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閒聊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閒聊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年11月29日 星期五

閒聊|關於加拿大大學的 co-op

這篇也是把之前在臉書分享的長文搬過來,關於北美大學的 co-operative program。

Co-op 是什麼?


Co-op 全名是 co-operative program,在台灣好像是建教合作,基本上就是有薪實習,每期四個月,跟著大學的學期走,你可以做一個學期或兩個學期,看公司還有你自己的意願。加拿大很多公司都會收 co-op 學生,工作內容不會只是打雜,通常會讓你學到很實際的東西,例如給你一個小小的 project 讓你能夠完成,因為這是要交報告的,每個 co-op term 也會有 co-op adviser 來參觀你工作的地方,和你的上司聊聊你的工作情況等等。

加拿大大學的理工科學生大部分都會做 co-op,雖然不像 U of Waterloo 規定一定要做滿五個 co-op term 才能畢業,但我認識的理工科朋友都有做。還記得十一、二年級的時候,大學生會來學校宣傳他們的大學,其中一個宣傳的點就是有 co-op。以 SFU 來說,沒有一定要做,但是做滿四個 co-op term 的話,畢業證書上除了會寫你的 major 是什麼,還會加一個 co-operative program。

我想做 Co-op,申請條件是什麼?


看學校規定,SFU 的標準是 GPA 2.5 以上,但也不是硬性規定。

Cumulative Grade Point Average (CGPA):
Undergrads - 2.5 or above. Students must maintain the minimum requirement of 2.5 CGPA to pursue a Co-op job search.


其實我大一的時候每天應付微積分和物理這些惡夢科目就夠了,完全沒想到要做 co-op,直到大二有天同學說他要去找 co-op adviser 問一些做 co-op 的事,問我要不要一起。那時候我完全忘了有 co-op 這回事,直到同學提起。同學在台灣時是念北一女的,成績一路好到加拿大的 high school 和大學,GPA 都是 3 以上,申請進 co-op 完全沒問題。

申請 co-op 的基本門檻是 GPA 2.5,我那時候 GPA 很低,近 2.5 但還不到,co-op adviser 看了我的成績後說,你的 GPA 有在上升,要我寫一封信說我會把 GPA 拉到 2.5 以上就可以了。(當然,要不是大一微積分和物理,還有被當的 Java,我的 GPA 也不會這麼低。QQ)

申請進 Co-op 不是問題,進了後能不能找到工作才是問題!


你以為進 co-op program 以後就沒事了嗎?當時的流程是 co-op office 門口會放一本 sign up sheet,你對哪家公司有興趣就在那家公司的表格上登記,然後把履歷表和成績單送到 co-op office,公司看了學生的履歷表和成績單後,會通知 co-op office 他想跟哪些學生面試。

現在的話應該是全部線上作業,大家可以參考自己學校的網站,以下皆以 SFU Co-op 為例子。(這篇是 2021 年以前寫的,下面資訊是最近(2024)更新的。)



我有在 indeed 上看到徵 Co-op 的職缺,可能可以先在公司網站上申請,然後再跟 Co-op office 確認,請大家跟各自學校詢問詳細資訊。

通常成績好的會接到好幾個面試,例如北一女同學,成績不夠好的,就看有沒有 work experience。 這時候問題來了,如果連第一份工作都沒有,哪來的 work experience?請問?!😭 我曾經也和另一位一直拿不到面試機會的同學互相吐苦水,連第一份工作的機會都不給我們,哪來的 work experience?

工作經驗不包括打工經驗,例如生科系的學生想找生技相關的工作,就不要把你在餐廳打工的經驗寫在履歷表上,因為不相關,除非你在那個打工裡展現了很強的 transferable skills (或稱 soft skills),例如 time management or organization skills。(那時 co-op adviser 是說我可以把 high school 時教同學數學和化學的經驗寫上去,雖然是教免費的,但這不算完全不相關,而且算是 transferable skills。)

