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5日 星期四

日本天皇活到老,論文發到老。

今天在臉書狂轉的一篇文章是現年已 83 歲的日本明仁天皇發表在今年二月 Gene 的一篇關於魚類研究的論文 [1],列為第一作者的他,affiliation (通訊地址)是放皇居 The Imperial Residence。XD

看了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這篇才知道原來日本天皇連三代都對生物有興趣,而此篇論文的第二作者是天皇的次子。除了這篇,還有 1992 年刊登在 Science 的這篇 Early cultivators of science in Japan [2]。

他於 2007 年在 Linnaean Society of London 演講(Linnaeus and taxonomy in Japan)的稿子則刊登在 Nature [3],作者是用 His Majesty The Emperor of Japan,好酷哦。看了一下這篇講稿,發現滿有趣的耶,有講日本和歐洲的植物學與醫學交流的歷史,原來日本和歐洲的學術交流是從 1770s 解除鎖國後,由荷蘭開始的,透過荷蘭貿易館(Dutch Trading House),裡面主要人物是在 Dutch Trading House 服務的兩位醫生,先是德國醫生 Engelbert Kaempfer,1690s 在 Dutch Trading House 服務了兩年,Kaempfer 離開日本 83 年後的 1775 年瑞典醫生 Carl Peter Thunberg 來到日本,他是 Carl Linnaeus 的學生。學術交流以 Dutch 為主(荷蘭的醫學書籍等等),到 1820s 年代,已有不少日本人會荷蘭語。(所以最先和日本開始貿易和交流的國家是荷蘭噢?算是日本脫亞入歐的啟蒙者嗎?)


Carl Linnaeus, Father of modern taxonomy (VanDeusen Botanical Garden, Vancouver)

註:Akihito 是明仁,是天皇的號,而不是名字。然後第三個通訊地址是 Imperial Household Agency,是宮內廳,負責日本天皇一家大小事務的單位。



Papers:

1. Akihito et al, Speciation of two gobioid species, Pterogobius elapoides and Pterogobius zonoleucus revealed by multi-locus nuclear and mitochondrial DNA analyses. Gene (2016)

2. Akihito, Early cultivators of science in Japan. Science (1992)

3. His Majesty The Emperor of Japan, Linnaeus and taxonomy in Japan. Nature (2007)










2016年2月14日 星期日

哪種燈泡吸引最少蟲?

換燈泡的時候有沒有發現燈罩裡面都是蟲子屍體呢?哪種燈吸引最少蟲子呢?最近有個研究利用捕蠅燈的設計,在某個夏天中用了八個夜晚,試了六種燈泡:incandescent bulb(白熾燈), CFL, halogen(鹵素燈), 暖調系(warm color temp)和冷調系(cool color temp) 的 LED 和 "bug" light,總共抓到 8887 隻蟲子和蜘蛛,結果發現白熾燈吸引最多蟲,平均一個小時八隻,接下來依序是 CFL, halogen, 冷調性的 LED 和 "bug" light,暖調系的 LED 吸引最少蟲子。

暖調系的 LED 和 bug light 不相上下,都是一個小時抓到平均約 4.5 隻蟲子,但是 bug light 有個缺點,就是比 LED 吸引到比較多的兩種討厭的蟲,一種是 Hemiptera (true bugs, 俗稱臭椿 stink bug), 另一種是 Dermaptera (earwigs, 蠼螋)。

此研究結論:暖調系的 LED 應被多用在戶外照明,因為不但吸引比較少的蟲,而且還可以減少光害。

發明 bug light 的人表示:.......

ps. 孤狗了一下才知道原來 bug light 長這樣



Article:

K Servick, Which light bulb attracts the fewest bugs? Study reveals surprises. Science AAAS2016 Meeting


Abstract:

M Justice, Light Pollution and Insects: Insect Attraction to Various Types of Residential Lights. AAAS2106 Annual Meeting









2016年2月10日 星期三

人們比較相信報應說?

