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研究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研究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9月22日 星期六

實驗室裡的慣用語

(研究所時的舊文|Dec 2008)


之前坐公車回家的路上發呆時想到的... 會說是慣用語是因為我也不知道這些稱不稱的上是口頭禪,但似乎每個人都有幾個偏好的用語。


【老闆的】

"We need to talk." (當他覺得需要跟我們討論實驗進度時。)

"Do you have a minute?" (當他想到什麼問題或新點子時。)

"That sucks." (當實驗出現問題時。)

".... so it's cooking now?" (當他確認實驗有在進行時。我們老闆很喜歡用 cooking 這個字,他用這個字的時候通常有兩種情形,一是用來表示「事情進行中」,另外一種就是天氣很熱的時候,如果房間很悶他就會說 "It's cooking in this room.")

"Anything exciting?" (當他詢問有沒有新進展的時候,有時會和 "Anything interesting?" 互換著用。最近還滿常被問這兩句話的說,每次看到他用期待的眼神對著我問這句話時,都只能很愧疚的說 "No",我也很鬱卒的不想這樣阿,被問之後腦中都會浮現 "No findings = No progress" 這個等式,唉。)


【實驗助理 H 的】

"Crap!" (需要解釋這個嘛?)

"That sucks."

"That's hilarious." (聽到或講到好笑的事情時。這也是韓國女生的口頭禪,他們喜歡用 hilarious 這個字來表示某件事情很有趣或好笑,等你會用這個字而不是用 funny 或 interesting 之類的應該就表示你的英文進階到某個程度了。XD)

"That's awesome." (這應該不需要解釋了吧。)

"Anything interesting?" (對我說的,通常在下午四、五點老闆離開後,大家開始放鬆的時候,我在看 RSS 訂閱的文章,然後 H 在偷看我在看什麼網頁的時候。他會常對我說這句話是因為我要是看到什麼有趣的東西都講給他們聽或叫他們過來看。)


【韓國女生的】

"Perfect!"

"That's hilarious."

"That's adorable." (當她看到可愛的東西時,尤其當她在動物領養中心的網站又發現有新進的可愛小貓或小狗的時候。)


【我的】

"Shoot!" (實驗做錯的時候。)

"What the hell...." (通常出現在聊天的時候。)

我好像沒什麼慣用的字眼,不過最近實驗超不順的,於是 "Shoot" 這個字常常出現在我嘴邊,之前某天我還連叫了五次,結果現在 H 每次聽到我叫這個字都會笑(=.=)。


說到 "suck" 這個字,之前學校有 poster sale 的時候看到一張海報是加菲貓鬱悶的表情,下面寫的 "Mondays Suck",超想把這張貼在實驗室門口的,尤其我們系上每個禮拜一早上九點就有 seminar,只是我們很沒種所以最後還是沒買那張海報。








2018年9月21日 星期五

關於皰疹病毒 Herpesvirus

(研究所時的舊文 / Dec 2008)


會想寫這個是因為前幾天對面實驗室的 J 嘴角長疹子之類的東西,跑來我們實驗室的閒晃時候和 H 討論說是不是 herpes。

皰疹病毒的英文是 herpesvirus,在進到現在的實驗室之前我連 herpes 是什麼都不知道,我媽問我中文是什麼我也是查了之後才知道是皰疹。再慚愧一點,其實之前我對病毒的了解很少,大概大學之前連細菌(bacteria)和病毒(virus)有什麼不同都分不清楚,也是大學時上了課之後才知道兩者是不同的東西,病毒可以感染(infect)細菌,而且感染細菌的病毒和感染動物的病毒不一樣,感染細菌的叫 phage,完整名稱叫 bacteriophage,構造和動物病毒不一樣。細菌基本上來講是沒有細胞核的單細胞生物(prokaryotic),而病毒並不屬於五大王國(Five Kingdoms)中的任何一個,連它是不是生物(living organism)都有爭議,目前大部分的教科書應該都不把病毒歸為生物吧。

【註】我都差不多忘了五大王國是哪五個,還查了一下:動物(Animalia), 植物(Plantae), 霉菌(Fungi), 原生生物(Protista)和無核原蟲類(Monera),前面四個是有細胞核的(eukaryotic),最後一個是沒有細胞核的(prokaryotic),細菌就屬於此類。

