怒、擔憂、驚訝、幽默等。
  • 社群媒體互動偏好:參與者想要對該批評貼文採取的行動,如下投票 vs. 讚、檢舉 vs. 分享、封鎖 vs. 追蹤。

3. 階段二測量:參與者會看到一則由公衛機構發布的、格式化的反駁貼文,並再次回報他們的反應。

4. 階段三測量:在實驗結束時
  • 測量行為意圖:詢問參與者之後是否會遵循實驗中所討論的健康建議。
  • 測量外溢效應(Spillover Effects):為了評估影響是否擴散,還會詢問他們之後是否會遵循其他的健康建議,例如 C 肝篩檢、新冠疫苗等等,以及他們對其他政府機構和聯邦政府整體的信任度。

研究結果


攻擊誠信的言論對公信力的損害最大


任何形式的社群媒體批評都會嚴重損害大眾對衛生機構的信任,其中又以攻擊其誠信的言論最具殺傷力,而且官方發布的反駁內容只能稍微提升大眾對它的信任度。

1. 所有類型的批評都有害:無論是哪種類型的批評,哪怕只是簡單地反駁其建議,都會大幅地降低民眾對公衛機構的信任度及其建議的真實性。有趣的是雖然民眾同時也對匿名批評者抱持懷疑態度,但對公衛機構的信任度還是降低了。

2. 官方反駁的效果有限:公衛機構發布的官方反駁內容只能稍微挽回這些負面影響。雖然看了官方的反駁,但因為批評言論而降低的信任感仍低於沒看評論的群體,表示官方反駁的效果有限。

3. 攻擊誠信的傷害最大:攻擊機構誠信的言論比單純反駁或攻擊其專業能力的言論造成的信任損害更大,不管是基於黨派利益或非黨派利益的指控。

4. 行為影響:所有類型的批評都降低了民眾遵循該項健康建議的意願。

5. 外溢效應:對特定議題的批評並沒有影響民眾遵循其他類的健康建議的意願,其他該做的檢驗還是會願意做。

引起憤怒情緒是關鍵


在社群媒體上,攻擊公衛機構誠信問題的言論比攻擊其專業能力更能引起憤怒的情緒,也許是為什麼攻擊誠信的殺傷力更大,傳播更廣。

1. 誠信攻擊引發劇烈憤怒:比起攻擊專業能力,攻擊誠信的言論更能引起憤怒的情緒。而在誠信攻擊中,「黨派性」誠信攻擊所引發的憤怒感又略高於「非黨派性」誠信攻擊。

2. 擔憂情緒也增加,但程度較輕:誠信攻擊同樣也會增加民眾的擔憂情緒,但其效果遠不如引發憤怒的效果那麼顯著。

3. 其他情緒未受顯著影響:對於驚訝(surprise) 和幽默(humor)等其他情緒,則沒有觀察到顯著的影響。

4. 官方反駁對情緒影響不大:在參與者看到官方的反駁內容後,基本上就沒什麼情緒上的差別。

5. 情緒反應無黨派差異:共和黨與民主黨支持者在面對這些批評時,情緒上的反應並沒有什麼差別。

攻擊公衛機構誠信的言論之所以殺傷力很大,是因為它能夠有效引起人類的道德義憤(moral outrage),激起強烈的憤怒情緒,也是為什麼這類言論比單純質疑專業能力的言論更具煽動力。

憤怒更能促進社群互動


因為攻擊公衛機構誠信的言論能引起憤怒情緒,使讀者更願意在社群平台上轉發、按讚或評論,這些互動進而促使這些言論被散播地更廣。

1. 誠信攻擊能促使社群互動:實驗結果顯示比起攻擊專業能力,攻擊誠信的言論更能引發讀者互動,例如轉發或留言。

2. 黨派差異只在高度政治化的情境中出現:黨派差異只在針對高度政治化的 CDC 時才出現,誠信攻擊會使民主黨人更傾向於與「批評 CDC 的貼文」互動,而共和黨人則更傾向於「不理會 CDC 的反駁貼文」。

