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宗教信仰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宗教信仰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年2月10日 星期三

人們比較相信報應說?

很多信仰告訴大家,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你相信嗎?如果你有一筆意外之財,你會給陌生人,還是自己留著呢?最近有一篇研究顯示,這要看個人的信仰是什麼 [1]。世上的信仰有很多種,從基督教、天主教、回教,到埃及的多神教信仰,都有一套道德標準來約束人類行為,要人相互合作、互相幫助,處罰行為脫軌的人。

這個研究裡找了 591 個人,從非洲的仍依靠打獵採集維生的人,到巴西領薪水維生的人,信仰包括了基督教、印度教、回教和佛教等等,讓他們做兩輪實驗,第一輪是轉彩盤,會先給每個人一點現金,轉到某個顏色就要把錢另一個社群、有相同信仰的陌生人,轉到另一個顏色就可以自己留著。第二輪跟第一輪類似,但是給錢的對象可以是自己社群的人,或是另一個社群的陌生人,但都和轉盤的人有相同的信仰。整個過程沒人在旁觀看,所以參與者可以作弊。結果發現,信仰的宗教較著重處罰的人會給陌生人比較多錢,而信仰教人善有善報的人,給陌生人的錢並沒有比較多。

-

所以這是說,人類是要靠處罰才能約束自己行為的嗎?大家相信惡有惡報勝過善有善報這樣嗎?

-



Articles

1. L Wade, Threat of divine punishment makes people more generous. Science (2016) doi: 10.1126/science.aaf4038

2. L Wade, Birth of the moralizing gods. Science (2015) doi: 10.1126/science.349.6251.918


Paper:

BG Purzycki et al, Moralistic gods, supernatural punishment and the expansion of human sociality. Nature (2016)









2015年10月17日 星期六

其實宗教信仰是可以藉由刺激腦部去改變的

剛泡好茶。對著電腦,路上無車無人,夜深無聲,我想該是和大家清楚說幾句話的時候......

其實宗教信仰和成見是可以藉由刺激腦部去改變的。

英國約克大學(Univ of York)和美國 UCLA 上個禮拜合作發表了一篇論文在期刊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表示他們用 TMS 關掉大腦中 pMFC (posterior medial frontal cortex) 的活動後可以改變宗教信仰和成見。

pMFC 的功能在於分辨期望和現實情況的差距,然後改變行為去解決或調適這個差距,而這個研究顯示 pMFC 在政治和宗教的意識型態上扮演了調適的角色。TMS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則是用磁能(magnetic energy)刺激腦部區塊的非侵入性治療,醫學上被用來測量中風後腦部的損傷程度,近年也被用來治療憂鬱症。

這個研究分成兩部分:宗教和成見(prejudice)。宗教的部分,他們找了三十九位(政治中立,非極自由或極保守的)大學生,把他們分成兩組,一組接受最低度、對腦部沒影響的 TMS,另一組用足夠強度的磁能去關掉 pMFC,被關掉的靠近前額的 pMFC 是用來偵測和評估危險,然後對危險給出反應。之前有研究顯示,死亡的威脅會影響人類的信仰,當面對死亡時,人們會想要從宗教中尋求慰藉,所以他們認為關掉 pMFC 會降低對信仰的需要。受試者在接受 TMS 之後被要求寫出對於自己死亡的情緒和想法,之後再測試對於宗教(神、天使和天堂)的反應,結果顯示,關掉 pMFC 的人表現出對宗教的相信度比沒有的低 28.5%。

另一部分關於成見的,是讓受試者讀兩封由移民者寫的信,一封是讚揚美國的(正面),另一封是批判美國的(負面)。和信仰測試的部分類似,他們認為關掉 pMFC 後的受試者比較不會被負面的批評影響,也比較不會批判寫那封信的移民者,結果顯示關掉 pMFC 的受試者,面對批判美國的移民者,也表現出較正面的態度。

-

滿有趣的,但感覺不夠嚴謹,結果比較像是使人對宗教和政治冷感,本來是以為可以改變心態之類的。(是說可以的話也太神奇)

不過讓人對宗教冷感也行啦,不知道用在宗教狂熱者,像是 ISIS 身上有沒有用。XD

--


Article:

[The Daily Beast] This Magnet Can Change Your Faith in God


Paper:

C Holbrook et al, Neuromodulation of group prejudice and religious belief.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