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們試著用抗體來治療阿茲海默症已經很久了,試過的藥廠不少,但都以失敗收場,七月時在 DC 的一場阿茲海默症國際研討會中,有兩家生技公司發表了他們似乎有點成效藥物,分別是 Biogen 和 Eli Lilly,這兩家公司用的抗體都是針對 β-amyloid (Aβ),是一種會堆積在腦細胞中的蛋白質,目前認為 Aβ 的堆積是造成疾病的原因。
Eli Lilly 的抗體 solanezumab 在過去幾次治療輕微到中度阿茲海默症的臨床試驗都沒有顯著成效,2012 年的時候宣布用藥和用 placebo 的結果並沒有差別,但是後來重新分析結果,發現在輕微症狀的病患中是有些微效果的,於是繼續臨床試驗,然後在這次在會中表示此藥物在某些輕微病患身上確有減緩認知衰退(cognition decline)的效果(by 34%),至於它沒有幫助減少腦中 Aβ 的堆積量則不知,因為尚未測量過。目前此藥正在進行 phase III 的臨床試驗(輕度阿茲海默症患者),這個臨床試驗從 2013 便已開始,受試者有 2100 位,預計明年(2016)十月會結束。
Biogen 的抗體 adumanucab 在初期的階段有正面的結果,此藥被施打在 166 位被診斷為初期患者的身上(10mg/kg),結果顯示有 27 位病患在認知上有顯著效果,由 PET 掃描觀察到的 Aβ 量也有減少,不過可惜的是有效藥量在一些病患身上會造成腦部腫大和出血,於是藥廠決定把量減低(6mg/kg),結果顯示三十位病患在用藥 54 週後雖然 Aβ 量有減少,但並沒有改善認知衰退的症狀。這個結果發表了以後,還造成公司股票下跌,不過他們今年還是會進行長達十八個月、有 2700 受試者的 phase III 臨床試驗。
Pfizer 和 Johnson & Johnson 也曾經試過抗體藥物,他們的 bapinezumab 臨床試驗有 2400 受試者,但在 2012 年宣告失敗後停止繼續研發。Roche 也在去年十二月停止了它有三千位受試者的抗體藥物 gantenerumab 的臨床試驗。很多學者認為之前會失敗是因為太晚治療,目前的研發和臨床試驗便朝著防止 Aβ 堆積的方向前進,意味著越早治療越好,Lilly 的結果也符合這個理論,藥物在輕微症狀的患者身上效果比較顯著,他們的成果可說是帶來了治療的新希望。
除了抗體藥物外,還有疫苗類治療,Novartis 和 Banner Institute 合作研發和開始了一個叫 CAD106 疫苗的第三期臨床試驗,這個疫苗用在加快對 Aβ 的免疫反應,但卻不會引發 inflammatory T cells 的作用。這個疫苗的臨床試驗針對的不是已有阿茲海默症狀的病人,而是 1300 位認知正常,但帶有兩對 APOE4 variant 的人,因為帶有這個基因的人有很大的可能會發展成阿茲海默症,如果這個疫苗成功的話,就可以避免疾病的發生。
-
03.21.2016 update:
Eli Lilly 上個禮拜公佈消息說要改 Phase III (EXPEDITION3) 的 endpoints,本來包括 cognition 和 function (daily ability),但現在要改成只專注在 cognition,很多人覺得這表示藥品失敗了,改成單個 endpoint 只是讓效果看起來比較好一點,公司股價也掉了近 5%。不過波士頓 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 的神經學家 Dennis Selkoe 說目前的困難是如何確認藥效,目前現有的測量方法似乎無法準確測量病徵是否真的減輕、藥是否有效減緩病徵,所以 solanezumab 到底是否有效還是個未知數。
01.25.2018 update:
EXPEDITION3 最後的臨床結果出來了,發表在這期的 ENJM,參與者總共有 2,129 位輕微失智(mild dementia)病患,治療方式為每四週給予一劑藥物(400mg)。這是多個中心合作的 Phase III 雙盲試驗,但是比較結果顯示效果並不顯著,作者認為可能是因為藥的劑量不夠,或是治療的時間太晚,要有效果可能要在更早期,症狀還不明顯時開始治療。
最近更新:阿茲海默症新藥 新進度 (adumanucab)
--
Articles:
E Underwood, Antibody drugs for Alzheimer's stir hope and doubts. Science News (2015)
E Underwood, Alzheimer's amyloid theory gets modest boost. Science, In Depth (July 2015)
Sara Reardon, Antibody drugs for Alzheimer’s show glimmers of promise. Nature News (2015)
E Underwood, Why the big change to Lilly’s Alzheimer’s trial is not evidence its drug has failed again. Science (2016)
CUMC News Press / Alzheimer’s Drug Targeting Soluble Amyloid Falls Short in a Large Clinical Trial (2018)
Paper:
LS Honig et al, Trial of Solanezumab for Mild Dementia Due to Alzheimer’s Disease. NEJM (2018)
2015年10月31日 星期六
2015年10月22日 星期四
蜜蜂也愛咖啡因?這其實是計謀!
其實蜜蜂那麼辛勤工作是因為吃了太多咖啡因吧,因為太嗨了所以一直嗡嗡嗡~ XD
自然界的植物中,有約 55% 的植物其花粉有含咖啡因,會讓蜜蜂更努力散播花粉。科學家用了兩個餵食器,一個只放普通糖水,另一個有加和花粉含同等量的咖啡因,結果蜜蜂不但一直喝有含咖啡因的那個,還會熱烈的跳舞(waggle dance)意示其他蜜蜂也來喝,餵食器裡的糖水喝完了後還不停地飛來找有含咖啡因的糖水,感覺很迫切需要。花粉含咖啡因的用意是讓蜜蜂不停地飛來,努力散播花粉,卻會讓蜜蜂減少蜂蜜的產量,純粹是一個利植物不利蜜蜂的計謀。
註:之前有研究顯示,咖啡可以增進蜜蜂的學習和記憶力。
Article:
[New Scientist] Plants spike nectar with caffeine and give bees a buzz (2015)
Paper:
MJ Couvillon et al, Caffeinated Forage Tricks Honeybees into Increasing Foraging and Recruitment Behaviors. Current Biology (2015)
自然界的植物中,有約 55% 的植物其花粉有含咖啡因,會讓蜜蜂更努力散播花粉。科學家用了兩個餵食器,一個只放普通糖水,另一個有加和花粉含同等量的咖啡因,結果蜜蜂不但一直喝有含咖啡因的那個,還會熱烈的跳舞(waggle dance)意示其他蜜蜂也來喝,餵食器裡的糖水喝完了後還不停地飛來找有含咖啡因的糖水,感覺很迫切需要。花粉含咖啡因的用意是讓蜜蜂不停地飛來,努力散播花粉,卻會讓蜜蜂減少蜂蜜的產量,純粹是一個利植物不利蜜蜂的計謀。
註:之前有研究顯示,咖啡可以增進蜜蜂的學習和記憶力。
Article:
[New Scientist] Plants spike nectar with caffeine and give bees a buzz (2015)
Paper:
MJ Couvillon et al, Caffeinated Forage Tricks Honeybees into Increasing Foraging and Recruitment Behaviors. Current Biology (2015)
2015年10月18日 星期日
原始人的睡眠時間有比現代人多嗎?