3. 憤怒情緒是關鍵:民眾之所以會更願意在社群平台上戶度,是因為誠信攻擊所引發的憤怒情緒,憤怒是轉化為互動行為的因素。

4. 互動分析:誠信攻擊會讓讀者更傾向於對公衛機構的反駁貼文進行負面互動,像是檢舉和封鎖,而這些互動是有黨派差異的,例如在 CDC 的情境下,民主黨人更傾向對批評貼文進行負面互動,共和黨人則更傾向對 CDC 的反駁進行負面互動。

結論


雖然任何社群媒體上的批評都會損害公眾對衛生機構的信任,但因為攻擊誠信的言論可以引發憤怒情緒,增加大家在社群上轉發、評論的意願,加上演算法的催化,更助長了傳播與政治極化。

◻️ 傳播鏈:誠信攻擊 → 憤怒 → 互動 → 演算法放大 → 同溫層極化

作者建議公衛機構應:
  1. 持續反駁:應繼續對批評提出反駁,因為它部分有效且不會引起反效果(backfire effect)
  2. 提升媒體素養:讓公眾意識到有人會策略性地利用「道德義憤」敘事來操縱輿論
  3. 提高自身透明度:盡力清除任何可能被解讀為誠信受損的結構性或程序性問題(如利益衝突)

除此之外,最好也避免由上而下的內容審查,並盡可能的打破同溫層,平台應考慮讓使用者能接觸到和自己立場不一樣的內容,促進雙方的溝通。



Articles:

Social media attacks on public health agencies are eroding trust | Science | AAAS


Publications:

JY Lee. The effects of social media criticism against public health institutions on trust, emotions, and social media engagement. PNAS (2025) DOI: 10.1073/pnas.2422890122










2025年9月3日 星期三

Google Trends 2025 年七月生技、醫藥熱門相關話題

2025 年七月,加拿大和美國在 Google Trends 上生技、醫藥相關的熱門話題和搜尋關鍵字有哪些?

▋加拿大


因為這個月沒太多新發現的公司,所以改個格式介紹。

Google Trends 202507

📍 AlphaSense: 生成式 AI 工具,感覺跟 Gemini Deep Research 很像,因為申請帳號需輸入電話號碼就沒用,不知道和 Gemini 比如何,但它的 demo 看起來是用 Gemini Deep Research。

📍 StockTwits: 涵蓋各種投資資訊的社群平台,介面跟 X 很像,不過旁邊多了一欄股市跑馬燈,新聞也都是投資相關新聞。

📍 Ori Biotech: 主要是做細胞療法的 CMO,主要產品是用來 scale up 細胞培養的 IRO®,結合他們的 OriConnect™ System 將培養細胞, transduction, expansion 到 harvest 整個過程自動化,可應用在 CAR-T, TIL, TCR-T, NK 和 CD34+。

📍 AbCellera: 最近的新聞應該是 Q2 的財報出來後,股價上升了一些

📍 MEI Pharma: 主攻癌症治療,目前線上的藥物為口服的 CDK9 抑制劑 Voruciclib,正在進行第一期臨床試驗。

📍 Piramal Pharma Ltd: 是一家印度的 CDMO。

📍 Evoke Pharma Inc: 主要產品是用來緩減糖尿變患者胃輕癱(gastroparesis)的鼻噴劑 GIMOTI® (metoclopramide),透過鼻腔把藥物 metoclopramide 送入體內,藉以繞過腸胃道。胃輕癱是指未無法蠕動或乳動緩慢,無法把食物送進大腸,導致食物在胃中停留過久,目前唯一的治療藥物是 metoclopramide (Reglan®)。

📍 Oxygen Pharma: 加拿大保健食品公司

📍 Williams Pharmalogistics: 位於魁北克,做藥品物流的公司。

▋美國


生技業還是慘淡,但是搜尋生技股的卻還是很多。😂

📍 Diversified Biotech: 賣實驗室消耗品的公司

📍 Loop Biotech: 荷蘭生技公司,搜尋關鍵字是 Loop Biotech coffin,想說蛤是賣棺材的生技公司嘛?原來是賣用蘑菇菌絲體(mycelium)做成的棺材,也太酷了吧?!



