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HHV-6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HHV-6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年12月26日 星期四

阿茲海默症真的和皰疹病毒有關嗎?

造成阿茲海默症的原因至今不明,目前比較讓大家認可的原因是 Aβ 和 tau 堆積造成腦細胞死亡,不過是是什麼導致這兩個蛋白堆積呢?之前有個說法引起關注,就是微生物(microbe) -- 例如病毒或細菌感染 -- 引起免疫發炎反應,然後引發 Aβ 堆積,因此之前也有團隊是研究抗發炎藥物是否可減緩阿茲海默症。

舊文:抗發炎藥物似可預防阿茲海默症

讓人關注的微生物之一是皰疹病毒(herpesviruses),去年有兩篇研究顯示阿茲海默症可能是因為 HHV-6A 和 HHV-7 造成的,過世病患的腦部檢測出 HHV-6A 和 HHV-7 的基因;另外,在老鼠實驗中也發現受到 HSV-1 感染的老鼠,腦部很快就出現 Aβ 堆積,但存活率比較高,可能是因為 Aβ 降低了腦炎發生的機率。

舊文:皰疹病毒和阿茲海默症的關係

有趣的是 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 (BCM) 這個月發表了一篇評論在 Neuron,表示他們重新分析了那篇研究(Readhead et al, Neuron 2018)後發現,雖然原論文得到的 p-value 似乎顯示 significant,但他們在試過不同參數後,並無法的到相同的結論,患者腦中皰疹病毒的 RNA 或 DNA 量和疾病並沒有太大關係。作者在這篇評論中說,他們會重新分析是因為數據本身看不出來有明顯的關聯性,但原論文分析後的 p-value 顯示有顯著差異,所以想弄清楚是怎麼回事。作者表示雖然研究很常用並且依賴 p-value 來表示相關性和重要性,但完全依賴並相信 p-value 可能會引出錯誤結論,數據分析應該要更小心。

原論文作者 Readhead et al 也對被質疑的地方做出解釋,並且表示他們並不訝異其他人分析會出現不同結果,因為每個人的分析策略不同,並且在未分析下,光看數據其實是可以看出差異的,並非完全看不出。另外,作者也建議讀者們去看他們最近發表在 bioRvix 的 preprint,雖然在之前那篇研究顯示 AD 患者腦部的病毒量比控制組高,但是量很低,於是在這篇他們換了另一種方式分析,得到同樣的結論。他們也 bioRvix 那篇增加了用 WGS 資量分析的結果,同樣顯示患者腦部的 HHV-6A 比較多。



News:

Baylor / Link between herpes virus infections, Alzheimer’s refuted (Dec 2019)


Publications:

B Readhead et al, Multiscale analysis of independent Alzheimer’s cohorts finds disruption of molecular, genetic, and clinical networks by human herpesvirus. Neuron (2018)

HH Jeong & Z Liu, Are HHV-6A and HHV-7 Really More Abundant in Alzheimer’s Disease? Neuron (2019)

B Readhead et al, Clarifying the Potential Role of Microbes in Alzheimer’s Disease. Neuron (2019)

B Readhead et al, Further evidence of increased human Herpesvirus in Alzheimer’s disease. bioRxiv (2019)










2018年8月5日 星期日

皰疹病毒和阿茲海默症的關係

之前有提過,關於阿茲海默症,有一派的學說認為腦中的 Aβ (amyloid-β) 和 tau 堆積可能是因為病毒或細菌感染所引起的,而最近有兩個發表在 Neuron 的研究顯示了皰疹病毒(herpesviruses)和阿茲海默症的關聯。其中一個研究分析了過世的病患的大腦後,發現患者的腦裡有兩種皰疹病毒的蹤跡,分別為 HHV-6A 和 HHV-7。Mount Sinai 的研究團隊定序了病患腦部的 DNA 和 RNA 想找到可以作為藥物標靶的東西,在分析了超過一千四百位過世病患腦部不同部位 -- 包括有 superior temporal gyrus (STG), anterior prefrontal cortex (APFC) 和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DLPFC) -- 的檢體後,在腦部的 AFPC 和 STC 發現了皰疹病毒 HHV-6A 的基因 U3/U4 (相似於 HHV-5 的 US22) 和 HHV-7 的 DR1,而且這些病毒似乎會影響人類的基因表現。他們發現 HHV-6A 會抑制 microRNA miR-155 的表現,當他們把老鼠 表現 miR-155 的基因拿掉後,其腦中的 Aβ 堆積會比正常老鼠的多。