現代人(也就是工業化之後)的其中一個問題就是睡眠不足,很多人都認為這是因為自 1870 年代有了電燈之後,可以開始在晚上活動的緣故,尤其是現在網路發達,除了電視、電腦普及外,大家又都手機不離身,隨時都要拿出來滑一下,睡前也要滑個手機或 iPad,滑一滑就忘了時間,只是我們真的有因此睡眠不足嗎?原始人沒電、沒手機、沒 iPad,沒這些有的沒的分散睡眠時間,他們有睡的比我們多嗎?人類所需的睡眠時間揪竟是多少呢?
原始人的生活作息被認為是最順從自然法則的,他們的睡眠時間也應該是人體在自然狀態下所需的睡眠時間,有的學者認為,原始人是日出而醒、日落而睡,所以他們的睡眠時間大概是現代人的兩、三倍,於是根據這個猜測,目前醫學上建議的睡眠時間是每天七到九小時,不過現在有多少人能每日睡到七、八個小時阿?(哭哭)只是,原始人真的有睡那麼久嗎?那已經是過去幾千年前的事,現在也很難找到原始人到底睡多久的資料和證據,為了解開這個疑惑,UCLA 的科學家們和人類學家合作,分別在南美和非洲共找了三個部落,用科技記錄他們睡眠時間。這三個部落位於 Tanzania (Hadza), Namibia (San), Bolivia (Tsimane) 彼此不相連,都處於未開發前的狀態,環境中沒有電,唯一的光源只有太陽,仍過著類似採集狩獵時期的生活(hunter-gatherer)。Hadza 完全靠野生動植物維生,San 屬遊牧民族,Tsimane 會耕作。
由已研究睡眠四十年的神經學家 Jerome Siegel 所領導的研究團隊,在這三個部落中找了 94 個成年人, 讓他們在戴上 Actiwatch 2,每人戴約 6-28 天,這個手錶能夠紀錄睡眠規律和日出日落的時間,然後他們收集這些人共 1165 天的作息,結果發現這三個部落的人通常在日落之後的 2.5 - 4.4 (avg 3.3 hrs) 個小時後才睡,然後在日出前一個小時醒來,平均的睡眠時間則是 6.9 - 8.5 小時(包含躺在床上的時間),而真正的睡眠時間平均每日只有 5.7 - 7.1 小時。他們不會在睡眠中間醒來[註],也沒有失眠的問題,他們甚至沒有「失眠」這個詞。除了光線之外,溫度是影響睡眠的主因,他們冬天的睡眠時間比夏天多一個小時,而且真正睡著的時間是在半夜溫度最低的時候,作者認為他們在周遭溫度開始降低的時候不再活動準備睡覺,身體不需要費力調節睡眠時的體溫,因此比較好睡、不容易失眠。
註:歷史證據顯示,現代化前期之前的西歐人的睡眠是兩段式,就是中間會醒來約一個小時。
-
看起來我的睡眠時間跟原始人很像阿~(這是說我可以感到安心了嘛?)
不過日落之後到睡前的三個小時,沒燈沒電視沒網路,都黑矇矇的還能摸三個小時也滿厲害的。
-
Articles:
Chris Samoray. Sleep time in hunter-gatherer groups on low end of scale. Science News (2015)
Ann Gibbons. Chances are, you’re getting enough sleep. Science (2015)
Paper:
Gandhi Yetish et al, Natural Sleep and Its Seasonal Variations in Three Pre-industrial Societies. Current Biology (2015)
原始人的生活作息被認為是最順從自然法則的,他們的睡眠時間也應該是人體在自然狀態下所需的睡眠時間,有的學者認為,原始人是日出而醒、日落而睡,所以他們的睡眠時間大概是現代人的兩、三倍,於是根據這個猜測,目前醫學上建議的睡眠時間是每天七到九小時,不過現在有多少人能每日睡到七、八個小時阿?(哭哭)只是,原始人真的有睡那麼久嗎?那已經是過去幾千年前的事,現在也很難找到原始人到底睡多久的資料和證據,為了解開這個疑惑,UCLA 的科學家們和人類學家合作,分別在南美和非洲共找了三個部落,用科技記錄他們睡眠時間。這三個部落位於 Tanzania (Hadza), Namibia (San), Bolivia (Tsimane) 彼此不相連,都處於未開發前的狀態,環境中沒有電,唯一的光源只有太陽,仍過著類似採集狩獵時期的生活(hunter-gatherer)。Hadza 完全靠野生動植物維生,San 屬遊牧民族,Tsimane 會耕作。
由已研究睡眠四十年的神經學家 Jerome Siegel 所領導的研究團隊,在這三個部落中找了 94 個成年人, 讓他們在戴上 Actiwatch 2,每人戴約 6-28 天,這個手錶能夠紀錄睡眠規律和日出日落的時間,然後他們收集這些人共 1165 天的作息,結果發現這三個部落的人通常在日落之後的 2.5 - 4.4 (avg 3.3 hrs) 個小時後才睡,然後在日出前一個小時醒來,平均的睡眠時間則是 6.9 - 8.5 小時(包含躺在床上的時間),而真正的睡眠時間平均每日只有 5.7 - 7.1 小時。他們不會在睡眠中間醒來[註],也沒有失眠的問題,他們甚至沒有「失眠」這個詞。除了光線之外,溫度是影響睡眠的主因,他們冬天的睡眠時間比夏天多一個小時,而且真正睡著的時間是在半夜溫度最低的時候,作者認為他們在周遭溫度開始降低的時候不再活動準備睡覺,身體不需要費力調節睡眠時的體溫,因此比較好睡、不容易失眠。
註:歷史證據顯示,現代化前期之前的西歐人的睡眠是兩段式,就是中間會醒來約一個小時。
-
看起來我的睡眠時間跟原始人很像阿~(這是說我可以感到安心了嘛?)