📍 Coriolis Pharma: 幫生技公司做藥物配方和商業化,項目涵蓋抗體藥、重組蛋白、胜肽、基因和細胞治療、病毒載體和疫苗等等。

📍 Kairos Pharma: 2013 年時從 Cedars-Sinai Medical Center 技轉出來的生技公司,2021 年時和 Enviro Therapeutics 合併,主攻癌症免疫療法,除了抗體要外,還有針對 T 細胞功能的小分子藥物,目前進入第二期臨床試驗的為用來治療攝護腺癌,針對 CD105 的抗體藥 ENV 105,該藥目前也在進行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第一期臨床試驗。七月中時因為第二期臨床試驗結果不錯,股價漲了一些。

📍 Krka Pharmaceutical: 這應該是第一個聽過位在斯洛維尼亞(Slovenia)的藥廠,主要是做學名藥,而且根據維基百科,這家公司還不小,成立於 1954 年,也有 71 年的歷史了,截至 2023 年底也有超過一萬多位員工。

📍 MT Pharma: 搜尋關鍵字是 MT Pharma,咕狗才發現其實是 Mitsubishi Tanabe Pharma,也就是田辺三菱製薬。

📍 Alamo Pharma services: 2019 年的時候被 EVERSANA 買下,所以沒有自己的網頁,只剩下 LinkedIn 的頁面。Eversana 本身是做藥品商業化的,協助藥品或療法上市。



☕️ 如果你喜歡這篇內容,歡迎賞一杯咖啡。😊

合作邀約: nonproscience@gmail.com
📍文稿:科普文、公司文、產業文等等
📍諮詢:實驗設計、加拿大研究所、生科產業











2025年9月1日 星期一

AstraZeneca 的新型高血壓藥 baxdrostat

AstraZeneca 的高血壓新藥 baxdrostat 在其第三期臨床試驗中表現不錯,患者在使用後血壓有顯著的降低。

🧠 調節血壓的 RAAS 醛固酮系統


血壓是由 RAAS (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系統所調控的,由名稱可知其三個要素為腎素、血管收縮素和醛固酮。

當血壓下降的時候,腎臟就會分泌腎素(renin)到血中,腎素會把肝臟製造的血管收縮素(angiotensinogen)切割成沒有活性的 Angiotensin I,之後 AGI 會再被肺製造的 ACE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切割成有活性的賀爾蒙 Angiotensin II。AGII 會使小動脈血管收縮,導致血壓升高,同時也會刺激腎上腺(adrenal glands)分泌醛固酮和腦下垂體(pituitary gland)分泌加壓素(vasopressin),又稱抗利尿激素(ADH, antidiuretic hormone)。醛固酮和 ADH 會告訴腎臟保留鈉,和把鉀透過尿液排出去。血中的鈉會促使水分被保留下來,導致血液的體積就會增加,進而導致高血壓。

RAAS

💊 Baxdrostat


該藥是 AZ 之前以 13 億美元收購 CinCor Pharma 而獲得的,為醛固酮合成酶抑制劑(aldosterone synthase inhibitor),是透過抑制調節血壓的賀爾蒙醛固酮(aldosterone)的產生來達到降血壓的效果。

該藥不同於其他降血壓藥不同的地方在於其選擇性,它可以精準地抑制生成醛固酮的酵素 CYP11B2,而影響到合成皮質醇(cortisol)的酵素 CYP11B1,因此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

降血壓藥

💊 第三期臨床試驗(BaxHTN)


該試驗為期 12 個禮拜,受試者為 796 位坐姿收縮壓(seated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介於 140-170 mm Hg 之間的高血壓患者,雖然已固定服用兩種以上的高血壓藥物(包含利尿劑),但血壓仍未降到標準值。

在為期兩週的安慰劑試驗期後,他們將收縮壓仍高於 135 mm Hg 的患者隨機分配成三組,讓他們在 12 週內,除了每日服用降膽固醇的藥物 statin,也同時:
  1. 每日口服一次 1 mg Baxdrostat(264 人)
  2. 每日口服一次 2 mg Baxdrostat(266 人)/li>
  3. 每日口服一次安慰劑(264 人)

十二個禮拜後,與安慰劑相比,服用 baxdrostat 的患者,其收縮壓比安慰劑組要降低了許多。

  • 1 mg Baxdrostat:多降了 8.7 mm Hg
  • 2 mg Baxdrostat:多降了 9.8 mm Hg

好奇問一下,大家家裡都有血壓計,固定每天量血壓嗎?

