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州大學 UCI (UC Irvine) 的神經學家們於 2023 年發表了一個研究,顯示在前額打肉毒桿菌會影響大腦處理情緒。通常人在看到對方的表情時,會無意識的模仿對方的表情,但肉毒桿菌影會使臉部肌肉無法活動,進而影響大腦解讀對方的表情。
▋杏仁核會影響杏仁核
說到情緒,就要提到大腦中的杏仁核(amygdala),因為它的功能是處理情緒,尤其是恐懼和焦慮。
之前已有研究發現在眉間施打肉毒桿菌可減緩憂鬱症,顯示肉毒桿菌可以抑制杏仁核在情緒刺激上的反應,因此應該也可以用來治療邊緣性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因為該病的的症狀是過度的負面情緒和衝動行為(impulsivity),包括自殘和藥物使用等等,以及杏仁核對情緒刺激的反應增加。
2022 年的時候,德國漢諾威醫學院(Hannover Medical School)的醫師 Dr. Tillmann Krüger 和其研究團隊幫有邊緣型人格的患者施打肉毒桿菌,發現治療四週後患者的症狀都有所減輕。他們用 MRI 去觀察到腦神經活動也顯示肉毒桿菌會影響位於大腦顳葉(temporal lobe)的杏仁核,杏仁核的活動有下降外,衝動行為也有效被抑制了。
為什麼會有這個效果呢?
▋臉部回饋假說
這就要說到臉部回饋假說(facial feedback hypothesis)。
臉部回饋假說是立基於達爾文於 1872 年時提出來的一個觀點,在他的書(The 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中提到,當你把情緒表現在臉上,情緒就會放大,如果抑制住情緒(例如忍住不哭),那情緒就會減弱。也就是說不只是心情會影響表情,表情也會影響心情,因為表情牽動的肌肉會影響大腦。而別人的臉部表情也會影響自己的情緒,用簡單一點的說法是「情緒是會傳染的」,我們會因為看到對方生氣或快樂而收縮或放鬆臉部肌肉,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去模仿對方的表情,而肌肉的收縮或放鬆則會進一步發送訊號到大腦中,幫我們解讀對方的情愫,這個回饋行為被認為不只是用來判斷對風的情緒,也讓我們感同身受。
▋肉毒桿菌怎麼影響情緒?
UCI 的研究團隊幫十位年齡介於 33 歲到 40 歲之間的女性打肉毒桿菌(botulinum toxin type A. onabotA),放鬆他們的皺眉肌(corrugator muscle),使他們的眉間肌肉(glabellar muscles)暫時無法動作,接著讓他們看不同情緒表情的影像,包括快樂、悲傷和沒有表情,同時用 fMRI 觀察他們的腦部活動,在未施打肉毒桿菌前測試一次,然後在打完的兩個禮拜後再測試一次。
結果發現,杏仁核在施打肉毒後,看快樂和生氣表情時顯示的活動有所不同。除此之外,位於大腦顳下回(inferior temporal cortex)的梭狀回(fusiform gyrus)在看到快樂表情時的活動也有變化。梭狀回的功能是辨識物體和人臉,梭狀回受損的話,就會有嚴重的臉盲(prosopagnosia)。
皺眉肌的活動是經由三叉神經(trigeminal nerve)傳送到杏仁核,當肉毒桿菌使臉部肌肉無法運作,讓人無法皺眉,會使大腦無法處理表情變化,因為臉部、杏仁核和梭狀回之間的調節被打斷。
▋總結
1. 該研究結果更進一步支持臉部回饋假說
2. 該研究顯示了臉部肌肉、杏仁核和大腦之間在情緒處理上的連結
3. 更進一步了解用肉毒桿菌治療憂鬱症的機制和所需條件
Articles:
UCI CNLM | Botox Injections In Forehead Can Change How Brains Process Emotions - Center for the Neurobiology of Learning and Memory
Botox influences the control of emotions in the brain
Publications:
Tillmann H. C. Kruger et al, Neuronal effects of glabellar botulinum toxin injections using a valenced inhibition task in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Scientific Reports (2022) DOI: 10.1038/s41598-022-17509-0
S Stark, C Stark, B Wong & MF Brin. Modulation of amygdala activity for emotional faces due to botulinum toxin type A injections that prevent frowning. Scientific Reports (2023) DOI: 10.1038/s41598-023-29280-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