不過日落之後到睡前的三個小時,沒燈沒電視沒網路,都黑矇矇的還能摸三個小時也滿厲害的。
-
Articles:
Chris Samoray. Sleep time in hunter-gatherer groups on low end of scale. Science News (2015)
Ann Gibbons. Chances are, you’re getting enough sleep. Science (2015)
Paper:
Gandhi Yetish et al, Natural Sleep and Its Seasonal Variations in Three Pre-industrial Societies. Current Biology (2015)
咖啡因可幫助增強記憶力
(2014.01.16) 這幾天在 Nature Neuroscience 上有篇愛好咖啡者們應該會喜歡的新報導,說是咖啡因可以幫助永久記憶(long-term memory)的形成,是由一個在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的腦科學研究室做的,他們認為之前的研究顯示咖啡因對永久記憶沒有效果或只有一點效果是因為咖啡因都是給在學習之前,使得其「本身可增加記憶力」的效果無法和其「讓人振奮精神而集中注意力」而造成記憶力提升的效果區分,而於是他們這次實驗改在學習之後給咖啡因。
原文︰[Nature] Post-study caffeine administration enhances memory consolidation in humans
他們取樣 160 位十八到三十歲,每週攝取咖啡因不超過 500mg 的受試者(caffeine naive),採隨機且雙盲(double-blind)的方式給他們咖啡因或 placebo [註1],第一天在讓受試者看過各種物體的照片後,給予他們咖啡因(200mg)或是 placebo,然後分別在一、三和二十四個小時過後取樣他們的口水,測咖啡因的代謝情形。然後在二十四小時之後,再讓他們看圖片,看他們記得多少,圖片有三種,一種是給咖啡因之前看過的(targets),一種是之前沒給他們看過的(foils)和跟之前看過的類似,但是是不一樣的圖片(lures),看他們能否準確認出 targets,而不會和 lures 搞混。
結果發現,在攝取咖啡因後的第一和第三個小時口水中咖啡因的代謝物濃度明顯增多,但二十四小時後濃度降為基準值,而且比起只攝取 placebo 的人,攝取咖啡因的人比較能分辨出 lures,而不是把它們認成為 targets,但兩組人在指出哪個是 targets 哪個是 foils 的正確比例倒是沒有太大差別。然後他們又測試了讓受試者在記憶圖片後的第二十四個小時才讓他們攝取咖啡因,也就是在測驗他們否能準確認出 targets 的前一個小時才給他們咖啡因,如果還記得之前的口水測試,這時候咖啡因的代謝物濃度已降到基準值了,結果發現攝取咖啡因和只攝取 placebo 的認圖準確度一樣,攝取咖啡因的並沒有比較高。
之後,他們又測試了不同咖啡因的攝取量,分成 100mg, 200mg 和 300mg 三組,然後發現攝取 100mg 的任圖準確度和只攝取 placebo 的人一樣,攝取 200mg 的人準確度比只有 100mg 的人有明顯增高,而攝取 300mg 的人和攝取 200mg 的人差不多。
所以咧,結論是要在學習之後立刻攝取至少 200mg 的咖啡因才會對增強記憶有幫助。
那要喝多少咖啡才能攝取到 200mg 的咖啡因呢?孤狗了一下,一百克的咖啡有 40mg 的咖啡因,而一杯 Starbucks 的 tall 就有 260mg 耶 [註2],那大家在學習之後就立刻來喝杯咖啡吧,哈哈。(最好是那麼簡單就能增強記憶力阿)
【註】
1. Placebo 似乎翻譯成安慰劑,其實就是實驗的控制組,通常都長得和實驗組的東西一樣,受試者不知道自己吃到的是真的還是假的(就是 placebo),例如試藥的話,placebo 通常會長得跟真的要一樣,但其實只是維他命之類的東西,這麼做通常是避免心理因素影響生理反應而造成的 false positive。這個實驗的話,我猜 placebo 大概就是無咖啡因的咖啡吧。雙盲(double blind)是指試驗者和受試者都不知道自己給的或吃的是什麼,例如醫生不知道自己給病人的是真藥還是 placebo,而病人當然也不知道自己吃的是什麼。
2. Caffeine Content of Food & Drugs: 這個網頁可以查看常見飲品的咖啡因含量
原文︰[Nature] Post-study caffeine administration enhances memory consolidation in humans
他們取樣 160 位十八到三十歲,每週攝取咖啡因不超過 500mg 的受試者(caffeine naive),採隨機且雙盲(double-blind)的方式給他們咖啡因或 placebo [註1],第一天在讓受試者看過各種物體的照片後,給予他們咖啡因(200mg)或是 placebo,然後分別在一、三和二十四個小時過後取樣他們的口水,測咖啡因的代謝情形。然後在二十四小時之後,再讓他們看圖片,看他們記得多少,圖片有三種,一種是給咖啡因之前看過的(targets),一種是之前沒給他們看過的(foils)和跟之前看過的類似,但是是不一樣的圖片(lures),看他們能否準確認出 targets,而不會和 lures 搞混。
結果發現,在攝取咖啡因後的第一和第三個小時口水中咖啡因的代謝物濃度明顯增多,但二十四小時後濃度降為基準值,而且比起只攝取 placebo 的人,攝取咖啡因的人比較能分辨出 lures,而不是把它們認成為 targets,但兩組人在指出哪個是 targets 哪個是 foils 的正確比例倒是沒有太大差別。然後他們又測試了讓受試者在記憶圖片後的第二十四個小時才讓他們攝取咖啡因,也就是在測驗他們否能準確認出 targets 的前一個小時才給他們咖啡因,如果還記得之前的口水測試,這時候咖啡因的代謝物濃度已降到基準值了,結果發現攝取咖啡因和只攝取 placebo 的認圖準確度一樣,攝取咖啡因的並沒有比較高。
之後,他們又測試了不同咖啡因的攝取量,分成 100mg, 200mg 和 300mg 三組,然後發現攝取 100mg 的任圖準確度和只攝取 placebo 的人一樣,攝取 200mg 的人準確度比只有 100mg 的人有明顯增高,而攝取 300mg 的人和攝取 200mg 的人差不多。
所以咧,結論是要在學習之後立刻攝取至少 200mg 的咖啡因才會對增強記憶有幫助。
那要喝多少咖啡才能攝取到 200mg 的咖啡因呢?孤狗了一下,一百克的咖啡有 40mg 的咖啡因,而一杯 Starbucks 的 tall 就有 260mg 耶 [註2],那大家在學習之後就立刻來喝杯咖啡吧,哈哈。(最好是那麼簡單就能增強記憶力阿)
【註】
1. Placebo 似乎翻譯成安慰劑,其實就是實驗的控制組,通常都長得和實驗組的東西一樣,受試者不知道自己吃到的是真的還是假的(就是 placebo),例如試藥的話,placebo 通常會長得跟真的要一樣,但其實只是維他命之類的東西,這麼做通常是避免心理因素影響生理反應而造成的 false positive。這個實驗的話,我猜 placebo 大概就是無咖啡因的咖啡吧。雙盲(double blind)是指試驗者和受試者都不知道自己給的或吃的是什麼,例如醫生不知道自己給病人的是真藥還是 placebo,而病人當然也不知道自己吃的是什麼。
2. Caffeine Content of Food & Drugs: 這個網頁可以查看常見飲品的咖啡因含量
2015年10月17日 星期六
其實宗教信仰是可以藉由刺激腦部去改變的
剛泡好茶。對著電腦,路上無車無人,夜深無聲,我想該是和大家清楚說幾句話的時候......