因為苦於一直拿不到面試機會,co-op adviser 就建議我去找 volunteer,問一下系上哪位教授願意收 volunteer,問了幾位我覺得他們的研究頗有趣的教授,每個都說不需要。當時北一女同學在系上一位教授的實驗室裡做 co-op,他幫我問了一下那位教授後,就把我拉去他們實驗室做 volunteer。做了一個多學期後,終於可以把這個經歷寫在履歷表上了,之後就拿到了在 Agriculture & Agri-Food Canada 的工作。我也忘了當初為什麼會申請這份工作了,大概因為是政府機關吧,加上它所在地點在 Summerland,感覺是個很不錯的地方。(但其實當時我也沒孤狗是在哪,拿到 offer 了之後孤狗才發現它在 Okanagan!我爸知道後非常訝異我竟然申請的時候沒先孤狗在哪,我自己也很訝異阿哈哈。😅)印象中那次沒有面試,申請了之後有天 co-op adviser 就通知我拿到 offer,當時只覺得感天謝地,做完了這個 co-op term 後就不再是沒有 work experience 的人了。(淚)

但也不是說有 work experience 惹之後找 co-op 就一帆風順,每次投履歷還是挫折,大概投了十幾個才會接到兩三個面試,而且也不是每次面試都會拿到 offer。(不過現在想想,那時候拿到面試的機率比畢業後拿到面試的機率算高很多了。)第二個 co-op 是大概面試了兩三個後,拿到了一個在 UBC 教授的實驗室工作的 offer,這個工作我做了兩個 co-op term。這個 co-op 對我來說意義重大,因為如何培養細胞和病毒,和病毒相關的實驗都是在這裡學到的,而且讓我知道,我喜歡做這個。

Co-op 的薪水如何?


當時生科相關的 co-op 薪水大概是一個月兩千五到三千加幣左右,政府機關還會依年級不同,大三的薪水會比大二多一點。不過我研究所同學說,他弟弟是念 CS 的,大三在多倫多某銀行 co-op 當 IT 的薪水是一個月是五千多,他跟我說的時候,我們都互相感嘆進錯行了。



上面是我在網路上找到的 Co-op 職缺,生科薪水到現在一樣比軟體低。😂

IAESTE: Co-op 外的另一個選擇


第三個 co-op,嚴格來說不算是 co-op,因為不是透過 co-op office 申請到的,而且也不到四個月,只有三個月,所以也沒跟 co-op office 說要把這個算成 co-op term。這個工作是透過 IAESTE 找到的,忘了是在哪看到的,可能是系上的公佈欄吧。

IAESTE 是一個國際的交換工作 program,裡面不只有生科相關的工作,但是以理工為主。交換工作指的是加拿大提供幾個工作讓其他國家的學生來,加拿大就有多少學生可以去其他國家工作,例如我們有十個工作機會給英國和德國,英國和德國就可以各有十個學生來加拿大工作。這個是沒有面試的,反正就是投了報名表之後,如果合格就會收到一份資料,裡面有所有工作機會的簡介,有不同的國家,時間長短也不同,有的是幾個月,有的長達一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個是在德國 Roche 工作一年。選好你的喜好順序後寄回去,他會盡量讓你拿到你的第一選擇。

怎麼申請 IAESTE?


現在的話則是在 IAESTE 學生網頁申請,它是依你所唸書的國家申請,下面是 IAESTE Canada 網站上的資訊。

Q: 誰可以申請?
A: 不限國籍,年齡介於 18 歲到 35 歲之間,加拿大大學的 full time students,大學生和研究生皆可。(其他國家的話,請自行上所在國家的 IAESTE 網站查詢。)

Q: 哪些領域的學生可以申請?
A: Science, engineering, business, applied arts 或其他專業領域

Q: 怎麼申請?
A: 在 iaeste.net 上面申請,然後在 IAESTE committee 那邊選擇 Canada。(如果你在其他國家,就選擇你所在的國家。)

Q: 需要工作簽證嗎?
A: IAESTE Canada 會協助簽證的問題,如果有問題可以在這個網頁填寫 inquiry form。基本上如果你所屬的國籍是 IAESTE member 或有和加拿大簽訂 YMA agreement 就可以。

YMA agreement 的項目包括:Working Holiday (travel and work), Young Professionals (career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Co-op (Internship)

Q: 台灣是 IAESTE 會員國嗎?
A: 目前不是哦,不確定有沒有政治因素,不過可以試試在登記的這頁選擇 Non-member country。

Q: 需要費用嗎?
A: 如果有拿到工作,則需付 $500,用 e-transfer 的方式轉到 nationalsecretary@iaestecanada.org。(其他國家應該是其他的方法,請自行上所在國家的 IAESTE 網站上查詢。)