很多信仰告訴大家,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你相信嗎?如果你有一筆意外之財,你會給陌生人,還是自己留著呢?最近有一篇研究顯示,這要看個人的信仰是什麼 [1]。世上的信仰有很多種,從基督教、天主教、回教,到埃及的多神教信仰,都有一套道德標準來約束人類行為,要人相互合作、互相幫助,處罰行為脫軌的人。

這個研究裡找了 591 個人,從非洲的仍依靠打獵採集維生的人,到巴西領薪水維生的人,信仰包括了基督教、印度教、回教和佛教等等,讓他們做兩輪實驗,第一輪是轉彩盤,會先給每個人一點現金,轉到某個顏色就要把錢另一個社群、有相同信仰的陌生人,轉到另一個顏色就可以自己留著。第二輪跟第一輪類似,但是給錢的對象可以是自己社群的人,或是另一個社群的陌生人,但都和轉盤的人有相同的信仰。整個過程沒人在旁觀看,所以參與者可以作弊。結果發現,信仰的宗教較著重處罰的人會給陌生人比較多錢,而信仰教人善有善報的人,給陌生人的錢並沒有比較多。

-

所以這是說,人類是要靠處罰才能約束自己行為的嗎?大家相信惡有惡報勝過善有善報這樣嗎?

-



Articles

1. L Wade, Threat of divine punishment makes people more generous. Science (2016) doi: 10.1126/science.aaf4038

2. L Wade, Birth of the moralizing gods. Science (2015) doi: 10.1126/science.349.6251.918


Paper:

BG Purzycki et al, Moralistic gods, supernatural punishment and the expansion of human sociality. Nature (2016)









2016年1月27日 星期三

智商高的人比較健康?

英國的愛丁堡大學,用英國的 BioBank 資料分析智商(intelliegnece)和健康、疾病的關係。樣品數量為十萬一千多人(N = 112,151 individuals, with 58,914 females),年齡於 40-73 歲之間。

* 記憶, verbal reasoning 和反應比較快的人比較不容易有高血壓、老人痴呆症或糖尿病,整體健康也比較好。

* "people with more genes linked to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ended to have lower reasoning ability."

* 之前有學者認為社經地位導致於低教育的人身體也比較不健康,不過這裡發現,即使是同樣是社經地位低的,智商高的人也比智商低的保持健康的機率高。

* "even in healthy individuals, being at high polygenic risk for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type 2 diabetes or high blood pressure is associated with lower cognitive function and lower educational attainment."(即使是健康的個體,高心血管激病、糖尿病或高血壓的風險是和低認知能力和低教育程度相關聯的。)



Article:

Telegraph / Intelligent people are genetically predisposed to be healthier, experts find


Paper:

SP Hagenaars and SE Harris et al, Shared genetic aetiology between cognitive functions and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in UK Biobank (N=112151) and 24 GWAS consortia. Molecular Psychiatry (2016)









2016年1月23日 星期六

如何看懂一篇(科學)期刊論文

今天看到刊載在《Science》的這一篇文章 [1],覺得很有趣。呵呵呵,你還記得你第一次讀 paper 的時候花了多久時間才看懂嗎?還是即使花了很多時間也只看懂 80%?我好像是到了真的需要看 papers 找研究用資料、設計實驗的時候才領悟到怎麼看懂一篇 paper。

大學的課並沒有真的教「如何看 papers」,雖然有的課的 tutorial 會要求學生選一篇 paper 看了後報告給全班聽,但那時候說真的看了半天最後也只懂得 80%,而且唸是唸了,報告也報告了,但不懂做這件事的意義是什麼,要討論什麼,直到真的開始進實驗室做研究,才理解到你要解開一個問題,是要從很多 papers 裡面找到前人的經驗,然後從別人的經驗裡面找到方法和答案。當你知道為什麼要看這些 papers,才開始領悟到怎麼去讀一篇 paper。

當你想要找新點子的時候,最先看的是掃過你能找到的 papers 的摘要(abstract),看看這篇 paper 在講什麼,通常 abstract 會有三個部分,背景資訊、目標或假說(hypothesis)和結果。先看看裡面有沒有你想要的資訊,也就是跟你研究題目有關的資訊,有的話就可以跳到 introduction 的最後一段,看他們在這篇 paper 裡面發表了哪些新資訊。如果是你有興趣的新資訊,或者是跟你的研究有相關的資訊,就可以跳到 Results & Discussions 去看各個小標(如果有的話,通常大篇 paper 都會有),看他們有什麼新發現,然後看他們的圖表,是不是你想找的、或想知道的東西,他們的結果合不合理之類的。如果都是你要的,或是可以應用在你的研究上的,最後才翻到 Methods & Materials 去看他們怎麼做的,然後依他們的方法設計自己的實驗。