Herpes 是希臘文,有爬行的意思,herpesvirus 下面包含三個次家族(subfamily):alpha-, beta- 和 gamma-herpesvirinae,整個 herpesvirus 家族(herpesviridae)裡面會感染人類的有八個,其中最為人知曉的大概就是 HSV (herpes simplex virus) 和 VZV (varicella zoster virus),HSV 有兩種:HSV-1 & HSV-2。 HSV-1 通常在口腔或皮膚造成皰疹,HSV-2 則是在生殖器官,也就是說會透過性行為傳染。VZV 應該很多人小時候都得過,會造成水痘(chicken pox)和帶狀疹(shingles),這兩種病毒都屬於 alphaherpesvirus。除此之外,最近研究發現皰疹病毒家族中的 gammaherpesvirus 與癌症相關,此次家族裡的病毒都有造成癌症的可能性,例如 Epstein-Barr virus (EBV) 和 Kaposi's sarcoma-associated herpesvirus (HHV-8)。皰疹病毒主要是感染神經細胞,從皮膚細胞受感染後會經由感官神經(sensory neurons)往內進入到週邊神經系統(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PNS),然後潛伏在神經細胞裡,平常時候對人體無害,但免疫系統低落時病毒就會活動起來,例如壓力大身體虛、老年時期或免疫不全(immunocompromised)患者(如AIDS病患),在神經細胞裡複製新病毒,新的病毒再從神經細胞蔓延回到皮膚造成皰疹感染其他宿主,在很罕見的情況下會侵入中樞神經(CNS)造成死亡。

大多數的人都感染過皰疹病毒,但因為身體健康的人通常都不會有任何症狀,所以很多人會不知道自己得到過皰疹病毒。小時候得過水痘的就不用說了,還記得以前人家說得過水痘的就不用怕了,因為不會再得水痘,這樣說是沒錯啦!不過真要講倒也不是這麼回事,現在研究皰疹病毒而比較了解後就有種受騙的感覺,因為得過水痘後病毒就終身潛伏在你的身體裡了,當你以後哪天免疫力降低的時候病毒就會再活動起來,這時候長的就不是水痘,而是帶狀皰疹(就是人家說在腰部長一圈的話就會死掉的那種),因為是從神經蔓延出來的,所以皰疹會沿著神經網,也就是脊神經(spinal cord)那附近長,通常要三、四個禮拜才會好,現在也有藥物可以治療。

心血來潮隨便寫寫我目前在研究的病毒,大家就隨便看看吧。

最後想說的是可能被大家誤解過的天花(smallpox)和牛痘疫苗(vaccinia),曾經以為天花和牛痘是同一種病毒,所以用牛痘來做天花的疫苗,其實兩個是屬於同一個家族(poxvirus)的不同病毒,天花是由 variola virus 所造成的,牛痘疫苗是用牛痘病毒(vaccinia virus)所做成的。

以上。









2016年7月17日 星期日

(轉舊文) 筆記:博士畢業了,然後呢?(mentorship notes)

今年請的是 UT 的某位女教授,研究阿茲罕默症的,有跟藥廠合作,手上好幾個專利,除了第一天晚上的公開演講是自己的研究內容,第二天早上是講自己的學經歷,下午有 workshop 講學術和業界的職業方向和回答同學問題,感覺受益良多。

"Your currency is paper." 是她常常講的,發表論文在期刊是很重要的,找工作人家第一個就先看你發表了什麼和多少。

之前一直有疑問,到底生醫方面的基礎科學念博士出來後能做什麼,真的只能當大學教授嗎?即使已經在念博士了還是很疑惑阿~ 會選擇唸博士的原因很簡單,首先就是聽了很多的「碩士唸出來不上不下什麼都不是,薪水也沒比大學畢業高多少,到生技公司也只能當業務,要嘛就拿個大學學歷就好了,要嘛就唸到博士」之類的話。我一點都不想當業務阿~ 我最不會社交了,當業務不是自找死路嗎?雖然說也許不只是當業務這條路而已,但以研究方面來說,大概就只能永遠當個助理或 lab tech,雖說這沒什麼不好,我自己也覺得沒差,因為我本來就只想做研究的工作,這兩者個工作內容和我想要的沒差多少,但似乎永遠就只能到這樣,既然如此,何不邊做邊拿學位呢?既然都是做一樣的東西,與其只做 RA,不如多付個學費幾年過後畢業了還多個博士學位,看來是一舉兩得的事。(應該是吧?)