我爸媽是有固定在量血壓,但跟我年紀差不多的,好像沒有人每天量血壓,我自己是回我爸媽家時,會被叫去量一下血壓,然後有天一量發現⋯⋯ 哎呀,不得了啊啊啊~ 😂


News:
AstraZeneca’s $1.3B hypertension med bet pays off with ph. 3 win

Baxdrostat demonstrat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nd clinically meaningful reduction i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in patients with hard-to-control hypertension in the BaxHTN Phase III trial


Publications:

JM Flack, M Azizi, JM Brown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Baxdrostat in Uncontrolled and Resistant Hypertension. N Engl J Med (2025) DOI: 10.1056/NEJMoa2507109










2025年8月25日 星期一

曾經引領風潮的基因檢測公司 23andMe 為什麼會破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用過 23&Me 的基因檢測?檢測結果跟自己預期的一樣嗎?我個人是沒有啦~ 印象中沒試的原因好像是當時它檢測的基因沒有我好奇的,而且不能下載 raw data。其實我也只是想知道自己是 APOE3 還是 APOE4 而已,而且現在可以下載 raw data。

不過,當時眾人矚目,討論度超高的基因檢測公司,為什麼現在會落到破產、需要把基因資料庫賣給別人的處境呢?

這篇刊在 Nature 的文章分析了該公司的財報,認為並非是因為基因檢測技術成本過高,而是商業模式有問題。

▋23andMe 的歷史


23andMe 是於 2006 年時,由 Anne Wojcicki, Linda Avey 和 Paul Cusenza 所成立,23 是指人類的 23 對染色體。2007 年時,獲得估狗 $3.9M 美元的投資,並且因他和估狗創辦人 Sergey Brin 的婚姻而知名度大增,同時該年年底也上市了它的第一個產品,就是用口水就可以做的基因檢測,讓消費者可以用可負擔的價格了解自己的祖源、健康風險和特質,也讓 DNA 檢測不再遙不可及。

不過,2013 年十一月時,23andMe 收到 FDA 的警告性,表示他們的健康風險報告已經算是醫療行為,可能會讓消費者在看了之後以為自己可以解讀結果,而不尋求專業的醫療諮詢,加上如果準確性不足,甚至可能會耽誤治療,因此必須經過 FDA 的審核才能販賣。

23andMe 收到警告信後,停止了有關健康風險報告的服務,只保留了祖源分析和性狀特徵等非醫療相關的服務,這對當時高度依賴健康報告的商業模式來說是個很大的打擊,公司營收大幅下滑。

之後,23andMe 積極與 FDA 溝通,並提交了大量的數據與報告,終於在 2015 年獲得了 FDA 的批准可以重新銷售部分健康風險報告。他們將服務以「健康 + 祖源」套組的方式銷售,並且在報告中加入了更多的解釋和免責聲明,強調報告僅供參考,不能替代醫生的專業診斷。

2021 年,23andMe 透過與 SPAC (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 合併的方式上市,讓公司的估值一度達到 35 億美元的高峰。不過,雖然 23andMe 擁有龐大的用戶基因資料庫,但一直沒找到可以持續盈利的商業模式。

因為無法賺錢,23andMe 在 2023 年時開始裁員。到了 2024 年,23andMe 的股價從數十美元跌至不到 1 美元,面臨被紐約證券交易所下市的風險。

2025 年三月,23andMe 申請破產,而他們的基因資料庫該何去何從?用戶也在考慮要不要刪除自己的帳戶。

2025 年六月,23andMe 決定賣給 Anne Wojcicki 所有的非營利機構 TTAM Research Institute。

▋DTC 基因檢測的商業模式


DTC (direct-to-consumer) 是指繞過傳統醫療機構,直接向消費者銷售基因檢測套組的商業模式。其初衷是使基因資料普及化,讓個人基因資訊變得容易取得且價格實惠,使人們可以更加了解自身的健康風險與祖先 😆。

此模式初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檢測價格從 $999 美元降至 $99 美元,使其 DNA 分析套組成為熱門消費品。