其實宗教信仰和成見是可以藉由刺激腦部去改變的。
英國約克大學(Univ of York)和美國 UCLA 上個禮拜合作發表了一篇論文在期刊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表示他們用 TMS 關掉大腦中 pMFC (posterior medial frontal cortex) 的活動後可以改變宗教信仰和成見。
pMFC 的功能在於分辨期望和現實情況的差距,然後改變行為去解決或調適這個差距,而這個研究顯示 pMFC 在政治和宗教的意識型態上扮演了調適的角色。TMS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則是用磁能(magnetic energy)刺激腦部區塊的非侵入性治療,醫學上被用來測量中風後腦部的損傷程度,近年也被用來治療憂鬱症。
這個研究分成兩部分:宗教和成見(prejudice)。宗教的部分,他們找了三十九位(政治中立,非極自由或極保守的)大學生,把他們分成兩組,一組接受最低度、對腦部沒影響的 TMS,另一組用足夠強度的磁能去關掉 pMFC,被關掉的靠近前額的 pMFC 是用來偵測和評估危險,然後對危險給出反應。之前有研究顯示,死亡的威脅會影響人類的信仰,當面對死亡時,人們會想要從宗教中尋求慰藉,所以他們認為關掉 pMFC 會降低對信仰的需要。受試者在接受 TMS 之後被要求寫出對於自己死亡的情緒和想法,之後再測試對於宗教(神、天使和天堂)的反應,結果顯示,關掉 pMFC 的人表現出對宗教的相信度比沒有的低 28.5%。
另一部分關於成見的,是讓受試者讀兩封由移民者寫的信,一封是讚揚美國的(正面),另一封是批判美國的(負面)。和信仰測試的部分類似,他們認為關掉 pMFC 後的受試者比較不會被負面的批評影響,也比較不會批判寫那封信的移民者,結果顯示關掉 pMFC 的受試者,面對批判美國的移民者,也表現出較正面的態度。
-
滿有趣的,但感覺不夠嚴謹,結果比較像是使人對宗教和政治冷感,本來是以為可以改變心態之類的。(是說可以的話也太神奇)
不過讓人對宗教冷感也行啦,不知道用在宗教狂熱者,像是 ISIS 身上有沒有用。XD
--
Article:
[The Daily Beast] This Magnet Can Change Your Faith in God
Paper:
C Holbrook et al, Neuromodulation of group prejudice and religious belief.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2015)
其實宗教信仰和成見是可以藉由刺激腦部去改變的。
英國約克大學(Univ of York)和美國 UCLA 上個禮拜合作發表了一篇論文在期刊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表示他們用 TMS 關掉大腦中 pMFC (posterior medial frontal cortex) 的活動後可以改變宗教信仰和成見。
pMFC 的功能在於分辨期望和現實情況的差距,然後改變行為去解決或調適這個差距,而這個研究顯示 pMFC 在政治和宗教的意識型態上扮演了調適的角色。TMS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則是用磁能(magnetic energy)刺激腦部區塊的非侵入性治療,醫學上被用來測量中風後腦部的損傷程度,近年也被用來治療憂鬱症。
這個研究分成兩部分:宗教和成見(prejudice)。宗教的部分,他們找了三十九位(政治中立,非極自由或極保守的)大學生,把他們分成兩組,一組接受最低度、對腦部沒影響的 TMS,另一組用足夠強度的磁能去關掉 pMFC,被關掉的靠近前額的 pMFC 是用來偵測和評估危險,然後對危險給出反應。之前有研究顯示,死亡的威脅會影響人類的信仰,當面對死亡時,人們會想要從宗教中尋求慰藉,所以他們認為關掉 pMFC 會降低對信仰的需要。受試者在接受 TMS 之後被要求寫出對於自己死亡的情緒和想法,之後再測試對於宗教(神、天使和天堂)的反應,結果顯示,關掉 pMFC 的人表現出對宗教的相信度比沒有的低 28.5%。
另一部分關於成見的,是讓受試者讀兩封由移民者寫的信,一封是讚揚美國的(正面),另一封是批判美國的(負面)。和信仰測試的部分類似,他們認為關掉 pMFC 後的受試者比較不會被負面的批評影響,也比較不會批判寫那封信的移民者,結果顯示關掉 pMFC 的受試者,面對批判美國的移民者,也表現出較正面的態度。
-
滿有趣的,但感覺不夠嚴謹,結果比較像是使人對宗教和政治冷感,本來是以為可以改變心態之類的。(是說可以的話也太神奇)
不過讓人對宗教冷感也行啦,不知道用在宗教狂熱者,像是 ISIS 身上有沒有用。XD
--
Article:
[The Daily Beast] This Magnet Can Change Your Faith in God
Paper:
C Holbrook et al, Neuromodulation of group prejudice and religious belief.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2015)
2015年10月15日 星期四
關於過動症 ADHD
今天去聽了一個有趣的演講,是關於過動症 ADHD 和憂鬱症的,有興趣的可以看看。(ADHD: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1. ADHD in the States: children (10%), youth (6%), adult (4%)
2. 1989 年之前都以為小孩 ADHD 人口頂多只有 1%,而且症狀會隨著成長慢慢消失,但 1989 年的時候有兩個加拿大的研究發現並非如此,小孩的 ADHD 人口其實有 5-8%,只是之前都沒去注意,而且 ADHD 的症狀會持續到成年。
3. 講者舉了一個過動小孩的例子:把皮夾放在桌上,跟小孩說不能碰,如果碰了會有處罰,但是大人一走小孩就會無法控制自己的手而去碰那個皮夾。如果有大人在,小孩就會邊把手接近皮夾,邊看大人的反應,你越叫他不准碰,他就越想碰,無法控制自己不去碰那個皮夾。