只是.... 博士的缺有那麼多嗎?會不會供過於求?唸完博士只能當教授嗎?如果不想教書要做什麼?這些都是心裡的疑惑,因為我比較想做學術或偏臨床的研究,所以想待在學術界(academia),但又不是很想教書,而這次的講者回答了許多實用的問題,我覺得啦~ 至少回答了我心裡面的疑惑。

以下是記下來的部分。

有人說做生醫方面的研究要去美國,其實不盡然,如果比較喜歡加拿大的環境也可以只待在加拿大,講者到目前所有的工作都是只在加拿大,所以這次講的情形也多是加拿大目前的情況。

學術界有三條主要出路


1. 當教授


在大學,教書/研究差不多各半,但剛出來的新教授可能需要做些行政(administration)方面的事,這些在找工作時都會列在 criteria 裡面,不想教大學生的可選沒大學部的學校。

2. 在研究機構當 Scientist


待在 Centre/Institute,工作比例大概是研究佔 80%,行政 15%,教書 5%,但通常會有五年 rotation contract,講者說她工作的 institute 還有要求每年每間實驗室要發表五篇 papers,但無須擔心五年到了或發表不到五篇要怎麼辦,因為這些都是很彈性的,很少會因為拿不到 funding 或發表篇數不到就趕人,因為大家都了解情況。有時候就是會有段時間拿不到 funding,但下一年就會有了,有的領域沒辦法每年都五篇,可能會這兩年都只有一兩篇,但接下來那年就會有個八、九篇的情況,通常研究都會有這樣的循環週期。

There is criteria, but everything is flexible.

3. 大學或 College 當講師


不想做研究只想教書的可以當 instructor/lecturer,這就是 100% 純教書,加拿大有些學校也有純教書的 tenure,要自己找找看,沒記錯的話 UBC 有。

所以她說博士唸出來後不一定要當教授,還是有其它的出路,看你的興趣和想做的東西是什麼,如果想教書就去大學,不想教書就去 centre 或 institute,但目前大學教授的職缺很少,所以能的話就往其它方向發展。他有學生畢業後跑去 Nature Medicine 當編輯(editor),也有認識的人畢業後加唸法律,最後去做處理專利事務的律師。

目前加拿大教授職缺少的原因是政策改了,以前教授是要退休的,現在是不用退休,他說他唸研究所的時候,人家跟他說你現在念正是 good timing,因為等你畢業那些老教授都退休了,結果他畢業的時候政策改了,那些教授都不用退休。很多老教授都佔住職缺,導致年輕教授進不來。有的學校逼老教授退休的方法是縮小他的實驗室,他知道有個教授已經八十幾了,還不退休的原因是因為他有一個 RA 和一個 lab tech 跟了他很久了,只差四、五年就可以全退,他如果現在退的話,那兩個人就要走人,但依年紀也很難再找到工作。所以他跟學校說,你只要給我一個辦公室,一個小實驗室可以做研究,讓他再撐個幾年好讓那兩個人可以全退,他可以不領薪水,只要讓他的 RA 和 tech 待到可以全退就好了。

他說 UBC 也有一對老教授夫妻,兩位都七、八十歲了,還是照樣在教書做研究。(話說我以前在 UBC co-op 時的老闆看起來應該也有六、七十了,但看起來還是身體強健照樣做研究,只是他的實驗室真的又小又舊,而且是在醫院裡面。)

業界工作


再來是關於業界的,提到了生技公司(biotech)和藥廠(pharmaceutical co.)的不同。

生技公司


生技公司給的計劃範圍較廣,東西要自己學,資源也比較少,可以跟著一起成長,比較有升遷的機會,但冒的風險比較大,所以如果你有家庭需要照顧,可能就不適合選生技公司。藥廠的計劃範圍比較窄,資源多也比較穩定,但你有的就是手上的,較沒升遷的機會。

藥廠


藥廠的話可能同時有好幾個線在開發新藥,但會觀察哪個線跑最快或最有賺頭,時機到了以後就收掉小的線,並不是那個線的人做不好或是怎樣,純粹就是收掉後大家一起攻最有賺頭的那條,所以想待藥廠的也要有自己的計劃可能隨時會被收掉的心理準備。還有現在藥廠比較朝還不能控制的疾病發展,那些不能治癒但已經有藥可以控制病情的,例如心臟病血壓藥之類的,目前大多數公司不會想繼續往那邊發展,傾向往還沒有藥可以控制的病方面做研究。