但是!基因不會變,大家只需要購買和檢測一次就好了,並不會反覆購買,無法有回頭客。

▋23andMe 失敗的原因


該公司失敗的原因主要有幾個:基因檢測為一次性商品,因此競爭激烈,為了應對激烈的競爭,花了過多的資金在獲取客源,加上將基因資料變現的策略失敗。

▍技術成本並非根本問題


分析顯示 23andMe 每售出一個約 174 美元的檢測套組,其生產與運送的直接成本約為 $100 美元,毛利率高達 42%,與蘋果、亞馬遜等科技公司相當,證明其技術本身具有成本效益。

▍一次性消費的市場困境


每個人的基因基本上是不會改變的,因此大多數客戶一生只會購買一次基因檢測。每賣出一份,市場上就少一位潛在客戶,市場規模只會越做越小,導致獲客競爭異常激烈。

自 2021 年上市以來,23andMe 雖然花了超過 $350M 美元在行銷上,但是只增加了 390 萬名客戶。



▍真正的致命傷是獲客成本


公司將超過 40% 的營收用於市場行銷,平均獲取一位新客戶的成本高達 $75 美元。

然而,其每套基因檢測套組賣得的 $174 在扣除約 $100 的生產成本後,毛利只剩下 $74 美元。也就是說,他們基本上是虧本獲取客戶的($74 毛利 - $75 行銷成本 = -$1)。



▍多元化營收策略失敗


📍 健康報告訂閱制:他們嘗試透過提供持續更新的健康報告來吸引用戶訂閱,但這項服務的產品與市場契合度(product–market fit)很有限,有些客戶是沖著一次性消費而買的,當需要持續訂閱來查閱自己的健康報告,就可能會惹惱消費者。網絡上有的消費者說他是直接下載整個基因資料,然後用其他的免費分析服務。

有用過 23&Me,而且現在還有帳號的,可以到這裡下載自己的 DNA 原始檔:How to download 23andMe DNA Data - Genomelink

(這部分我不太了解它的訂閱制是怎麼運作的,官網是寫如果停止訂閱,會無法看到 Premium 的健康報告,但網路上說這是可以下載的,也就是說我可以訂一個月,把報告都下載完後就退訂,不是嘛?怎麼想都覺得沒必要訂閱啊!還是它每個月都會新增一個基因的分析?)

到 2022 年時,訂閱服務的收入不到總營收的 5%,後來訂閱人數甚至開始下降。

個人認為,基因檢測如果不結合醫療,很難讓用戶有進一步的消費。當消費者在沒有醫生指導的情況下,自己看到一份充滿術語和機率的報告時,會覺得所以咧?這是什麼意思?

如果報告顯示沒有治病的基因,大家應該也會覺得那就這樣吧!所以不需要在生活習慣和飲食上特別做什麼改變,很難讓覺得需要繼續付費來獲得其他資訊。

如果要結合醫療,進一步提供健康相關的分析服務,就會被視為一種醫療檢測,需要獲得美國 FDA 的批准,但這就像藥物審批一樣,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金錢進行臨床試驗,成本極高。

📍 遠距醫療服務 (Telehealth):即使擁有超過 1550 萬的龐大客戶基礎,其遠距醫療服務在 2024 年第四季度也只創造了 600 萬美元的收入(平均每位客戶不到 40 美分),且收入還在下降。

📍 將基因數據用於藥物研發:雖然在 2018 年與 GSK 簽訂了 3 億美元的協議,但自 2023 年底以來,大部分季度的研究收入都不到 200 萬美元。

除此之外,基因數據價值大幅下降。2012 年 Amgen 收購 deCODE genetics 時,平均每位用戶數據價值約 $3,000 美元,而現在 Regeneron 提議收購 23andMe,平均每位用戶數據價值僅約 $17 美元。

另外,DTC 數據庫存在偏誤,例如會花錢做基因檢測的人大多為健康、富裕的特定族群。

▋總結


DTC 基因檢測商業模式不可行的原因主要在於個人基因是一次性商品,加上他們無法自己提供分析服務,客戶就算之後想知道其它的分析,還是要找醫生,如果無法跟臨床對接,很難賺到這一塊。

目前唯一可持續的模式似乎是用來幫你找祖先或失散的,例如 Ancestry,透過 DNA 檢測來進行訂閱制家譜查詢服務,不過也只是附加的產品,畢竟會想要這種服務的可能是小眾?例如我就不會有興趣,除非發現祖先有可能是名人之類的。