我當時第一選擇是在英國的 University of Leicester,這是我第一次自己出國工作生活。這個工作經驗也是意義重大,除了是第一次自己出國工作,什麼事都要自己處理外,也算是我第一次把實驗課學到的分生技術應用在實驗課以外的地方,而且帶我的博後教得很仔細,例如怎麼看定序的 chromatograph、怎麼做 competent cells 等等,每個步驟和 controls 都不能省。(實驗室待久了就知道,很多時候為了省時省材料,會跳過一些步驟或省掉一些 controls,只有需要 troubleshooting 的時候才把每個步驟和所有 controls 都加進去,最簡單的例子就是 cloning。)這位博後讓我學到了很多,還記得我到的第一天,他就丟給我一本他自己打的 manual,裡面有所有會用到的 buffer recipe 和各種 protocols,大四時開始在 SFU 的實驗室做研究後,也會把所有會用到的 buffer recipe 和各種 protocols 記錄下來,所以我有很多 protocols 都是從大學時期就累積下來的。XD

閒聊


其實之後找工作遇到挫折的時候,會想說當時要是選 Roche 為第一優先,而且真的去的話,現在會不會不同?那時候沒選是因為那是我第一次自己出國那麼久,覺得第一次就選一年的有點太挑戰,而且一年 ..... 等於是大學要多待一年。現在回想會覺得,其實一年就一年,畢竟 Roche 是一家大公司,這種機會不是人人有。不過再想想,我在英國學到的東西真的很多,沒有當時在英國的經驗也沒有之後的種種。很多選擇都有其意義,回頭後悔也沒什麼意思。

其實所有的 co-op 都是拿到 offer 之後才跟我爸媽講的,連去英國也是。應該說上大學後幾乎所有的決定都是自己做的,沒跟爸媽討論過,都是自己決定了以後再跟他們說我要幹麻。還記得拿到英國的 offer 後跟我爸說的時候,我爸說為什麼不勇敢一點選在德國一年的,這樣他就可以來找我玩。我媽的反應整個相反,她感覺被嚇到,不懂為什麼要挑一個那麼遠的,然後擔心我一個人在英國會餓死。XD

(我爸媽其實沒什麼管我們念什麼,記得我妹大學的時候不知道主修要選什麼,因為他沒有特別的興趣。他問我媽意見的時候,說他有興趣的可能是錢吧,我媽說你只對錢有興趣的話就念商吧,於是我妹就選了 business school。XD)



☕️ 如果你喜歡這篇內容,歡迎賞一杯咖啡。😊






2021年4月23日 星期五

閒聊|如果不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

這篇只是把之前在臉書上打的長文搬過來,跟科學無關,只是看了下面這個關於找尋自己熱愛工作的影片後,想分享的一些經驗。



其實我的歷程也差不多,你要問我特別喜歡什麼,我一時還說不出來,但你問我討厭什麼,我可以很快就跟你說我討厭哪些。

國中:
1. 史地讓我知道我討厭背的東西,也就是文科。
2. 物理對我來說太抽象了,我也討厭,而且那些公式我都要死背。
3. 數學算是給我很大的成就感,而且不需要背,所以滿喜歡的。
4. 滿喜歡生物的,尤其是算隱性顯性那些,覺得很有趣。
5. 化學也滿有趣的,那時候有做鍍金的實驗

高中:(討厭的東西沒變)
1. 繼續討厭文科,來加拿大後除了英文是必修外,完全沒修文科相關科目。
2. 高中物理一樣是噩夢,來加拿大後,雖然說這裡教的物理比台灣簡單,但對我來說還是太抽象了,一樣不懂,一樣要背,一樣討厭。
3. 台灣的高中數學我真心不懂,然後那些高中數學在加拿大完全不在 high school 的課程內,high school 的數學在台灣國中三年就全部學完了,所以來加拿大後,數學又成為成就感來源之一。
4. 不記得台灣的高中生物學了什麼,只記得生物老師放了一部人類的精子如何進入子宮和卵子結合的影片(是正經的科學影片)。加拿大的 high school 生物對我來說滿有趣的(老師教的好算佔很大原因),然後有解剖青蛙,找血管找了好久。XD
5. 對台灣高中的化學沒印象,來加拿大後對化學沒特別感覺,但因為考試成績不錯,所以算喜歡。

加拿大的十年級在兩個學期交接之間的兩個禮拜,學生要去打工(所以那兩個禮拜學校沒有十年級的學生),印象中是要做滿一百個小時才能畢業,不一定是要有薪水的,因為時間很短所以大部分是無薪的。工作是自己找的,通常是跟父母去工作兩個禮拜,是真的工作,不是去打混的。很多學生是已經知道自己想去哪裡打工,所以去的不是自己父母工作的地方,而是自己找的、自己想去工作的地方,大部分的公司因為了解這是教育制度的一環,所以都會接受 high school 學生來無薪打工兩個禮拜。