現在業界的情況是一個併一個,藥廠併生技公司,大公司併小公司,小公司併小小公司,併的結果是裁員,但並不是說工作機會減少了,因為他們想要裁掉的是舊的,希望吸收新血、新的點子,所以以年輕世代來說,工作機會應該反而是增加的。她舉了舊式研發新藥的例子,目前找新藥的方式是由機器隨機大量生產出各類的 compounds/chemicals,然後需要哪方面的功能就設計出一套掃藥模式,然後把那些 compounds 掃過一輪看哪個出現想要的結果,這個方法用了 25 年了卻只有一個成功掃出來的案例 -- Vioxx,但後來此藥因為副作用下架了。(我之前有篇關於 Voixx 的新聞文章)

關於併公司,她自己有過的經驗是自己的研究成果賣給小公司,結果小公司被大公司買走了,所以對她來說算是不錯的結果,因為他們照樣提供資金。另外,她還說比起以往多是在自己公司裡做研發,目前的情況是傾向找學校的基礎研究成果,提供資金給學校實驗室做研發。

還有提到專利(patent)的事情,如果手上有要申請專利的東西,就不能在任何地方發表過,包括小至系上的 seminar,所以你要是有東西想申請專利.... shut up your mouth and keep it secret。他有個專利差點在澳洲拿不到就是因為她在某個期刊上寫了一句 "possible for pharmaceutical therapy"。還有如果你找工作時公司要你簽署 disclosure aggreement,不要害怕簽它,因為這也可以保護你。

學術界和業界,哪個比較適合?


如果你對自己的研究很執著,覺得是自己的小 baby,想要把它完成,那你可能比較適合學術界,因為業界的計劃是看賺不賺錢,不賺錢的就會砍掉,並不是每個小 baby 都會長大,因此你對自己的計劃很執著的話,會需要調整心態。

如果你對自己的研究沒太大執念,換掉也不會難過,那就滿適合業界。XD

關於博士後要注意的事


1) able to run your own show (唸博士的時候有老闆指導你,博士後就要可以自己完全獨立做研究。)

2) is supervisor control free? (是他指定你要做什麼,還是你自己要想做什麼?)

3) institute/program 的環境是否你喜歡

4) 通常都做兩個 PDF (post-doc fellowship),很少人只做一個 PDF 然後做很久的。

5) 在做第二個 PDF 的第一年就要開始找工作,因為學術界的動作很慢,有時候會拖很久。

6) If you find you don't like your lab or projects, RUN! Seriously, run, in 6 months. Don't wait till 2 yrs and there's still no results/data. (看情況不對就走人,越早走越好,因為如果你待了半年沒 papers 還情有可原,待了兩年卻沒有 papers 可能人家連給你解釋的機會都沒有。他這樣說是說因為 "paper is your currency",你找工作人家第一個就是看你的 publications,如果看到你做了兩三年卻沒有 paper 就 .....)

還有關於博士後找實驗室的,她舉了她同期朋友的例子,說他朋友找了一個實驗室,老闆給兩三個博士後一模一樣的計劃相互競爭,看誰先做出來就先發表。她朋友剛進實驗室的時候不覺,面試的時候也沒人跟她講這個情況,結果待幾個月後發現有兩個博士後跟她做一樣的計劃後,她就立刻走人了。她是舉哈佛當例子,但說並不是只有哈佛這樣,其它學校有的實驗室也有這個情況。所以面試的時候不只要跟教授談話,也要跟實驗室裡面的人聊天 .... and hopefully, they will tell you the truth.