Reference:

Anatomy of the 23andMe fall and implications for consumer genomics | Nature Biotechnology










2025年7月28日 星期一

Google Trends 2025 年六月生技、醫藥熱門相關話題

2025 年六月,加拿大和美國在 Google Trends 上生技、醫藥相關的熱門話題和搜尋關鍵字中出現有趣的公司比較少,反而較多跟股票和 AI 有關的公司,哦還有印度公司。

▋加拿大


莫名出現不少電腦軟硬體相關公司的搜尋,包括 Alphabet/Google, NVIDIA, AMD 和微軟等等,還有加拿大藥局,例如 Rexall 和 Pharmasave。

除此之外,Rimworld Biotech 和 Oncolytics Biotech 等等幾家公司也持續上榜呱狗搜尋。

▍生技相關熱門話題


📍 NVIDIA: 台灣人大概都知道 NVIDIA,不過最近它有什麼和 biotech 有關的新聞嗎?估了一下發現兩則新聞,一個是 J&J, Amazon AWS 和 NVIDIA 合作贊助 Polyphonic AI Fund for Surgery 計畫,得獎者最高可獲得 $100,000 經費。

申請網頁:QuickFire Challenges

另一個新聞是它和生技公司 Cure51 的合作,該公司是法國生技公司,主攻癌症生存者的基因分析,想找出基因中讓他們存活下來的秘密,因此需要建立大量的資料庫和 GPU 來分析這些數據。

2025_06 加拿大 生技熱門話題

▍生技相關熱門搜尋關鍵字


這個月好多關於生技股的搜尋 😂

📍 Fortress Biotech: 這家公司沒有自己研發藥物,而是和其他公司合作幫他們將藥物上市,或是收購其他公司的藥物,也因此並沒有什麼特定領域,它覺得哪個藥有潛力就買哪個藥。

📍 Rossari Biotech: 印度化學公司,範圍很廣,包括香皂、染料和布料等等,還有寵物和牲畜類營養產品。是說為什麼這陣子那麼多印度公司的搜尋啊?

📍 IO Biotech: 專攻癌症疫苗,其核心技術為 T-win® 疫苗平台,用來把癌症抗原,例如 arginase-1, PD-L1 和 ID01 的胜肽送進體內,APCs (antigen-presenting cells) 吸收後會表現在細胞表面,用來活化免疫細胞,使它們可以殺死表現這些蛋白的癌細胞,目前它們用來治療皮膚癌的 Cylembio® 已進入第三期臨床試驗。

2025_06 加拿大 生技熱門關鍵字

▍醫藥相關熱門話題


📍 Titan Company Ltd: 又是一家印度公司,在它們的官網自我介紹為是間 lifestyle 公司,旗下品牌眾多,有賣珠寶和時尚品等等的。

📍 Legacy Pharma: 美國小分子製藥公司,最近的新聞是它收購了 InterMune。

📍 Verona Pharma: 小分子製藥公司,目前已上市的藥物是 2024 年獲得 FDA 許可,用來治療慢性呼吸道疾病(COPD,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的 Ohtuvayre™ (ensifentrine),為 PDE3 (phosphodiesterase 3) 和 PDE4 抑制劑。最近的新聞 Merck 以約 $10B 鎂的價格收購該公司。

📍 Reve Pharma: 印度製藥公司(又是印度?!)

📍 Aurobindo Pharma: 印度製藥公司(又又又是印度,到底為什麼?!)

📍 Pharma Medica Research: 加拿大多倫多的 CRO

📍 MSH PHARMA: 加拿大魁北克的 CDMO,主要生產的產品包括栓劑、陰道栓劑(vaginal ovules)、各種非無菌液體,以及管制藥物。

2025_06 加拿大 醫藥熱門話題

▍醫藥相關熱門搜尋關鍵字


📍Nova Pharma: 加拿大魁北克的保健品公司,包括減重、增肌、維他命和膠原蛋白等等。

📍 Pur-Pharma: 保健品公司,一樣賣減重、增肌等等的產品,還有注射型賀爾蒙。

📍 Sun Pharma: 加拿大製藥公司,主要是生產學名藥。

2025_06 加拿大 醫藥熱門關鍵字

▋美國


除了生技股的搜尋,其次就是AI 相關的關鍵字,例如 Perplexity AI。

▍生技相關熱門話題


📍 Moleculin Biotech: 專攻癌症和病毒相關疾病的小分子生技公司,目前進入第三期臨床試驗的藥物為用來治療血癌(AML)的次世代抗生素 Annamycin。