我來加拿大的時候已經過了那兩個禮拜的打工時間,所以要自己找時間補完才能畢業,對於像我這種已經過了那兩個禮拜才來的移民學生,只要打完三十個小時就能畢業,不用做滿一百個小時。不過因為剛來,說真的很難找,父母在這又沒工作,誰都不認識不知從何找起,幸好有同學家裡是開餐廳的,就去那裡打工三十個小時。結論:那三十個小時度日如年,深覺討厭餐飲業,以後不想做餐飲相關。

大學:
1. 別說文科了,我連英文都沒修哈哈,倒是修了日文,因為喜歡看日劇,加上覺得以後會用得上,不得不說 SFU 的日文老師教得不錯,老師是日本人。
2. 物理是噩夢,大一必修過了以後不想再見。
3. 微積分是噩夢,大一必修過了以後不想再見。
4. 生物有點微妙,說實在我並不喜歡大一大二生物,也是那時候發現其實我並非所有生物都喜歡,大部分是我不喜歡的,必須要說生物真的很廣,我發現生物裡我不討厭的大概只有細胞以內的東西,所以大一大二生物上完後我就把 Campbell 賣了。(所有我討厭的課,我上完就立刻把課本賣掉。XD)
5. 有機化學是噩夢,analytical chemistry 還算有趣。

大學 co-op:
1. 在 AAFC 分析 Okanagan valley 所有葡萄園的葡萄皮,紅葡萄的皮裡有某個 compound 是紅酒的顏色來源,我做的是分析葡萄園的環境對葡萄皮裡的那個 compound 多寡是否有影響,是否因此影響了紅酒的顏色。結論:不喜歡,以後不想做化學相關工作。
2. 在醫院實驗室做細胞實驗,主要是測試 Echinacea 是否真的有 anti-viral activity,第一次接觸細胞和病毒,覺得很有趣,以後可以考慮。
3. 在英國的大學做分生實驗,學到很多,覺得有趣,以後可以考慮。

可以看到,大部分的時候我是把討厭的排除掉,然後在剩下的裡面找到算有興趣的。對我來說,討厭的很難變喜歡,像是物理我一路討厭到底 XD,要當成職業對我來說是噩夢,所以一直以來只求不要做討厭的事情就夠了。XD










2018年9月22日 星期六

實驗室裡的慣用語

(研究所時的舊文|Dec 2008)


之前坐公車回家的路上發呆時想到的... 會說是慣用語是因為我也不知道這些稱不稱的上是口頭禪,但似乎每個人都有幾個偏好的用語。


【老闆的】

"We need to talk." (當他覺得需要跟我們討論實驗進度時。)

"Do you have a minute?" (當他想到什麼問題或新點子時。)

"That sucks." (當實驗出現問題時。)

".... so it's cooking now?" (當他確認實驗有在進行時。我們老闆很喜歡用 cooking 這個字,他用這個字的時候通常有兩種情形,一是用來表示「事情進行中」,另外一種就是天氣很熱的時候,如果房間很悶他就會說 "It's cooking in this room.")

"Anything exciting?" (當他詢問有沒有新進展的時候,有時會和 "Anything interesting?" 互換著用。最近還滿常被問這兩句話的說,每次看到他用期待的眼神對著我問這句話時,都只能很愧疚的說 "No",我也很鬱卒的不想這樣阿,被問之後腦中都會浮現 "No findings = No progress" 這個等式,唉。)


【實驗助理 H 的】

"Crap!" (需要解釋這個嘛?)

"That sucks."

"That's hilarious." (聽到或講到好笑的事情時。這也是韓國女生的口頭禪,他們喜歡用 hilarious 這個字來表示某件事情很有趣或好笑,等你會用這個字而不是用 funny 或 interesting 之類的應該就表示你的英文進階到某個程度了。XD)

"That's awesome." (這應該不需要解釋了吧。)

"Anything interesting?" (對我說的,通常在下午四、五點老闆離開後,大家開始放鬆的時候,我在看 RSS 訂閱的文章,然後 H 在偷看我在看什麼網頁的時候。他會常對我說這句話是因為我要是看到什麼有趣的東西都講給他們聽或叫他們過來看。)


【韓國女生的】

"Perfect!"

"That's hilarious."