最後,不要侷限你的領域範圍,你現在可能是個 chemist,但以後可能會變成 immunologist,講者說他會有現在的成就也是因為他的 diverse background,他大學是唸化學的,但會唸化學純粹是因為那科的成績最好,有時間的話多嘗試不同領域的研究,可以幫助你找到你喜歡和想要的工作方向。

以上先醬。


(2009 Nov)









2015年5月25日 星期一

給研究生的建議

這兩天在 Cell Neuron 看到這一篇美國西北大學教授 Dr. Raman 寫的文章 "How to Be a Graduate Advisee",覺得滿有意思的,在念研究所的可以參考。在大學最後一年,已經一腳踏進來,另一腳還在猶疑要不要踏進來的也可以看看。已經踏進來走到一半,不知道能不能繼續走下去,也沒勇氣走別條路的看了以後也許會有新方向。文章裡面有提到幾點我覺得可以讓在研究領域的人思考看看的,其他的有些我覺得應該大家都知道,例如每個人適合的教授和指導方式不一樣,認識自己後再去找適合自己的之類的,所以有興趣的再自己看全文吧。


On Doing Science (在做科學上)

The science you are doing is the real thing: 你現在在做的就是真正的科學,若有結果出來是可以發表的,即使只是大四的一個小 project。通常加拿大的大四學生可以修一堂整年的研究計劃課,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修的,要成績夠也要有教授願意指導你,通常教授會給的多是研究生主要計畫的 side project,是有自己的 hypothesis,順利的話一年可以做出來,甚至可以發表在期刊論文中,對於以後申請研究所或 funding 和獎學金,甚至找工作等等都會有幫助。雖然不需要每天全天都到實驗室,但是那就是真實的研究生活,如果你以後要繼續走研究這條路,大四時期的研究經驗其實就已經是未來可預見的研究生活了,所以想做研究的話,大四的時候可以修這堂課來看看,有的學生修了以後就發現這不是他要的。(然後就改唸醫學院?)

Do not get yourself accustomed to failure: 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因為我常常會忘記(羞)。記得以前大四的指導教授說過一句話 -- "Research is 99% of failure and 1% of luck." 那時在場聽的人都深有同感阿,我想大多做研究的人也有這個感覺吧。研究最讓人沮喪的地方就是大多數的時候都是失敗的,然後再一點一點 troubleshooting,想辦法用不同的方法去證明你的理論是對的,或去了解生命的奧秘(我是說真的,不是在說什麼口號阿),也因為太常失敗了,一不注意就習慣了,然後某天才突然發現怎麼努力了這麼久好像還是在原地踏步,這時候就是你該認真思考的時候了,是不是你的 troubleshooting 有問題,該多看看期刊論文了,或是該找人聊聊。

"The worst thing that can happen to you scientifically is to get used to going into the lab, doing a procedure in a fixed way, getting no useful result, and going home, with the sense that that is all that science is. You must see movement on your research, not necessarily as daily data, but as a sense that what you did today gets you closer to an outcome. Stasis is your enemy; movement is your friend."

當你發現你做了好久都沒有得到有用的結果的時候,就該好好警醒自己一下是不是不小心習慣失敗了。

Don’t worry about worrying: 會緊張是好事,表示你有在警惕自己,你有在用心面對挑戰,無須為自己會緊張而煩惱。

Use your resources: 資源不只是物質或金錢上的,和指導教授、同學或實驗室的其他成員的聊天討論是,Journal Club 也是(如果你沒多餘的精力找其他和自己研究不甚相關的輪文來看,參加 JC 是很好逼自己吸收新資訊的管道),seminar 更是(通常系上每個禮拜都會有一場),也許透過這些交流會意外發現解決實驗困境的方法。

Pay attention to unusual: 如果你覺得你的實驗結果哪裡怪怪的,那就是哪個地方真的有問題。要避免這個情況發生,就是在設計實驗的時候清楚了解你做這個實驗的目的是什麼,你預期得到的結果是什麼,可能的其它結果是什麼,這樣當出現不是你要的結果的時候,就比較能夠知道是哪裡出問題。(但根據我的經驗,最常遇到的就是出現不是你預期的結果就算了,而且最該死的是那個結果還是你解釋不出來的,偏偏又問天無語,然後就卡住了。)


On Advisors and Mentorship (在指導上)

Remember that you are interviewing all the time: 這點比較困難,因為隨時隨地都當成自己在面試也太緊繃了,不過至少在做報告和 presentation 上面多做點準備吧,不要人家的問題一問三不知,尤其自己的研究還不知道的話,那真的會給人不好的印象吧。其他大概就是多和人討論交流,至少要做出熱心助人、願意花時間幫人家 troubleshooting 的形象吧,就算是假掰也是有助益的。