📍 Calico Life Sciences: 專攻抗老,不過他們正在進行臨床試驗的三個藥物是用來治療腎臟病、腦部疾病和癌症。

2025_06 美國 生技熱門話題

▍生技相關熱門搜尋關鍵字


📍 Paragon Biotech: 官網的業務沒寫很清楚,看起來是顧問公司,協助其他公司進入臨床試驗、財務管理和法規等等。

📍 Bachem: 專門生產 oligonucleotides 和胜肽的 CDMO

📍 Kibow Biotech: 保健品公司

📍 Caris Life Sciences: 看起來是一個做臨床檢驗的公司,大概是類似加拿大的 Life Labs?

2025_06 美國 生技熱門關鍵字

▍醫藥相關熱門話題


密西根州檢察長 Dana Nessel 近日宣布,全美所有 55 個符合資格的州及屬地均已同意簽署一項與普度製藥(Purdue Pharma)及其所有者 Sackler 家族達成的 74 億美元和解協議。

Sackler 家族所有的普度製藥是止痛藥始康定(OxyContin)的製造商,它當初在販售時宣稱這個藥比其他鴉片類止痛藥安全,比較不容易上癮,結果造成美國的鴉片危機(opioid crisis)。

2007 年時普度製藥高層承認不實宣稱藥物的安全性,公司因此收到數千起訴訟,之後 Sackler 家族成員開始轉移公司資產,並於 2019 年的時候為公司申請破產,在申請過程中提出以返還 43 億美元換取該家族成員之後不用給予相關索賠的司法命令,去年十月遭最高法院駁回。

最近宣判的這個和解金額大部分將在頭三年內支,Sackler 家族將支付 15 億美元,普度製藥則將在第一筆支付 9 億美元,並在隨後三年內陸續支付剩餘款項。

這些資金將直接用於各社區的成癮治療、預防及康復工作。

2025_06 美國 醫藥熱門話題

▍醫藥相關熱門搜尋關鍵字


Nifty 50 — 不只印度公司,連印度股市都上估狗搜尋。😂

📍 Liminatus Pharma: 主攻癌症免疫相關,目前研發中主要的藥物是針對 CD47 的抗體,其股價在六月中從 $5 左右漲到約 $25。

📍 Eolo Pharma: 專攻減重和內分泌疾病的生技公司,目前線上的藥物只有小分子口服藥物 SANA (salicylic acid nitroalkene),目前正在第一期臨床試驗階段。

📍 Innate Pharma: 主攻癌症的免疫療法是透過三種抗體:針對自然殺手細胞的多特異性 NK Cell Engagers, ADC 和單株抗體。其中 NK Cell Engagers 是透過他們的 ANKET® (Antibody-based NK cell Engager Therapeutics) 平台找出的,針對 NK 細胞上的 NKp46 和癌細胞抗原,可透過和 NKp46,以其癌細胞抗原結合,將兩者拉在一起。

📍 Avalyn Pharma: 主攻呼吸道疾病的小分子藥物,包括肺纖維化(pulmonary fibrosis)和間質性肺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s),其用來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IPF)的藥物 AP01 目前正在第二期臨床試驗,該藥為 pirfenidone,有抗發炎和抗氧化的作用,但機制並不清楚。

📍 Athira Pharma: 主攻神經性疾病的小分子藥物,包括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和失智症等等,其中進入第 2/3 期臨床試驗的為用來治療阿茲海默症和帕金森氏症的 Fosgonimeton,該藥可以促進生長激素 HGF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2025_06 美國 醫藥熱門關鍵字



☕️ 如果你喜歡這篇內容,歡迎賞一杯咖啡。😊

合作邀約: nonproscience@gmail.com
📍文稿:科普文、公司文、產業文等等
📍諮詢:實驗設計、加拿大研究所、生科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