4. 成人的 ADHD 會沒被注意到是因為症狀轉變成焦慮症(anxiety)和憂鬱症(depression),也就是 hidden ADHD,很多有 ADHD 的成人都有憂鬱症。一個人如果有多重障礙(multiple impairments)的話可能有 ADHD,多重障礙包括無法維持穩定的交往關係、有酒癮菸癮或其他癮(addiction)、無法處理生活瑣事、開車喜歡飆速等等。(不是指有一個症狀就是 ADHD,而是指同時有這些,然後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團亂。)
5. ADHD 是遺傳的,很多成人都是因為小孩被診斷出有 ADHD 才發現自己有 ADHD。
6. 成人診斷是否有 ADHD 的三個層次:
- 小孩是否有 ADHD
- 是否有家族焦慮症或憂鬱症病史
- 是否有多重障礙(參考 #4)
7. 在路上如果看到小孩有用 back leash,被父母像遛狗一樣遛,嗯.... 那他可能有 ADHD。XD
8. ADHD 的三大症狀:
- inattention (目前醫學上不針對這點治療)
- hypoactivity (主要針對這點治療)
- impulsivity (無法控制自己不去做某件事,例:#3)
9. 通常以為 ADHD 主要是男孩比較多,但成人有 ADHD 的男女比例差不多是一比一,表示女生人口並沒有比男生少,女孩會被以為比較少 ADHD 是因為她們通常比較靜、比較聽話,但高中大學的時候症狀會開始顯現出來。
10. ADHD 的短暫記憶(working memory)通常不好,正常人可以看 5-7 個數字後記下來,並且能倒背,ADHD 的患者則無法,小學會用這個來簡單測試學生是否有 ADHD。
11. 治療 ADHD 的藥(stimulants)並不會對人體有什麼大傷害,如果小孩被誤診有 ADHD 而且有吃藥的話也不用太擔心。
12. 講者:我們現在的困難是要分辨真假 ADHD,high school 的時候大家都很怕被認為有 ADHD,但是到大學,很多學生為了拿到 ADHD 的藥假裝自己有 ADHD。(這點我博班時實驗室的 lab tech 有說過,說他有很多同學在考前為了能夠通霄專心唸書,都會跑去看醫生,然後假裝自己有 ADHD 來騙到藥。)
13.【Q&A 新知】講者說有一派學者認為 ADHD 和 bipolar 是 coexist,但還沒有直接證據顯示這兩個是並存的。(本魯知識淺薄,第一次聽到和 bipolar coexist 這個論點,不過感覺講者對這個論點滿不以為然的。)
14. 【Q&A 花絮】講者:我想你們聽完我的演講之後大概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有 ADHD,想說要不要去看醫生診斷一下,每次我講完以後都會有差不多 30% 的人覺得自己有 ADHD,要不然反應就是「我就知道我老公有 ADHD」。
CADDRA (Canadian ADHD Resource Alliane): ADHD Guildline free toolkit
1. ADHD in the States: children (10%), youth (6%), adult (4%)
2. 1989 年之前都以為小孩 ADHD 人口頂多只有 1%,而且症狀會隨著成長慢慢消失,但 1989 年的時候有兩個加拿大的研究發現並非如此,小孩的 ADHD 人口其實有 5-8%,只是之前都沒去注意,而且 ADHD 的症狀會持續到成年。
3. 講者舉了一個過動小孩的例子:把皮夾放在桌上,跟小孩說不能碰,如果碰了會有處罰,但是大人一走小孩就會無法控制自己的手而去碰那個皮夾。如果有大人在,小孩就會邊把手接近皮夾,邊看大人的反應,你越叫他不准碰,他就越想碰,無法控制自己不去碰那個皮夾。
4. 成人的 ADHD 會沒被注意到是因為症狀轉變成焦慮症(anxiety)和憂鬱症(depression),也就是 hidden ADHD,很多有 ADHD 的成人都有憂鬱症。一個人如果有多重障礙(multiple impairments)的話可能有 ADHD,多重障礙包括無法維持穩定的交往關係、有酒癮菸癮或其他癮(addiction)、無法處理生活瑣事、開車喜歡飆速等等。(不是指有一個症狀就是 ADHD,而是指同時有這些,然後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團亂。)
5. ADHD 是遺傳的,很多成人都是因為小孩被診斷出有 ADHD 才發現自己有 ADHD。
6. 成人診斷是否有 ADHD 的三個層次:
- 小孩是否有 ADHD
- 是否有家族焦慮症或憂鬱症病史
- 是否有多重障礙(參考 #4)
7. 在路上如果看到小孩有用 back leash,被父母像遛狗一樣遛,嗯.... 那他可能有 ADHD。XD
8. ADHD 的三大症狀:
- inattention (目前醫學上不針對這點治療)
- hypoactivity (主要針對這點治療)
- impulsivity (無法控制自己不去做某件事,例:#3)
9. 通常以為 ADHD 主要是男孩比較多,但成人有 ADHD 的男女比例差不多是一比一,表示女生人口並沒有比男生少,女孩會被以為比較少 ADHD 是因為她們通常比較靜、比較聽話,但高中大學的時候症狀會開始顯現出來。
10. ADHD 的短暫記憶(working memory)通常不好,正常人可以看 5-7 個數字後記下來,並且能倒背,ADHD 的患者則無法,小學會用這個來簡單測試學生是否有 ADHD。
11. 治療 ADHD 的藥(stimulants)並不會對人體有什麼大傷害,如果小孩被誤診有 ADHD 而且有吃藥的話也不用太擔心。
12. 講者:我們現在的困難是要分辨真假 ADHD,high school 的時候大家都很怕被認為有 ADHD,但是到大學,很多學生為了拿到 ADHD 的藥假裝自己有 ADHD。(這點我博班時實驗室的 lab tech 有說過,說他有很多同學在考前為了能夠通霄專心唸書,都會跑去看醫生,然後假裝自己有 ADHD 來騙到藥。)
13.【Q&A 新知】講者說有一派學者認為 ADHD 和 bipolar 是 coexist,但還沒有直接證據顯示這兩個是並存的。(本魯知識淺薄,第一次聽到和 bipolar coexist 這個論點,不過感覺講者對這個論點滿不以為然的。)
14. 【Q&A 花絮】講者:我想你們聽完我的演講之後大概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有 ADHD,想說要不要去看醫生診斷一下,每次我講完以後都會有差不多 30% 的人覺得自己有 ADHD,要不然反應就是「我就知道我老公有 ADHD」。
CADDRA (Canadian ADHD Resource Alliane): ADHD Guildline free toolkit
2015年10月12日 星期一
止痛藥為什麼會難產,是因為真的沒效用嗎?