"That's adorable." (當她看到可愛的東西時,尤其當她在動物領養中心的網站又發現有新進的可愛小貓或小狗的時候。)


【我的】

"Shoot!" (實驗做錯的時候。)

"What the hell...." (通常出現在聊天的時候。)

我好像沒什麼慣用的字眼,不過最近實驗超不順的,於是 "Shoot" 這個字常常出現在我嘴邊,之前某天我還連叫了五次,結果現在 H 每次聽到我叫這個字都會笑(=.=)。


說到 "suck" 這個字,之前學校有 poster sale 的時候看到一張海報是加菲貓鬱悶的表情,下面寫的 "Mondays Suck",超想把這張貼在實驗室門口的,尤其我們系上每個禮拜一早上九點就有 seminar,只是我們很沒種所以最後還是沒買那張海報。








2018年1月14日 星期日

怎樣才算 hard working

對不是我們這個領域的人來說,週末還要到實驗室叫做 hard working,但週末到實驗室其實沒什麼,尤其是如果只是禮拜六來收個實驗,或是禮拜天來用個 inoculation 好隔天可以做 miniprep。真要我週末來待整天,我還無法,會覺得好累,感覺沒放到假,對我就是草莓,我一直都覺得我算是很偷懶的 slacker,尤其跟我們實驗室的中國交換生相比更是(來很久變加拿大人的中國人週末幾乎不會來,除了我老闆),他們都是週末兩天來一天半的(沒來的半天是因為要買菜),像他們週末還跑 Western 這種事我是不會做的,除非真的有必要(不過到目前為止還沒有)。

但我之前被每天都待到七、八點,週末還都在實驗室待整天的中國人說我真是 hard working 時真是不解我 hard working 在哪?他是說他都快中午才來,他來的時候我做事都做到一半了,但是他待到八、九點,我都六點就走人了啊,而且我週末最多只待半天,除非我真的需要一個人靜一靜才會待比較久。

說到這,想到我研究所時系上同學週末也都是會來的,但也是只待個半天,就是收個實驗或做些簡單的實驗而已。然後從某天開始,隔壁實驗室的兩位同學說,他們覺得週末來實驗並不會做得比較順,做不出來的還是做不出來,並沒有因為週末來就做出來了,做得出來的週末沒來還是做得出來。他們經過比較之後,發現週末有來跟沒來結果並沒有差,實驗進度還是一樣,並沒有變得比較快或比較順,那週末幹嘛來呢?所以之後他們週末就不來了。

又想到我在大學時,在實驗室幫一位博士生做他的 side project,他本來都是早上八、九就點來的,但是從某天開始十點多才來,原因是他發現,他早來是因為想早走,但結果還是待到七、八點才走,那幹嘛早來呢?於是他就改成十點多才進實驗室。

之前 UBC 校長也說,研究生活不用只有工作,還是要有正常人的生活,週末多去交朋友,有些私人時間,多些社交空間,work-life balance 很重要,這也是他的親身經驗,他在研究不順的時候讓自己放鬆一下,過回正常人的生活後,研究就變順了。

好了,其實這篇只是想突然有感而發,覺得其實生活還是很重要的,還是需要 work life balance 才不會 burnout。



#加拿大人真沒競爭力XD










2018年1月10日 星期三

你的 strengths 是什麼?

今天去參加了一個 post-doc office 辦的 career workshop,在去之前他會要大家先上 Gallup Strength 做測試,看你的 strengths 在哪裡,因為有個理論是說,與其過份在意你的 weakness,不如好好了解你的 strengths,然後充份運用它、加強它,然後好好利用自己的 strengths,比較會在工作得到成就感和享受工作。另外有個比較有名的是 MBTI tests (費用也貴很多),也是測試人格測驗的一種,有的公司會付費讓員工做,我妹之前的公司就有讓他們做,加拿大政府好像也有讓政府員工做,主要是讓員工能更認識自己的特質,更能有效得工作。Gallup 檢測系統歸類了 34 種 strengths,學校付費讓我們免費做測試(原價好像是 CAD$25),可以得出你的 top 5 strengths (如果你想知道更多,例如你的全部 34 種的排列的話,則要加錢)。