剛開始看 papers 的時候不懂,硬要看懂一句才看下一句,但其實這樣更難懂,我的經驗是先看整個大段,看他們這篇論文想講什麼,知道了以後再去一句句推敲不懂的部分,如果要看懂再看下一句,會在同個句子上卡很久,但有時候在 introduction 的部分它可能在下一句就解釋了上一句在講什麼。如果 abstract 看了不懂沒關係,可以先看 introduction,了解背景資訊以後再看會比較容易。不過如果你是為了研究而找的 papers,可能連 introduction 都可以省了吧,因為那都是你唸過或正在唸的東西,所以才會搜尋到這些 papers。

以上好像是廢話,反正就當閒聊吧。XD

-

03.21.2016 update:

繼之前那篇文章[1]得到很多迴響後,《Science》認真的訪問了很多人,問他們如何看科學期刊論文 [2],看了一下覺得大家的方法和順序好像差不多 XD。裡面有一位寫說他會邊讀邊做筆記,之後再看才不用整篇看,直接看筆記就好了,我也會這樣,不過之前都是做筆記在紙本上,這樣要找起來很累,後來發現 Evernote 不錯用,尤其好處是可以收尋,也可以做 tag,之後要回去找資料很方便。

-


Article:

1. Adam Ruben, How to read a scientific paper. Science, Careers (2016)

2. Elisabeth Pain, How to (seriously) read a scientific paper. Science (2016)









2015年11月19日 星期四

今日兩則新聞

本來以為是兩則加拿大的新聞,因為一看到鮭魚就自動歸類為加拿大,後來才發現是美國的,哈哈。(反正美國是加拿大的一省阿,是吧?XD)

1. 基改鮭魚(AquAdvantage)通過美國的 FDA 認證,為第一個通過美國 FDA 的基改動物。這個鮭魚會自己分泌高量賀爾蒙,所以可在一年半(十八個月)內長成,非基改大西洋鮭魚(Atlantic salmon)需三年時間。

[Nature] Salmon is first transgenic animal to win US approval for food

[Science] Updated: Genetically modified salmon wins FDA approval

[The Scientist] Opinion: Sizing Up GM Salmon

2. 溫哥華鑽石公司 Lucara 在南非北邊的博茨瓦納(Botswana)挖到一顆一千多克拉(1111-carat, 222g)的超級大鑽石,為史上第二大鑽石。第一大是 1905 年在南非挖到的三千多克拉的鑽石。

[CBC] Canadian mining firm Lucara finds 2nd largest diamond ever


--

前陣子還有基改番茄哦。基改的抗氧化番茄,含有比非基改的番茄多防癌、防心血管疾病的抗氧化物(heart-healthy antioxidants),請問反基改的人會吃嗎?比非基改的番茄還健康的基改番茄喔,反基改的人還會反嗎?哈哈~ XD

[Medical Daily] Super Tomatoes With Extra Heart-Healthy Antioxidants: The Bright Future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15年11月11日 星期三

寄生蟲癌,寄生蟲也有癌症?

上禮拜三發表在 NEJM 的一個病例,個人覺得超特別的,就是哥倫比亞有位四十一歲的 HIV 患者,因為身體不舒服而住院,糞便檢驗發現體內有寄生蟲(tapeworm),然後醫生也發現他身體各處有腫瘤,包括肺部、肝臟和淋巴等等,但是他的腫瘤細胞跟人類細胞長得不太一樣,比較小一點,於是醫生就把檢體送 CDC 檢驗,做 DNA 定序,然後發現那是寄生蟲的癌細胞!寄生蟲得了癌症,癌細胞轉移到患者全身,最後患者死於寄生蟲癌。

患者生前一直問醫生他得了什麼病,醫生也回答不出來,等到 CDC 發現那是寄生蟲的癌細胞後,患者已陷入昏迷,於七十二小時內過世。



Article:

[NPR] A Man In Colombia Got Cancer And It Came From A Tapeworm


Paper:

A Muehlenbachs et al,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of Hymenolepis nana in a Human Host. NEJM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