近年藥廠有個大難題,就是研發的止痛藥越來越難通過臨床測試,這並不表示止痛藥的效用越來越差,而是近來大量的藥效分析,發現 placebo 的效用越來越大,就是說 placebo 止痛的效果越來越強,使得真正的止痛藥看起來並沒有比 placebo 的效果好。Placebo effects 不只出現在止痛藥,抗憂鬱症藥物和精神病藥物(antipsychotic drug)也是有同樣問題,因而它們的療效一直有爭議。
Placebo 對病人療效的改變(增強)是由加拿大 McGill University 的研究團隊所發現的,placebo 和真的止痛劑的療效對病人來說沒什麼差別,也就是只吃 placebo 的病人覺得的止痛效果和吃真正止痛藥的效果是一樣好的,所以這表示止痛藥是有效的嗎?還是只是心理作用而已?指導痛覺研究的 Jeffrey Mogil 認為,美國的臨床研究時程較長也較貴,所以即使病人吃到的只是 placebo,也會因為對這項藥物的期望,使得心理上覺得藥是有效的,心理影響生理,進而加強了 placebo effect。
為了解開這個謎,Mogil 和同事們檢視了發表在 1990 - 2013 年之間的 84 件慢性神經止痛藥的臨床試驗結果,發現藥物的療效在這 23 年之間很穩定沒有太大變化,但是 placebo 的效用卻增加了。1996 年時,覺得藥有效的病人,使用真正止痛藥的病人比用 placebo 的多 27%,但到 2013 年的時候差距縮到只剩 9%。不過最令人驚訝的地方是出現這個現象的 35 件臨床試驗,都是發現在美國,在歐洲和亞洲,placebo 效用增加的這個現象並不明顯,會這樣的可能的原因是西方國家中,只有美國和紐西蘭是可以透過媒體對大眾廣告藥效的(direct-to-consumer pharmaceutical advertising; DTCPA),透過廣告的喧染影響了病患心理上對藥物的期待,進而反映在生理上。除此之外,Mogil 說他們分析的結果提供了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時間越長規模越大的試驗,placebo effect 就越大。
Mogil 的研究結果也為臨床試驗帶來另一種挑戰,通常藥物的療效都是和 placebo 相比來確認是否真的有效,還是只是心理作用造成的。本來認為 placebo effect 和藥效是加成的,就是說即便有心理作用,使得 placebo 感覺也有藥效,但使用真的藥物的患者也會受心理作用影響,而加強了原本預期的療效,因此相比之下,真藥的效果也會比 placebo 高。但 Mogil 的結果顯示並非如此,placebo 的效果隨著時間增加了,但真正的藥物並沒有依比例增加,這告訴我們,placebo effect 和真正的藥效也許並非絕對是加成的,它們可能因為使用相似的機制而使得真正的藥效被 placebo 蓋過了,Mogil 說仍有很多人認為,一些臨床試驗上失敗的止痛藥其實是有效的,只是無法在臨床上表現出來。
這個分析研究顯示 placebo effect 可能是為什麼藥廠越來越難通過臨床試驗階段,義大利 University of Turin 的神經學家 Fabrizio Benedetti 說過去十年,有超過 90% 的止痛藥和治癌藥物在臨床試驗的階段失敗。
-
所以這個研究告訴我們什麼?
1. 你感覺到的痛其實不是痛,你只要真心覺得維他命能止痛,它就真的能止你的痛。(咦)
2. 這個研究把台灣放到哪去了!分析的 84 件臨床試驗中也有亞洲的部分,但一定漏掉台灣了,不然 placebo effect 怎麼可能少了台灣呢,台灣的 placebo effect 絕對強勝美國阿阿阿。不要說電視電台的強力放送,連只是口耳相傳的偏方都有人深信不疑,迷信人口八成靠 placebo 就可以治百病了,placebo effect 怎麼可能會輸給美國!(怒)
-
Article:
Jo Marchant. Strong placebo response thwarts painkiller trials. Nature News (2015)
Paper:
AH Tuttle et al. Increasing placebo responses over time in U.S. clinical trials of neuropathic pain. Pain (2015)
Placebo 對病人療效的改變(增強)是由加拿大 McGill University 的研究團隊所發現的,placebo 和真的止痛劑的療效對病人來說沒什麼差別,也就是只吃 placebo 的病人覺得的止痛效果和吃真正止痛藥的效果是一樣好的,所以這表示止痛藥是有效的嗎?還是只是心理作用而已?指導痛覺研究的 Jeffrey Mogil 認為,美國的臨床研究時程較長也較貴,所以即使病人吃到的只是 placebo,也會因為對這項藥物的期望,使得心理上覺得藥是有效的,心理影響生理,進而加強了 placebo effect。
為了解開這個謎,Mogil 和同事們檢視了發表在 1990 - 2013 年之間的 84 件慢性神經止痛藥的臨床試驗結果,發現藥物的療效在這 23 年之間很穩定沒有太大變化,但是 placebo 的效用卻增加了。1996 年時,覺得藥有效的病人,使用真正止痛藥的病人比用 placebo 的多 27%,但到 2013 年的時候差距縮到只剩 9%。不過最令人驚訝的地方是出現這個現象的 35 件臨床試驗,都是發現在美國,在歐洲和亞洲,placebo 效用增加的這個現象並不明顯,會這樣的可能的原因是西方國家中,只有美國和紐西蘭是可以透過媒體對大眾廣告藥效的(direct-to-consumer pharmaceutical advertising; DTCPA),透過廣告的喧染影響了病患心理上對藥物的期待,進而反映在生理上。除此之外,Mogil 說他們分析的結果提供了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時間越長規模越大的試驗,placebo effect 就越大。
Mogil 的研究結果也為臨床試驗帶來另一種挑戰,通常藥物的療效都是和 placebo 相比來確認是否真的有效,還是只是心理作用造成的。本來認為 placebo effect 和藥效是加成的,就是說即便有心理作用,使得 placebo 感覺也有藥效,但使用真的藥物的患者也會受心理作用影響,而加強了原本預期的療效,因此相比之下,真藥的效果也會比 placebo 高。但 Mogil 的結果顯示並非如此,placebo 的效果隨著時間增加了,但真正的藥物並沒有依比例增加,這告訴我們,placebo effect 和真正的藥效也許並非絕對是加成的,它們可能因為使用相似的機制而使得真正的藥效被 placebo 蓋過了,Mogil 說仍有很多人認為,一些臨床試驗上失敗的止痛藥其實是有效的,只是無法在臨床上表現出來。
這個分析研究顯示 placebo effect 可能是為什麼藥廠越來越難通過臨床試驗階段,義大利 University of Turin 的神經學家 Fabrizio Benedetti 說過去十年,有超過 90% 的止痛藥和治癌藥物在臨床試驗的階段失敗。
-
所以這個研究告訴我們什麼?