Workshop 舉辦者有把所有參與者的 strengths 整理出來(如圖),看每個 stregnth 有多少人有,有趣的是你可以看到大多數人的 strengths 都集中在兩端:executing 和 strategic thinking。有趣的點在哪?去參加這個 workshop 的都是博士後,大家的 strengths 好像很理所當然都集中在這兩樣,似乎因為有了這些特質或 strengths 所以才有辦法在博班生涯中生存下來 XD,其中有一個人的 top 5 都是紅色的,聽主講人說這種人非常罕見(但我發現其實有好幾個人有四個 strengths 都是紅色的)。另一個有趣的點是最少的是 influencing 的部分,relationship building 可能因為研究或多或少需要合作,所以這部分還是有,但跟 executing 和 strategic thinking 比起來還是少很多。



這個統計反映出了一個 .... 算是教育系統還是人才培養系統需要加強的部分嗎?你會覺得這些人應該是要對社會有某些影響力的,但是他們(包括我)最欠缺的卻是這方面的能力,當然也許不是欠缺,畢竟這只是 top 5 的分析而已,可能是相較於其他 strengths,這些是比較弱的部分。如果讓商學院或社會學的來做這些,可能大家的 strengths 都集中在中間那兩項吧。XD



Executing: Leaders with dominant strength in the Executing domain know how to make things happen. When you need someone to implement a solution, these are people who will work tireless to get it done. Leaders with a strength to execute have the ability to "catch" an idea and make it reality.

Influencing: Those who lead by influencing help their team reach a much broader audience. People with strength in this domain are always selling the team's idea inside and outside the organization. When you need someone to take charge, speak up, and make sure your group is heard, look to someone the the strength to influence.

Relationship Building: Those who lead through Relationship Building are the essential glue that holds a team together. Without these strengths on a team, in many cases, the group is simply a composite of individuals. In contrast, leaders with exceptional Relationship Building strength have the unique ability to create groups and organizations that are much greater than the sum of their parts.

Strategic Thinking: Leaders with great strategic Thinking are the ones who keep us all focused on could be. They are constantly absorbing and analyzing information and helping the team make better decisions. People with strength in this strength continually stretch our thinking for the future.










2017年10月3日 星期二

學校教育 之 學 xx 有什麼用?

標題應該很常聽到吧?例如:我以後又不想做 xx,學數學幹麻?

其實數學在我進大學上微積分之前,一直是我的成就感來源(至於微積分就別提惹 QQ),雖然當時我不知道除了成就感外,數學還能幹嘛。不過隨著年紀愈大,接觸的事物愈多,要學的東西也愈多,才發現其實並不是「學 xx 沒用」,而是學校的教育制度讓我們的眼光變狹隘了,讓我們失去對未來的想像力,或是說對一個職業的想像力。很多職業在我們真的深入了解之前,對它的了解大都是來自刻板印象。我們對一門學問的了解,也是很膚淺的只是要應付考試,為了要考上高中、考上大學,學校教育沒告訴我們學這些要幹嘛或能幹嘛,反正唸就對了。不知道唸這些能幹嘛,自然就沒有強大的學習動力。

為什麼會有這個感觸呢?因為在我大學時,必修科目有一堂是寫程式(而且還是 Java,然後就被當惹 QQ),上了以後我終於明白數學真正的用處是什麼了,就是寫程式啊啊啊!你要寫出一個好程式,數學真的要好,數學真的要好,數學真的要好!(很重要所以說三遍)在我上這堂課之前,都不知道數學除了應付考試外還能幹嘛,而且我相信我的國中數學老師也不知道數學除了能讓他當老師外,還能有什麼其他用處 XD。

很多學問並不是沒用,而是我們並不知道它被用在哪裡,例如我一直覺得物理沒用,而且很抽象,我完全無法理解,但我爸跟我相反,他覺得化學才抽象,都是看不到的東西。據他的說法,物理很實在,是在生活中常常用到、常常看到的東西,他最愛講的例子就是飛機能在天上飛靠的就是 F = m*a(沒記錯的話是這個公式,抱歉我物理真的很爛),你能在生活中看到物理在天上飛,但卻看不到化學,所以化學對他來講太抽象了,他無法理解。(好啦,雖然我有機化學也很爛,但至少還是比物理好理解吧。)

寫到這裡突然想不出要怎麼結尾,那就先這樣吧。其實這篇只是想要感嘆一下,很多東西不是學了沒用,而是你不知道將來會不會用到。蛤?你說你未來不會當軟體工程師,所以數學對你來說還是沒用啊?我大學的時候也說我不會需要 bioinformatics,結果現在很多工作都是想找會 bioinformatics 的啊。QQ 現在世界變化這麼快,你永遠不知道你會需要什麼,所以不要把自己在侷限在某個領域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