Cultivate the ability to get inspired: 這點是指看到實驗室其他成員的成功,要見賢思齊,一間實驗室裡成功是會傳染的,在那個環境氛圍裡,你自然就會變得和大家一樣。而你的成功是實驗室的,實驗室的成功也是你的,怎麼說呢?一間實驗室會有成就,必是大家創造出來的,大家都發了好 paper,於是造就了實驗室的好名聲,而實驗室的好名聲,也等於是證明自己是個好咖,懂吧?不然大家為何想要擠進有名氣的實驗室呢?就好像大家想擠進名校的心理一樣,圖的不就是「阿,你是那間實驗室出來的,那一定很厲害囉!」這個評價吧。


On Perspective on the Scientific Life (在科學這條路上)

Hold your ideals: 莫忘初衷,想想你為什麼會想念研究所或想當科學家,你想從中得到或學習到什麼?你得到或學到了嗎?如果沒有,就做些什麼讓自己更好繼而得到你想到的。

Maintain your humanity: 研究生活是不可能固定朝九晚五的,我想大家都同意吧!但好處是它是彈性的,你可以自己安排自己的實驗時間。重要的是工作的時間認真工作,剩下的時間也不要忘了認真生活。(不管哪個行業都該如此吧!)

Become a scholar: 多唸、多思考、多討論,審慎分析後再做決定。(套它的話也許比較清楚︰"Being a scholar involves learning to reflect deeply before making decisions, evaluating facts and weighing evidence, considering other points of view with minimal bias, and not picking what is gratifying in the moment but selecting what is adaptive in the long run, both for yourself and for others.")

Never be afraid to change your mind in the face of new evidence: 這點我覺得是最難的。科學研究是很多變的,如我之前所說的,很多時候出來的結果不是你要的,或是你無法解釋的,但是作者說,別害怕,"It isn't the end of the world." (那不是世界末日阿~) (只是芥末日而已) (這個當頭耍冷是...?) (阿阿對不起,忍不住就....)

講是這樣講,當面臨到畢業的壓力,尤其是博士研究,我在那個當下覺得那就是世界末日阿阿阿~ 畢竟畢不了業要怎麼辦?那麼多年的時間不就完了嗎?說真的很想哭阿~ (不要跟我說只有我想哭,我才不信!)

作者想說的是,也許那不是你要的結果,但那也是一個結果(套句我前老闆遇到這個情形常說的話 -- "It is what it is."),也許在你仔細分析之後會發現那是個意想不到的新發現。(作者真樂觀阿~) (能繼續做研究還能當上教授的都很樂觀吧?例如我前老闆....)

"Listen to what the data are telling you, even if it is not what you expect."

如果不是你預期的結果但帶給你新發現,那就不要害怕去改變你的方向,這是作者想說的。然後他也說了,這也可以應用到其他方面,例如你發現這個實驗室不適合你,那就換一個,以後你會感謝自己做了這個決定;如果你覺得有比唸博士對你未來更好的事,那就去做。(這是我在唸博士期間最想做的事啊,只可惜我還沒找到那是什麼事就匆匆忙忙結束了,但是肯定有!) (其實我那時很想改做服務業阿,只是找不到方向,又不敢冒險換條路走(畢竟我的一技之長就只有做實驗阿),我是俗辣,嗚嗚~) (其實現在還是滿想找個 part-time 的服務業嘗試看看的,搞不好更適合我啊,誰知道呢~) (結果只是實驗室待悶了想來個大爆炸?)


最後,想以過來人的經驗跟想(或考慮)踏進這條不歸路的人說︰在連一腳都還沒踏進來之前,先找一間實驗室認真做一個 project 試試看,如果真的覺得好玩再進來,怎樣叫覺得好玩?就是你每天都想進實驗室,看看你今天有沒有辦法成功證明你的假設,你有足夠的熱情去讓一次次的失敗和沮喪給消磨,你會想唸很多 papers 只是為了想要尋求可能的解答。如果不是這樣,你就再多想想吧。博士這條路,沒事還是不要隨便進來比較好,因為花的不只是金錢,還有時間,而且花了那麼多時間畢不畢得了業還不知道,尤其是在最後一年,如果還得不到你想要的結果,你真的會覺得那是世界末日,而不是只是芥末日。(作者的樂觀也許在博士研究的前兩年還會有,到後面兩年就樂觀不起來了,但是如果你是個極度樂觀的人,那你也許是適合做研究的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