1. 你感覺到的痛其實不是痛,你只要真心覺得維他命能止痛,它就真的能止你的痛。(咦)
2. 這個研究把台灣放到哪去了!分析的 84 件臨床試驗中也有亞洲的部分,但一定漏掉台灣了,不然 placebo effect 怎麼可能少了台灣呢,台灣的 placebo effect 絕對強勝美國阿阿阿。不要說電視電台的強力放送,連只是口耳相傳的偏方都有人深信不疑,迷信人口八成靠 placebo 就可以治百病了,placebo effect 怎麼可能會輸給美國!(怒)
-
Article:
Jo Marchant. Strong placebo response thwarts painkiller trials. Nature News (2015)
Paper:
AH Tuttle et al. Increasing placebo responses over time in U.S. clinical trials of neuropathic pain. Pain (2015)
螞蟻沒你以為的勤勞
上個禮拜有篇關於螞蟻的研究,很有趣。科學家們用各種顏色標記了螞蟻(Temnothorax rugatulus)後,用攝影機記錄了牠們兩個禮拜的活動,發現原來螞蟻沒你以為的勤勞,有 97% 都是 slackers,其中 25% 從不工作,72% 偶爾動一下裝忙。之前有研究說那 72% 的螞蟻可能是因為生理時鐘輪班制的關係,所以感覺牠們比較懶,不過這個研究顯示,這群懶螞蟻是不管何時都是懶的,但也有人認為這群螞蟻懶是因為有的太老或太年輕的關係。螞蟻聚落中只有 3% 是不停工作的,3% 的螞蟻要養全部人,感覺也太累。XD
以人類社會來說,我們就是那 3% 的螞蟻阿。(淚)
Article:
David Shultz. Most worker ants are slackers. Science Shot (2015)
Paper:
D Charbonneau and A Dornhaus, Workers ‘specialized’ on inactivity: Behavioral consistency of inactive workers and their role in task allocation. Behavioral Ecology and Sociobiology (2015)
以人類社會來說,我們就是那 3% 的螞蟻阿。(淚)
Article:
David Shultz. Most worker ants are slackers. Science Shot (2015)
Paper:
D Charbonneau and A Dornhaus, Workers ‘specialized’ on inactivity: Behavioral consistency of inactive workers and their role in task allocation. Behavioral Ecology and Sociobiology (2015)
關於藥用大麻你不敢問的事
AAAS 年會其中一個討論是關於大麻,大麻是一種學名叫 Cannabis 的植物,它的莖、葉、花、子曬乾後被拿來吸食的東西叫 marijuana,大麻裡面令人興奮的化學物質有 THC (delta-9-tetrahydrocannabinol)、cannabidiol (CBD) 和其他類似作用的物質,皆屬於 cannabinoid。其實人體本來就會製造類似 THC 的天然大麻(endocannabinoid),例如 anandamide,腦細胞的表面有其專門的接受器叫 cannabinoid receptors,它會被取這個名字是因為它是 cannabinoid 的目標物,會被其活化。
人類已經有五千年使用大麻的歷史了,在這次的年會中,有三位專家聚在一起討論醫生和科學家至目前對大麻的了解,又有什麼是需要繼續學習的呢?討論摘要已發文在 AAAS 網站上。
大麻是如何作用的?
我們的大腦已內建對大麻產生反應,因為體內本來就有類似大麻裡含有的成分,像是 THC 和 cannabinoid,英國 University of Aberdeen 的神經藥物學家 Roger Pertwee 解釋道,他從 1960 年代就開始研究大麻。不管是人體內自己製造的,還是因為吸或食用大麻而得到的 cannabinoid,都會和大腦裡內源性大麻素系統(endocannabinoid system)裡的大麻接收器產生反應。這個系統管理有食慾、心情、記憶和痛覺,科學家已發現 104 種 cannabinoid,但其中大多數在藥理上的作用仍需進一步探索。
有哪些是已知的藥用大麻?
大麻已經被用來促進食慾、治療噁心和反胃數十年了,尤其是用在接受化療的病人身上。由於它能成功的減輕多重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的症狀,也因此由 GW Pharmaceuticals 藥廠研發出 Sativex,一種含有 THC 和 cannabidiol 的藥,cannabidiol 也是 cannabinoid 的一種,但它沒有興奮效果(physcoactive)。
大麻和其他大麻衍生出來的藥在治療緊張焦慮、憂鬱症、和重大創傷症候群(PTSD)、癲癇和神經痛上有顯著的效果,但很多證據都只是傳言,還需要臨床實驗確認。如果想做一個用藥指南,以用來依不同情況給與大麻的處方,「我們還缺少了點的實證」,加拿大 McGill University Health Center 的家庭醫師 Mark Ware 如此說道。
為什麼至目前沒有更多的臨床試驗
美國 USCD 的心理醫生,同時也是少數在做大麻臨床試驗的科學家 Igor Grant 說,至少在美國,大麻的臨床試驗是很難申請到經費的。藥廠通常都傾向研發可以申請專利的藥,而美國聯邦政府把大麻列為 Schedule I 的藥或者是沒有醫療效用的危險物質,這表示如果想要研究這種藥物,需要通過層層機關的許可,包括 Drug Enforcement Administration (DEA)。「在美國,這種有重重障礙和申請過程限制了一些不懂或不知道如何處理這些程序的研發者。」Grant 解釋道。
Grant 贊成把大麻給列為 Schedule III 的藥品,認可它為醫療藥品,且能減少 Schedule I & II 藥物的濫用。(註)
大麻的安全疑慮是什麼?