他們也比較了阿茲海默症病患和其他患有神經性疾病的病患做比較,發現只有 AD 病患腦中的 HHV-6A 和 HHV-6 比較高。

HCMV: human cytomegalovirus, aka HHV-5

HHV-6 和 HHV-7 皆屬於皰疹病毒下的 roseoloviruses。HHV-6 有兩種:HHV-6A 和 HHV-6B。HHV-6A 會引發玫瑰疹 (roseola, aka exanthem subitum),通常發生在幼兒身上,症狀是連續幾日的高燒,身上出現大塊紅疹。HHV-7 也會引發玫瑰疹,這兩種病毒很常見,大概有 90% 的成人都有。感染後病毒會潛伏在體內,HHV-6 會潛伏在免疫細胞 monocytes 和骨髓細胞(bone marrow progenitor cells),HHV-7 會潛伏在 T cells。

另一個由哈佛醫學院和 MGH 合作的研究則是測試 Aβ 對皰疹病毒 HSV-1, HHV-6A 和 HHV-6B 的反應,他們認為 Aβ 是免疫系統的一環。在這篇研究中 Aβ oligomers 會結合皰疹病毒的表層膜中的醣蛋白(glycoprotein),使病毒無法繼續活動或感染其他細胞。在神經細胞的實驗中,HHV-1, HHV-6A 和 HHV-6B 會加速 Aβ 的堆積,在感染後的 24 小時內便可觀察到 Aβ 堆積和纖維化(fibrilization),而且 Aβ 可以抵抗 HSV-1 的感染。在老鼠實驗中也出現類似的結果,阿茲海默的基轉鼠 5XFAD 會在十到十二週大的時候腦中才出現 Aβ 堆積,但是卻在感染 HSV-1 的二十四小時後出現堆積。另外,HSV-1 會使老鼠出現腦炎(encephalitis)的病症,但是感染了 HSV-1 的 5XFAD 老鼠的存活率比感染後的野生鼠高,Aβ 會和 HSV-1 結合避免腦炎發生。HSV-1 的醣蛋白 glycoprotein B (gB) 會和 Aβ 結合,引起 Aβ 的纖維化,使病毒無法進入細胞,不過同時也會增加 Aβ 的堆積。

台灣的一個研究分析健保資料庫裡 2001 年間超過 33000 的病例,比較有無感染到 HSV-1 和得到失智症的比例,和得到 HSV-1 後有無用藥和得到失智症的比例後,發現 HSV-1 的感染使失智的機率增高 2.5 倍。(沒想到這篇文章會找到台灣的研究阿,但我覺得這只是表示兩者間有某種程度上的關聯,並不足以證明 HSV-1 感染會增加失智症的風險。)



Articles:

The Scientist / Herpes Viruses Implicated in Alzheimer’s Disease (June 2018)

NNR / How Herpes and Alzheimer's Disease are Linked (June 2018)

MGH / Amyloid beta protein protects brain from herpes infection by binding to, entrapping viral particles (July 2018)


Papers:

B. Readhead et al., Multi-scale analysis of independent Alzheimer’s cohorts finds disruption of molecular, genetic, and clinical networks by human herpesvirus. Neuron (2018)

W.A. Eimer et al, Alzheimer’s disease-associated β-amyloid is rapidly seeded by herpesviridae to protect against brain infection. Neuron (2018); Corrections: 10.1016/j.neuron.2018.11.043

NS Tzeng et al, Anti-herpetic Medications and Reduced Risk of Dementia in Patients with Herpes Simplex Virus Infections-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in Taiwan. Neurotherapeutics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