Grant 說,「在成人身上並沒有證據顯示有長期損害的影響」,有些認為大麻會增加精神分裂症(schizopheria)的初步數據也沒有更進一步的研究證實,唯一確定的是在成人身上的長期影響是會造成慢性支氣管炎(bronchitis)。
至於在腦部仍在發育的兒童和青少年身上的影響則不一樣,有研究發現青少年時期如果重度吸食大麻的話,二十年後他們的智商會比其他同齡的低,不過 Grant 說這個研究的樣本數量有點小。最近科學家們試著用腦部影像來觀察使用大麻前和後的大腦,不過這還需要點時間研究,才能完全了解大麻對發育中的大腦有何影響,Grant 說「目前的資料仍不足」。
【註】美國藥品分類:DEA Drug Schedules
Schedule I
目前不被列為藥品的(化學)物質,有極高的被濫用率,是所有分類中最危險的,會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嚴重上癮,此類藥物包括: heroin (海洛因), lysergic acid diethylamide (LSD), marijuana (cannabis), 3,4-methylenedioxymethamphetamine (ecstasy), methaqualone, and peyote
Schedule II
此分類(化學)物質同樣有極高(但比 Schedule I 低)的被濫用率,被認為有危險性,也會有高機率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嚴重上癮,此類藥物包括:cocaine (古柯鹼), methamphetamine, methadone, hydromorphone (Dilaudid), meperidine (Demerol), oxycodone (OxyContin), fentanyl, Dexedrine, Adderall, and Ritalin
Schedule III
此分類藥物會造成中度或低微依賴症,被濫用率比 Schedule I 和 II 低,但比 Schedule IV 高。
原文:Lizzie Wade. Everything you wanted to know about medical marijuana, but were too afraid to ask. Science News (2015) Feb
其他資料(NIH NIDA):
》DrugFacts: Marijuana
》What are marijuawa's long-term effects on the brain?
人類已經有五千年使用大麻的歷史了,在這次的年會中,有三位專家聚在一起討論醫生和科學家至目前對大麻的了解,又有什麼是需要繼續學習的呢?討論摘要已發文在 AAAS 網站上。
大麻是如何作用的?
我們的大腦已內建對大麻產生反應,因為體內本來就有類似大麻裡含有的成分,像是 THC 和 cannabinoid,英國 University of Aberdeen 的神經藥物學家 Roger Pertwee 解釋道,他從 1960 年代就開始研究大麻。不管是人體內自己製造的,還是因為吸或食用大麻而得到的 cannabinoid,都會和大腦裡內源性大麻素系統(endocannabinoid system)裡的大麻接收器產生反應。這個系統管理有食慾、心情、記憶和痛覺,科學家已發現 104 種 cannabinoid,但其中大多數在藥理上的作用仍需進一步探索。
有哪些是已知的藥用大麻?
大麻已經被用來促進食慾、治療噁心和反胃數十年了,尤其是用在接受化療的病人身上。由於它能成功的減輕多重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的症狀,也因此由 GW Pharmaceuticals 藥廠研發出 Sativex,一種含有 THC 和 cannabidiol 的藥,cannabidiol 也是 cannabinoid 的一種,但它沒有興奮效果(physcoactive)。
大麻和其他大麻衍生出來的藥在治療緊張焦慮、憂鬱症、和重大創傷症候群(PTSD)、癲癇和神經痛上有顯著的效果,但很多證據都只是傳言,還需要臨床實驗確認。如果想做一個用藥指南,以用來依不同情況給與大麻的處方,「我們還缺少了點的實證」,加拿大 McGill University Health Center 的家庭醫師 Mark Ware 如此說道。
為什麼至目前沒有更多的臨床試驗
美國 USCD 的心理醫生,同時也是少數在做大麻臨床試驗的科學家 Igor Grant 說,至少在美國,大麻的臨床試驗是很難申請到經費的。藥廠通常都傾向研發可以申請專利的藥,而美國聯邦政府把大麻列為 Schedule I 的藥或者是沒有醫療效用的危險物質,這表示如果想要研究這種藥物,需要通過層層機關的許可,包括 Drug Enforcement Administration (DEA)。「在美國,這種有重重障礙和申請過程限制了一些不懂或不知道如何處理這些程序的研發者。」Grant 解釋道。
Grant 贊成把大麻給列為 Schedule III 的藥品,認可它為醫療藥品,且能減少 Schedule I & II 藥物的濫用。(註)
大麻的安全疑慮是什麼?
Grant 說,「在成人身上並沒有證據顯示有長期損害的影響」,有些認為大麻會增加精神分裂症(schizopheria)的初步數據也沒有更進一步的研究證實,唯一確定的是在成人身上的長期影響是會造成慢性支氣管炎(bronchitis)。
至於在腦部仍在發育的兒童和青少年身上的影響則不一樣,有研究發現青少年時期如果重度吸食大麻的話,二十年後他們的智商會比其他同齡的低,不過 Grant 說這個研究的樣本數量有點小。最近科學家們試著用腦部影像來觀察使用大麻前和後的大腦,不過這還需要點時間研究,才能完全了解大麻對發育中的大腦有何影響,Grant 說「目前的資料仍不足」。
【註】美國藥品分類:DEA Drug Schedules
Schedule I
目前不被列為藥品的(化學)物質,有極高的被濫用率,是所有分類中最危險的,會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嚴重上癮,此類藥物包括: heroin (海洛因), lysergic acid diethylamide (LSD), marijuana (cannabis), 3,4-methylenedioxymethamphetamine (ecstasy), methaqualone, and peyote
Schedule II
此分類(化學)物質同樣有極高(但比 Schedule I 低)的被濫用率,被認為有危險性,也會有高機率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嚴重上癮,此類藥物包括:cocaine (古柯鹼), methamphetamine, methadone, hydromorphone (Dilaudid), meperidine (Demerol), oxycodone (OxyContin), fentanyl, Dexedrine, Adderall, and Ritalin
Schedule III
此分類藥物會造成中度或低微依賴症,被濫用率比 Schedule I 和 II 低,但比 Schedule IV 高。
原文:Lizzie Wade. Everything you wanted to know about medical marijuana, but were too afraid to ask. Science News (2015) Feb
其他資料(NIH NIDA):
》DrugFacts: Marijuana
》What are marijuawa's long-term effects on the brain?